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程福利来啦

停止讨好,建立真实而平等的关系

原价99元,现秒杀价39.9元

5节线上音频,每节10分钟左右

加赠一场直播回放(40分钟)!

长期有效,无限回听~

作者 | 胡慎之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者的孤独心理


周女士在她50岁生日那天来到了我的咨询室,她说见到我之前,除了各种营销机器人给她发送了生日祝福,她没有收何一条来自家人的问候。

她感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好像这个界很本没有人关心她、牵挂她。

在她的认知里,她一直都是这一个人孤孤单单长大的。

那天我们一起回溯了她的成长经历。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下面有一个弟弟。

像所有重男轻女的家庭剧情一样,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弟弟。从弟弟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她的人生信条多了一个:只要什么事情都让着弟弟,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弟弟,就会得到父母的夸奖和称赞。于是,她学着凡事先满足弟弟,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弟弟之后。等到她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爸妈又开始让她把钱分出来给弟弟。

当时她刚来大城市打拼,手里积蓄根本就不多,父母张口就问她要 20万。为了凑钱,她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还向身边朋友借了钱,拼拼凑凑十几万打给了弟弟。

当时谈的男朋友看到她这样的家庭,向她表达了对两个人未来的担忧,但由于她放不下家人,几经沟通无果后,分手了。

后来,从打工到创业,,几经失败,终于有了一点儿小成就,在大城市里开了一家小公司,和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成了家。

她有父母弟弟,有丈夫孩子,但她发现,好像每次遇到事情时,身边依旧找不到能够帮助她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不被父母爱护,不被丈夫理解,眼下还有两个虽已成年但仍在“啃老”的孩子要养。

她感觉自己被割裂了,一部分的自己要去孝顺父母,一部分的自己要去照顾丈夫,一部分的自己要去满足孩子。

她在满足所有人,唯独没有满足自己。

而与其说这些是“满足”,周女士觉得更像是一种“讨好”。

她讨好着所有人,同时被讨好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她的默默付出,甚至当作理所应当。

这让她感到很辛苦,很委屈,很孤独。

周女士说:“我很不甘心,为什么我要去讨好他们?”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担心成为别人的累赘、不被接纳,所以不得不讨好一些内心中并不认同的对象,这是非常痛苦的。

这让我们在讨好的过程中,不仅会感觉羞耻和无助,也没有办法去信任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的两种类型


事实上,讨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的,只不过是程度不一,目的不一。

一般来说,讨好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意识层面的讨好,也被称为“主动讨好”。它是指我们为了获得一些能看到的现实利益而做出讨好行为。

比如领导手中掌握着员工晋升和加薪的权力,这个领导又比较强势,为了达到升职加薪的目的,我们可能就会产生一些意识上的讨好,更重视他、更听话等。

做销售也是一样,为了一件衣服可以卖出去,可能会特意夸奖顾客穿上这件衣服很漂亮、很有气质,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第二种讨好是我们习惯的一种关系模式,是无意识的重复,源自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

前一种讨好有明确目的,比如用情绪价值交换经济价值,后一种讨好则是由恐惧激发的,担心自己如果不去讨好他人,就会被不好地对待。比如,小的时候我们因为担心自己被抛弃、被边缘化,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肯定,费尽心思讨好身边人。

前者中,我们因为有了强烈的获得感,所以心理上达到了平衡。但后者是委屈的、恐惧的,若这种讨好策略被我们内化,也不加觉察,则会无意识演变成人际互动的常用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受益者


很多时候,讨好别人的人总是希望通过讨好来获得他人好的对待,他们似乎有一种执念,就是只要我对你足够好,你就会喜欢我。

其实,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因为你对我的好坏,和我是否喜欢你并不是直接画等号的。

我们可以先从讨好的一方说起。

讨好对于讨好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内耗。

首先,我们要猜测被讨好的一方需要哪种方式的讨好。我们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他,他是需要被夸奖?被赞赏?满足荣心?还是要物质上的给予?……

其次,我们还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可以满足这个人。如果这个人需要我们不停地说好话,但我们不长言辞,这时候我们的能力和这个人的需求就产生了落差,这会让我们花费更多的讨好成本。

第三,每一次讨好都会让我们感到委屈和不甘,即使讨好后可以获得不少利益,我们也会认为那只是对我们的补偿而已,并不会感激对方,而是觉得这是我应得的。这并不是一个能令人感觉舒适的关系。

所以,当我们要去讨好一个人,一定是处处敏感,甚至是谨小慎微的,这种时刻紧绷的关系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内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被讨好的一方呢?他们就一定会喜欢被讨好吗?不一定。

我之前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来我家做客,从进门开始他就时刻小心翼翼。我和他说不用换鞋,他显得非常不好意思我让他在沙发上坐下,他说:“沙发太干净了,我坐下会不会把你的沙发弄脏?”我宽慰他说:“不会,你就坐吧。”

但我发现这句话并没有宽慰到他,因为他虽然坐了下来,但只是用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上。

后来我请他喝茶,喝茶时他生怕茶水洒到地上,谨小慎微地端着茶杯。这个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暗自思付:我是一个这么挑剔的人吗?为什么他好像见到我很害怕的样子?

