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维《出塞作》
你所不知的阿拉善
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酒泉市在甘肃,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际位置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阿拉善,蒙古语为“五彩斑斓之地”,谈到阿拉善,你会想到什么?
是越野族盛放速度与激情的“阿拉善英雄会”,额济纳旗的黑城弱水胡杨风景,大汉将军霍去病仗剑饮马的居延海,还是王摩诘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诚如古诗所写,平沙万里一度成了阿拉善的注解,它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比整个英国还大3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满27万,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
阿拉善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个沙漠,总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面积的35.11%。
纵然如此,自1980年阿拉善盟成立以来,“穷荒绝漠”的治理却从一个亘古难题变成了当地引以为傲的成就。2024年的今天,阿拉善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提升至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到23.18%。
茫茫大漠“好风光”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与沙漠的正面博弈,那么就地取材的开发,也未尝不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解题思路。
沙漠,并非一无是处,大漠之中更有取之不尽的“风光资源”。这里的风光并非自然风情,而是风电与光电资源。坐拥大量空旷戈壁沙漠的阿拉善,同时也是国家Ⅰ类“风光资源区”。
阿拉善可利用的风光资源量超过13亿千瓦,远景资源量高达30亿千瓦。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适宜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土地约9.53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纳入国家优先开发序列的有2.56万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6.76亿千瓦,相当于30个三峡电站。
出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能源的考虑,我国很早就开始布局风电和光电等清洁能源。特别是在2020年9月,“碳达峰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快速上马,开启了新一轮爆发式增长。
大干快上成果显著,我国风光电装机在短短数年内已独占全球四成。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10.5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从2022年的29.6%提升至36.0%。尤其是在三北省份,新能源装机占比大幅提升,其中青海接近70%,甘肃、河北、宁夏均超过 50%,内蒙古、新疆超过40%。
任何行业在万众热捧和高速扩张后,都将促使人们进行深入而冷静的思考。风光这类清洁能源所发的电力,因为地点分散、波动性大,很难像传统的火电或核电一样,被高效地利用。
此外,电力的消纳也受制于本地电力消费量较低、输送能力不足、缺乏调节手段等综合因素。因此,风光发电的浪费是行业通病,无可奈何的“弃风”“弃光”频频见于报道。
无论是对于阿拉善还是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在风光发电热潮之后,寻找一个能源消纳载体,发起第二次创新增长浪潮,创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冲动从未如此迫切。
“一箭三雕”的中国式创新
四顾茫然之际,清脆的大漠驼铃再次响起,一种能够实现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关键策略呼之欲出。
10月27日,太阳照常升起,当人们把目光投向阿拉善,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答案——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首期10万吨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阿拉善举行。
该项目由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醇氢绿色能源科技与运达股份、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阿拉善能源共同投资,可规模化消纳绿电,带动风光资源开发,拉动制氢高端装备上下游产业。
另外,该项目捕集园区工业尾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方面,首期10万吨项目每年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万亩。
绿色甲醇项目落地,标志着阿拉善锚定了绿色能源领域创新发展方向,也让绿色甲醇再度高调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绿色甲醇是什么?它是沙漠中的一匹黑马,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电解水生产绿氢,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绿色甲醇等液体燃料,也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
阿拉善发展绿色甲醇产业,可谓“一箭三雕”,展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中国式创新:
1、有利于碳中和与绿电消纳: 阿拉善绿色甲醇项目通过利用内蒙古丰富的风光电资源,结合电解水制氢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将碳排放转化为绿色甲醇。通过这个方式既实现了绿电消纳,也实现了碳资源化利用。这一创新模式是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碳中和战略的有效实践。
2、促进能源安全与能源多元化: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陷于“富煤、贫油、少气”的困境,其中仅石油一项每年就有超72%依赖进口。随着国际局势动荡,受制于人的石油进口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甲醇制备的中国式创新不仅为国家扩充了能源生产新路径,还通过多元化能源结构减少了对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依赖,增强了国家能源自主性。
