郭荣昌同志生于战乱年代,早年父亲、母亲为了躲避战乱,曾带着到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八岁时,他进入港英政府筹办的公立小学读书,因为平时勤勉、刻苦,所以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十八岁时,他高分考入广州某高等学府,主修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后正赶上新中国建立,人民政府随即将他安排到粤东某县担任土改工作组干事。
两年后,郭荣昌因为表现优异,被晋升为县委农村部部长,50年代末,粤东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并由此引发了粮荒,数十万老百姓食不果腹,只能靠吃树皮、草根充饥。郭荣昌为了缓解灾情,便在县委的统筹下,带领县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广泛开荒种田、生产自救。但粤东自古干旱,淡水资源极其紧张,郭荣昌带人开垦的新田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灌溉,粮食产量仍旧提不上来。
这让郭荣昌很是着急,他随即又带着老百姓在农闲时节修筑水利设施,从外地引水务农,由此一举解决了干旱问题,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让老百姓吃饱了肚子,不再受饥荒困扰。而郭荣昌也凭借此项政绩,一跃成为广东政坛的“红人”,此后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获得提拔,至70年代初,他已然升任罗定县县委书记,兼肇庆地委副书记,职级为副厅。
1975年,邓公想要提拔一位年轻新人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在经过选调之后,向邓公推荐了三个人,其中就有郭荣昌。另外两个人都是老革命,拥有非常深厚的行政经验,而郭荣昌年纪最轻,资历也最浅,按理来说怎么也轮不上他当省委书记。可邓公却认为郭荣昌是大学生、在基层与农民共同奋战过,堪称“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结合的典范,而且他的履历最为“干净”,没有任何“黑历史”,可塑性极强,因此,邓公一反常态的将郭荣昌委任为广东省委书记、兼省委常委。
此举很快便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他们随即开始恶意攻击郭荣昌,不断给他“泼脏水”,在沉重的压力之下,郭荣昌的心态几经崩溃,他先后两次上书邓公,请求卸任省委书记一职,重新返回肇庆任职。邓公也担心再这样下去,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所以便同意了郭荣昌的请求。
1983年,郭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两年后,他重回广东,就任省委副书记,分管工、商业。彼时国家正在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而广东作为经济特区,承载了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希冀,能不能把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
而当下党内还一些人比较保守,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想招商引资,此外,他们还坚持认为,一旦开了改革的口子,后果不堪设想!但郭荣昌并未因此萌生退意,他顶着强大的压力,执行了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政策,让广东省迅速摆脱贫穷的现状,实现繁荣与富裕。
除此之外,郭荣昌还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他曾多次到粤东和粤北的山区考察,和农民们面对面交流,农民有什么难题,他也会尽量当场予以解决,绝对不会敷衍了事。而且他还牵头创建了一个“三农基金”,广泛募集善款支援基层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993年,他转往广东省政协担任主席,任期内,他积极协调联络海外华侨,鼓励大家回中国投资、发展,除此之外,他还在通过多方关系,向台湾释放善意,极力促进两岸结束对峙、走向和解。2005年前后,郭荣昌因病退休,晚年他致力于从事慈善活动,先后资助了三千余名贫困大学生,同时还救助了不少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共产党人的至高理想。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之后,郭荣昌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向遇难的群众致哀,与此同时,他还拖着病躯亲自上书党中央,请求尽快派遣救灾人员进入灾区展开救援活动。2008年6月,郭荣昌又发起了一次捐款活动,号召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人民,帮助四川的同胞共渡难关。当年9月,郭荣昌因为过度焦虑,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时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