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尤其是不差地儿的名校,都喜欢在校园里挖个湖,比较有名比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落英湖等等。

湖到底有什么魅力,成为很多大学的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未名湖

第一,土方平衡的需要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什么是土方平衡?

说白了就是挖填平衡,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盖楼肯定需要土石,如果全部从外运输,需要大量的成本。那么如果挖个湖出来,大部分外运土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掉了。

不但省钱还美观,一举两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朴素的价值观来讲,需要的土石量越大,那么湖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所以人民大学的一勺池,盲猜可能是当年的那次工程土石需量不大,整了个微缩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大学青年湖

第二,遇水而建可以解决很多麻烦。

大学建湖受到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传统建筑与皇宫为代表,无论是汉代和唐代的太液池,还是明清故宫旁边的龙形水系,皇宫都喜欢依水而建,如果没有水就直接造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皇家园林颐和园更是将大片的面积给了昆明湖。

清末民初官办新式学堂,是如今现代大学的雏形,建筑理念也是园林、湖、建筑,燕园就是最典型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古代建筑普遍为木质建筑,木怕火,仅仅靠外面一层防火漆是不够的。

周边有水有湖,可以直接发挥消防的作用。而这一点放到学校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一是有图书馆,里面很多藏书是孤本,对消防的要求很高。

二是人员密集,尤其是大学,绝大部分学生为住宿,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这么多人如果发生火灾,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有湖,取水方便,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另外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夏凉冬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局部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造湖是低成本高效占用土地的方式。

学校拿地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这也是很多学校喜欢兴土木的原因。

拿地不能闲置,除了必要的教学楼和操场等设施外,挖湖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利用土地,即低成本高效占用土地。

土地占满后,还可以用低成本申请新的土地,形成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大学芙蓉湖(来自于视觉中国)

第四,维护成本低。

同样的面积,除了荒废之外,后期运营都是需要成本的。

盖楼有折旧,从电梯、教学设施到外立面,都得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开大学马蹄湖

但是,种树或者造湖,相对来说成本会低很多。在前期投入之后,树和水一般不需要太大的维护成本。

所以很多面积较大的校园里面都有成片的树林和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林业大学平面图

综上,很多学校以有湖为自己的招牌。当然不得不提北京林业大学,当年他们的湖面积不小。但被某研究所占用之后,不但湖没有了,那块地也没有了。这也让很多北林学子对某研究所没什么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