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也知道各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其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然而除了他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外,你还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罗贯中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外,自己也曾经在元亡建明的交替时代亲身参与过夺权之争,而这个阶段他的经历也为后来创作《三国演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灭元建明的群雄逐鹿之战中,罗贯中扮演的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他当时投靠的是哪方阵营呢?在这场竞争角逐中他又为何退出,转头选择了著书立说呢?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交代的一点历史背景

每个朝代的建立势必是要伴随着绞杀前朝势力的各种消耗的。所以一个朝代的开启往往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元朝也是这样。

元朝之前是宋朝。到元朝中期,灭宋战争的创伤才逐渐修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和经济恢复,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又逐渐迁回了南方。这里为什么有一个“又”字呢?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统治阶级并不是汉族人,这本身倒也没什么稀奇,就像清王朝的统治阶级也不是汉族,而是满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重大事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实是种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实这件事早就开始进行了,只不过到南宋时才完成经济中心的南移。

刚刚说到元朝的统治阶级不是汉族人,但是一般情况下,统治阶级大多数还是汉族人,所以文化上的不同和元朝统治阶级对于汉人的打压其实是一直存在的,这也为灭元建明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所以虽然元朝建立起政权后在北京建都,但汉人们的经济、文化底蕴其实都在南方。所以战争带来的创伤一旦被抚平,经济重心就又迁回了南方。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也会带来文化中心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承接了唐代的文学底蕴,再加上活字印刷的出现、市民阶级的繁荣,使得话本小说十分兴盛。于是经济重心一迁回,文学艺术便也十分兴盛。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二,写下《窦娥冤》的关汉卿、著有《倩女离魂》的郑光祖都迁到了杭州一带。

其父从商,罗贯中本人却对文学艺术更有兴趣

罗贯中的父亲是元仁宗时期的一名丝绸商人。罗贯中自小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后来母亲病故,罗贯中就跟随父亲到苏州、杭州一带做起了生意。

罗贯中的父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子承父业,继承自己的丝绸生意,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对这却没什么兴趣,他更爱文学艺术一类的东西。于是父亲也只好随了他的意,同意罗贯中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文说到苏杭一带多有人说书,很多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原本更是有关汉卿、郑光祖之类的大家活动,所以罗贯中在此地有志同道合之友,对此地十分喜爱,不愿离去。

罗贯中在苏杭的生活十分逍遥,经常是与友人畅聊文学、游山玩水,罗贯中又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在这期间搜集了许多素材,为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心成就一番大事业,在张朱两方势力中选中前者

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立。公元1368年明军攻占元朝都城,元朝覆灭。罗贯中据史记载约生于1330年间,所以罗贯中学成游玩之时,元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动荡边缘。

于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罗贯中有心成就一番大事业,拜别老师后便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处做了幕僚。

罗贯中到张士诚阵营后,也颇善于献计进策,张朱双方势力斗争,张士诚曾在罗贯中的建议下打败了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的进攻,这足以说明罗贯中确有真才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因为兵败被俘虏,于是弟弟劝说张士诚投降元朝,张士诚同意了。

降元后张士诚便贪图享乐,后来张士诚看到元朝败落,更是不顾谋士暂缓称王的建议再次称王。

跟了张士诚这么久罗贯中算是看出来了,张士诚就不是能称王称霸的料,这天下势必是要姓朱的,于是罗贯中设法脱离了张士诚的阵营,著书立说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罗贯中三国写得那么牛,应该有起码的识人眼光吧,当初为什么不选择朱元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张士诚当时的实力和势力最有可能成就伟业,于是毫无疑问罗贯中就没有选择朱元璋,而是投靠了张士诚。那后来罗贯中为什么没有再去投奔朱元璋呢?

原因更简单了,罗贯中之前是与朱元璋为敌的,再加上朱元璋后来有了自己的人手,罗贯中再投靠朱元璋也讨不到什么好处了。在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也走不了入仕为官的路子,所以最后就专心著书立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专家认为,罗贯中早年间的政治活动和晚年时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在政治历史小说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据记载,罗贯中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等小说,还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而今,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传世之作,堪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所以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曾经也是想成就一番宏图霸业的,不过因为选错了人,所以不得不连自己入朝做官的路都断掉,选择了著书立说。

虽然罗贯中没有在权力角逐中留有姓名,却写下了《三国演义》等著作,这些书籍流传百世,也让罗贯中这个名字被后人铭记。

说起来罗贯中如果是想名留青史,那么他的目的达到了,只不过他如今留名的领域不在政治争夺方面,而是在文学艺术层面,不知道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