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
科学教育正在“做加法”
为契合青少年发展需求
团区委课后服务打造了
多样化的公益课程
随着优质资源的不断加入
孩子们的课后服务
得以愈加丰富
在本学期的课堂上
多样化课程点亮学生兴趣之光
铺就成长路上的坚实桥梁
吴侬软语丝弦入耳
戏曲文化浸润少年
弹如风弄竹,唱似水过石。吴侬软语,唱词翩跹,如小桥流水百转千回,令人沉醉。一曲一评弹,便似这一城江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这一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曲形式,它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四百多年来,苏州评弹这充满江南韵味的声音,以其雅俗共赏之渗透力流传于民间,经久不衰。
在复旦二附校课后兴趣拓展的课堂上,苏州弹词演员、国家二级演员陆嘉玮扛着一把三弦,带着同学们走进了评弹世界,从苏州评弹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开始,结合一些知识问答与同学们展开互动。
陆嘉玮尤其擅长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洋音乐元素相结合。课堂上,他将张继的《枫桥夜泊》用评弹改编,获得了同学们的满堂彩。宛转悠扬的丝弦声中,游子在外漂泊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幕幕生动演绎,一曲曲清音绕梁。“陆老师展现了说、噱、弹、唱、演方面的深厚功力,我们在现场深受感染。”学生们纷纷表示。
老师们则认为,评弹进课堂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师生们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在潜移默化中为同学们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呈现了一堂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思政课。
传承上海“花样经”
指尖功夫匠人精神
在上海,剪纸又叫剪“花样”。因为“上海花样经”传承人郑树林的坚守,2007年,“上海花样经”被列入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从此,这一市级非遗项目从杨浦走向了世界。
“我们把纸张对折起来叫‘合’,比如天地合、鸳鸯合,都是吉祥之意……”本学期,郑树林工作室成员走进了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结合手中的图案,剪纸老师为同学们科普一些文化常识和民俗故事,手势既出,便成定局。百刀如一刀,每一刀皆无犹疑。刀锋转折间,看到老师让每一幅花样成为了不重复的经典,同学们啧啧称奇。
在剪纸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着红纸。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创作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从简单的图案到复杂的造型,孩子们在剪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剪纸进校园,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滋养。它让孩子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艺术天地。”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动起来”英姿飒
传递青春蓬勃力量
空手道,原名 “唐手”,这项起源于古老中国、而后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武道项目,以其精彩的格斗对抗和独特的型演练作为主要运动形式。其大力倡导的礼仪、尊重、自律和勇气。上海是中国最早有空手道运动的城市,而杨浦则是上海空手道的启蒙区。目前,区内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都开设了空手道兴趣课程。
本学期中原路小学“课后不一YOUNG”的课堂上,空手道走进校园,带着孩子们“动”起来,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课程中团结互助,做新时代健康少年。
专业教练为孩子们展示了空手道的力与美。刚柔相济的动作,坚定自信的眼神,让同学们充分领略到了空手道的无限魅力。随后,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孩子们首先从学习空手道知识及空手道运动礼仪开始。出拳、横踢、劈腿……下午4点半的学校体育馆里,同学们跟着教练学习空手道的一招一式。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即便是“零基础”的同学也已熟练掌握了空手道的基本拳法、腿法、摔法等多种技术。
空手道对习练者内外兼修的要求和在实战中一招制敌但点到为止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武术同宗同源,彰显着中华传统文事武备的精神。学习练空手道对青少年身体锻炼、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和武德传承都有极大益处。“以运动的名义,传递青春蓬勃的力量和阳光向上的精神。”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图片:成佳佳
编辑: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