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啊,一提到和孩子聊“死亡”这个话题,就碰到了他的忌讳,赶紧躲开。
其实啊,咱们越是不说,孩子心里头可能越是好奇、越是迷茫。
平日里的花朵凋零、宠物死亡、亲人离世……都是他们好奇、迷惑的。如果不聊,孩子可能会因困惑和恐惧产生心理问题。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孩子对生死有很多误解,这些误解通常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有限理解和想象力的丰富。比如说:
1、死亡是可以逆转的
孩子们常常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或者可以被某种方式逆转。他们可能认为死者可以复活,或者通过某种魔法或技术手段回到生活中。
2、所有人都会永远活着
有些孩子认为所有人都不会死,或者只有坏人才会死。
3、死亡是因为惩罚
孩子们可能会认为某人死去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坏事,受到了惩罚。
4、死亡是可怕的
孩子们通常对死亡有天然的恐惧感,认为死亡是可怕的、痛苦的。
5、宠物和人类的死亡是一样的
孩子可能会认为宠物的死亡和人类的死亡是完全相同的,无法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异。
等等……
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更是很容易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和事件。
最近,上海沙白女士因红斑狼疮恶化选择安乐死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样的事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和孩子深入探讨生死这一重要而敏感的话题。
在《玫瑰的故事》里,5岁的太初梦到傅家眀死了,大哭,担心自己也会死。
玫瑰坦诚得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再告诉孩子“所以我们活着就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害怕了。”
这是最好的死亡教育啊,告诉孩子生命的真相,又给出解除内心恐惧的办法。
03
其实 , 当孩子面临死亡的事件时,诚实就是最上策。
我们需要让孩子逐渐了解死亡具有不可逆性、无机能性、普遍性、原因性和非肉体延续性。以下摘录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出学校或家庭中实施生死教育的原则《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和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原则”》:
处理儿童对死亡疑惑的“五诫”
(1)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是会醒过来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
(2) 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因为孩子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应以事实性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就是身体和心理机能完全停止、消失,生命完全终止了, 不可能再复活。以免孩子会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她);死者的精神不死,为何他(她)感受不到。
(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因为旅行还是要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法易使孩子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了亲爱的家人,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
(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法易使孩子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去天堂享乐还是下地狱受苦了?担心、恐惧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也会下地狱?
协助儿童面对死亡“七原则”
(1)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2)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诚实以对,勿搪塞。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等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
(4)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或挫折的力量。
(5)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6)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因为惟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7)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对死亡的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幼儿的情绪或反应。
04
让孩子初步感知生死的概念,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但爱不会消逝。推荐动画片
绘本
电影
当孩子稍大一些,我们可以更深入一些。
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沙白虽然离开了,但他带给大家的欢乐和回忆会一直存在,就像我们爱的人在去世后,他们的爱依然留在我们心中。
在谈论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无论是害怕、悲伤还是困惑,都要让他们知道这是正常的反应。
我们可以抱抱他们,告诉他们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让孩子明白,生死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我们不是孤单的。
以沙白事件为契机,和孩子谈谈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朋友和每一个相遇的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每一天都充满爱。
如果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和他聊:生命是超级珍贵的礼物,这里面有亲人深深的爱和好多好多期望。亲人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当我们生病或者遇到生活难题的时候,这种爱就会特别强烈,特别宝贵。
要是轻易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既是不尊重自己,也会深深伤害爱我们的人。
生病了,要积极治病,努力让自己过得好。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亲人、朋友负责。我们坚持努力,能给他们希望和力量,能让他们不那么痛苦、焦虑。我们不愿意让他们痛苦、焦虑,也是因为我们爱着他们。
对于更大一点儿的孩子,可能还会对安乐死有疑问,他们也许会疑惑,还可以这样吗?
对于安乐死,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孩子: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悌”观念,家人和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尽力救治生病的人,而不是放弃治疗或主动结束患者的生命。
另一方面,中国的现行法律是不允许的,既然国家不允许,那就是有道理的。这里面不光是人性的问题……
沙白这件事很复杂,让人想到很多。基于这件事和孩子聊生死,不容易但特别有意义。我们可以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珍惜生命。
告诉他们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旅程,我们尊重别人的选择。我们好好爱护自己,也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一天都充满爱。
这样,当他们遇到生命里那些没规律、想不到的事时,心里能有勇气,眼睛里能有光彩。他们能带着对生命的敬重和珍惜,一直好好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