3、启动甲醇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 伴随如火如荼的能源转型进程,甲醇经济的潜力不断释放。今日中国的甲醇产能占全球60%,随着技术的发展,绿色甲醇产业蓄势待发。阿拉善项目作为甲醇经济的重要一环,推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甲醇经济将带动数万亿级的产业规模,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对此,全球甲醇行业协会首席执行官雷格·多兰先生不禁感慨,“甲醇需求上,中国占全球的2/3,2023年中国甲醇进口量达1450万吨,中国在全球可再生甲醇产能占据领导地位,预计2026年将有75%的新增产能来自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可再生甲醇项目建设,未来几年将是甲醇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事实上,甲醇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已然说明,甲醇经济拥有广阔前景,并将加速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步伐,优化全球能源应用格局。
我们在汽车领域就能清晰地看到甲醇经济潜藏的巨大潜力。
甲醇是走向碳中和的、可再生的清洁新能源,当前在欧美各国正在作为节能减排的新兴能源电制燃料,得到大力推广应用。而在我国,甲醇汽车已经建全体系通道,产业完成了技术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设。
更重要的是,在纯电动汽车续航缩水的高寒地区,甲醇汽车展现出了极为稳定的性能表现。比起氢燃料汽车,甲醇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在储存、运输、使用中都更安全便捷。
行业专家刘科院士指出,“绿色甲醇80%的能量来自于风和太阳,是储存太阳能、风能的最佳能源载体。并且绿色甲醇作为液体燃料,运输成本低且可以长期储存,是最佳的能源载体。”
鉴于中国现在已建成成熟的液体基础设施,可预见的将来,甲醇汽车必然会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层面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甲醇加注被明确纳入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风云二十年,已过万重山
回顾中国甲醇汽车的研发历程,吉利是一个坚守者。
甲醇被誉为液体的“氢”、液态的“电”,解决氢能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早在2005 年吉利就开始研发醇氢汽车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变革,到目前已投入运营超3.6万辆醇氢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超200亿公里。
除了拿手的汽车产业,吉利还积极投入绿色甲醇制备,参与建设的全球首个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厂已在安阳实现投产,不断加码甲醇产业布局。
现如今,依托吉利甲醇全产业链的探索研究和产业布局,旗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已成为国内唯一推出醇氢重卡、轻卡、小卡、客车的商用车企业。
布局商用车,是因为商用车虽然保有量少,却消耗了超过一半的车用汽柴油,排放了全部汽车56%的二氧化碳、80%PM污染物。甲醇相比柴油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污染物。
积极探索甲醇与电驱相结合,远程打造出了醇氢电动特色战略技术路线,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作为液态的氢直接替代传统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用于发电供电,实现了纯电动车辆充电补能方式更加便捷更经济实用的升级发展。
作为新一代电动汽车,醇氢电动商用车兼具能耗低、续航远的特点:
据宁波至昆明实际运营场景测算,远程醇氢电动牵引车在往返满载条件下,60%山区高速单边运行里程2430km,较柴油车每公里节省0.99元/公里;
远程星智H8M吉冷鲜相比燃油车型,燃料节省0.6元/公里,按每天300公里运营里程计算,全年最多可节省约6.57万元;
吉利星际醇氢电动客车每公里较燃油车成本节省1.39元,按公交车8年生命周期计算,一台车可节省66.6万元。
所以,不论是干线运输、城配物流还是城市公交领域,远程醇氢电动产品在多场景下均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性,为商用车用户提供更优TCO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面对行业变革机遇,得益于醇氢汽车的成功经验,远程开启了一场更大的试验——构建“醇氢生态”:致力于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通过醇、车、货、站、金融等一体化设计,打造万亿级价值的中国特色绿色生态产业链。
以阿拉善盟约13亿千瓦风光电资源为例,可年产2~3亿吨绿色甲醇。将来,如果全国一半的载货汽车使用这3亿吨绿色甲醇,每年将减少原油进口2亿多吨,相当于5个大庆油田。
2024年10月29日,2024绿色甲醇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
论坛中,商业史学者、中德制造业研修院院长何丹表达了他的看法:
“甲醇经济异军突起,既有助于纾解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又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吉利以20年之功探索清洁能源,足见新时代中国企业大有作为。甲醇汽车的成功实践,指向科技力量和商业模式的融合,颠覆性创新和渐进型创新的融合,供应链创新(流程、产品、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是一种基于国情、因地制宜的中国式创新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甲醇经济正为能源革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力。甲醇经济所代表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呼和浩特醇氢电动工厂项目,到阿拉善绿色甲醇项目,远程醇氢生态的建设不仅将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为全国范围内的能源转型提供样板。
当前,中国处于推进能源革命的关键时期,加快甲醇经济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待甲醇经济的广谱效应,期待来自阿拉善的“液态阳光”,照亮更广阔的中国式创新之路。
No.6043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南山客
作者简介:中德制造业研修院特约作者。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