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你的血压挺好的,身体保养得不错。”10月28日上午,在平顶山市市政资源回收点开展的垃圾分类公益活动现场的免费血压测量处,新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熊英姿一边和前来测量血压的赵玉霞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一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路人。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不仅有免费血压测量项目,还有免费理发项目。“此次活动,我们准备了15块版面,300份宣传页,32名志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新华区环境服务中心分管垃圾分类工作的副主任吴海燕表示,这样的宣传活动已经开展了222场。
从2019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分类“先试现行”体系开始,新华区这样的宣传活动就一直有声有色地持续着。
“以前,很多人觉得垃圾分类复杂又麻烦;现在,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持续宣讲,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白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责任,垃圾分类意识和文明意识都有所提高。”矿工路幸福街社区的徐雅珍表示,她会自觉在家做好垃圾分类,特别是避免厨余垃圾包装滴漏,维持小区整洁、美丽的环境。如今,幸福街社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和居民越来越多,社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宜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从“一兜扔”到“分开放”,从“被要求”到“主动做”,222场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功不可没。
10月29日上午9点,三名环卫工人来到光明路北段的御铭园大酒店厨余垃圾存放点,将前一天的厨余垃圾收走。随后,装满厨余垃圾的清运车,来到矿工路西段西体育场的厨余垃圾专用处理站。
“上门清收垃圾,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也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更保持了酒店环境卫生的洁净。”酒店工作人员杜保同表示。
“厨余垃圾到达后,会先把掺杂其中的生活垃圾挑拣出来,再把剩余的进行粉碎、油水分离,污水进入排污管道,油存到专用储存箱里,定时清理,残渣拉到其他垃圾中转站和普通垃圾一起运送到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西体育场厨余垃圾专用处理站工人叶艳琴说。
作为全市首座厨余垃圾专用处理站,西体育场厨余垃圾专用处理站日清理能力已经由原来的9吨提升到26吨。
从9到26,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些数字。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华区垃圾收运质效不断提升,一系列数据也在刷新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新成效。
全区11个镇(街道、街道筹备组)106个小区和18个乡村累计完成垃圾分类820000户,安装投放垃圾分类亭260个、分类垃圾桶1200个、四分类果皮箱150个。日生活垃圾减少30吨,分类减量率达18%。全区共建设6条高效、密闭的垃圾收运线路,垃圾日均收运能力由7吨增加至18吨。同时,推进30个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建设,解决原有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低、设施陈旧、功能单一、布局散乱、污染环境等问题,形成全区生活垃圾转运统一调配的新格局。
用数据说话,看分类变化;以实干说话,看担当作为;以对比说话,看前后蝶变。数字变化中,美丽新华城市“底色”更亮,绿色发展“成色”更足。
“新华区围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建立环环相扣的新模式,已经初步构建生活垃圾‘分、投、收、转、处’全程分类的场景治理体系。未来,新华区垃圾分类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助力新华区高质量发展谋新篇。”新华区环境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延斌说。(平顶山市新华区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郑鹤凌 熊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