后来,我看到他坐立不安,以为他想要离开但不好意思开口,就问他:“你是不是接下来还有什么事情,现在要离开了?”然后他说:“我可不可以借用一下卫生间?”那一刻,我最直接的感觉是:难道我像一个恶霸吗?让人家连想去卫生间都不好意思和我说。

这个故事就是心理学中说的“投射”。

心理学家约瑟夫·桑德勒对其这样定义:投射是某人将自体表象中不愉快的方面,归因到了另一个人的精神表象上,是个体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情绪的主观指向,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害怕自己被挑剔时,就会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被挑剔的证据,比如我们会预设对方是一个挑剔的人,对方的一言一行在我们看来都是在挑剔自己。

很明显,刚刚这个例子里的人一直处在讨好中,并且将一些东西投射给了我,把我当成了一个挑剔或不好相处的人,这个过程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我不是那样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讨好也是一种对立和攻击。

所以我们说,讨好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受益者。

即使是被讨好的人,也不会因为他人讨好了就感觉心情愉悦,有时候反而会对讨好自己的人处处防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好背后的动力

可即使讨好行为如此不好,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对此锲而不舍呢?

第一,讨好是为了获得重要的人的认同感、关注与爱。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 70多岁的老人还上台演戏,逗自己的双亲开心。

很多时候,讨好中暗藏着依赖。这种赖是指心理上的依赖,我们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我们依赖父母、同伴,依赖他们给予我们的评价。

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情感的培养对父母来说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时长期被否定,甚至有被抛弃的经历,且过后未经处理,那在他成年后,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很大概率会持续伴随着他,导致他情愿牺牲自我,牺牲自由。他们不得不从他人,尤其是从重要的人的回应和评价中去认识自己,以别人作为“镜子”,来判断是非正误。

这样的依赖是畸形的,一旦得到的回应和自己想象的并不相同,或者得到的评价是负面的,就更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被接纳的氛围中长大成人,他会更有能力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在于他们自己是谁,而不是他们能做什么。他更有能力关注内在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第二,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讨好必定伴随付出。这种付出可能是物质付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顺从,这种付出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好处,那就是让我们似乎拥有了指责他人的“底气”就好像施与受之间,似乎施者比受者更有权力要求对方。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还………”“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这些都是讨好者的语言。

讨好者渴望他人看到自己的付出,肯定自己的付出,若未如愿,则会霸占道德制高点,攻击对方。

第三,出于恐惧,担心自己被排挤。就像有些小孩会因为觉得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排挤,就拿出自己的玩具和糖果去讨好他们。这是为了加入某个群体,避免被排挤才讨好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自己


如果想要停止讨好,建立真实而平等的关系,那第一步我们先要看看在讨好的时候,我们是否把对方投射成了一个“坏”人。

如果我们判断对方是友善的,我们在他面前会很舒适自在,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被讨好的。相反,一个我们判断可能对自己不好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焦虑和紧张,正如我前文所说的例子一样,那个来我家做客的客人,处处小心,仿佛我是一个极其挑剔的人,这时候我就被他投射成了一个“坏”人。所以,看到自己对他人的投射,是我们摆脱讨好的前提。

其次,选择真诚同样重要。这里的真诚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选择对自己真诚,另一个是选择对他人真诚。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对自己真诚是指,一件事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够认并接纳自己做不到,而不是过多的逞强。对他人真诚是指,我们承认自己做不到,并能将此知行合一地表达给他人。

一个选择对自己、对他人真诚的人,是有力量的,也是能吸引他人的;而一个选择处处讨好、伪装的人,则是脆弱的,也是容易让他人躲避、远离的。

第三,讨好他人不如讨好自己。

如果我们想要讨好他人,那是为了什么?有些人是想要获得他人的肯定,有些人是想要获得他人的回报、他人的付出等。那么,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东西可以自我满足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可以,那么就去勇敢地满足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提出真诚的诉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和渴望。

很多讨好者故事的悲剧结局都告诉我们,不要再费劲让别人快乐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个人需要被讨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我们自己。

——本文摘于胡慎之著作《恰如其分的孤独》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课程福利】在这里

停止讨好,建立真实而平等的关系

原价99元,现秒杀价39.9元

5节线上音频,每节10分钟左右

加赠一场直播回放(40分钟)!

长期有效,无限回听~

如果你正在经历着类似的成长困扰,推荐你来找我们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

添加咨询顾问为你推荐咨询师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