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耐嚼的部分,往往不在彪炳史册的“主线”,而在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细枝末节”。若要回顾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巅峰的三十年,便会发现:比起冲天高楼更具史诗价值的,是那些用身体闯关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用劳动书写了一部部个人史,看似微末,却被艺术家赵晓东用绘画定格为时代的样本。本次展览呈现的正是他在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一批创作,这些画作提示我们,“劳动”作为这一时代看似凡常、却又极为深刻的一层“肌理”,应当被看见,且值得人们永久地铭记和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铲》135×150cm

布面油画 2006

赵晓东画农民工,并不以知识分子自居,用大写意的宏观视角缩写苍生共相。他聚焦于个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身处的山城重庆所能见到的农民工们,表现他们劳作谋生时的衣着举止、喜怒哀乐、甚至带有“川军”地域特色的肉身骨相。从《天上人间》、《铲》、《金银满天》、《乾坤掌》等一系列大幅油画作品中可见,构图中往往单人成画、两三人成景,背景单纯简括,令人物主体具备顶天立地之势。那些带有力度与动感的笔触和色彩,生动揭示了“劳动”这一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者多劳”系列6》70×70cm

综合材料2010

在他的小尺幅油画作品中,对人物的周全刻写让位于场景的恣意表现。即如《能者多劳》系列中,占据整个画面的、堆积如山的垃圾废品,与角落里拖拽板车的收荒匠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联想起搬运硕大食物的弱小工蚁;而在《掘地三尺》系列中,被农民工开掘的地洞倾吐出大圈鲜艳斑驳的生土和石方,既似巨大的花朵,又似地底喷涌的热烈熔岩。另有一批相似尺幅的素描作品,为铅笔与色粉的写生创作,是对人物局部情态动作的片段特写。作为创作体系中最细微的单元,它们以单纯、理性和直白的特点,体现了生活经验向学理思辨转化的种种形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人头像之四》54×40cm

色粉 2005

现实主义之精神

从创作观念来看,赵晓东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采用了一种类似人类学的调研方法,从所谓的“田野调查”入手,通过走近农民工,感同身受地深度挖掘每一个人物的身心状态。此种身心状态具有强烈的典型性,折射出人物的衣食住行和人生际遇,并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赵晓东于老家川南富顺县城的早年生活孕育了他的这一天赋。他居住的地方是一条滨临沱江的古老街巷,有着沈从文笔下《边城》一般的水关码头和人文风貌。这里城乡生活彼此渗透,乡下人来此赶场、做工,成为县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他们的形象跳跃在眼目前,他们的家长里短也飘荡在这老旧的街巷中。在此环境下,赵晓东对底层劳动者的观察与感悟深入灵魂,并借由演员般的一次次心理演绎得以锤炼。这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中“情景还原”的本领打下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绕于生活的素材

确切地讲,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亦为随时代而流变的群体,从九十年代内地兴起打工热至今,已至少跨越两代人。赵晓东笔下的初代农民工,如探险者一般涌入城市,用农耕生活的经验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城乡文化的冲撞反差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抢眼。然而,当他们的后代对城市有了更多的见识和融入,便主动隐匿自己的户籍身份,穿着举止与城里人混为一群。

初代农民工是一个外显的人群,他们毫不掩饰自身从乡野带来的“土气”,在早期城乡二元制度的惯性下,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必将成为城里人的一员,进城的目的很简单,只为暂且的“生计”。只要用劳力能换得比种粮更多的报酬,就值得抛妻别子,勇闯天涯。赚到钱后,他们大多会荣归故里,盖起崭新的小洋楼。至于因发财致富而摘除农民身份,甚而成为小老板或企业家,倒是听天由命的意外之喜。进城的农民工本质上也是一个封闭自洽的群体,他们从头到脚虽享受全球化的红利,但与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仍为两重世界,正如贾平凹《河山传》里的洗河、罗山,只是换了一个有高楼的背景赚钱谋生,行事格调仍是农村人那一套。他们游离在城市规则以外的夹缝地带,在不确定性和机会之间找寻平衡,不辞辛劳地挣取可以目见耳闻的每一分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宴》150×300cm

布面油画 20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宴》局部

此种与城市文化的相对绝缘,和骨子里的实用主义,使得初代农民工群体有种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看法的特点:衣服变脏变旧不要紧,只图贴身好干活;打扮山寨与否不重要,只要自己心里觉得时髦就好;饭菜端上手,就要趁热大口往嘴里刨;烦恼再多,也要学会插科打诨开玩笑。农民工的外显性贵在真实,他们的每一寸肌肤都在裸露灵魂。于是,在赵晓东笔下,那些在尘土和废墟中的迷茫眼神、泼洒而匪气的玩乐姿势、以及面对食物的酣畅神态,都让我们直端端地看到生活的五味杂陈,性情的表里如一,以及对现实的妥协和坦然。

具象写实之手法

从创作手法来看,赵晓东始终秉持具象写实的路子,他是一个坚守学院绘画传统的艺术家。从早年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求学经历,到后来四川美术学院的修造与为师,都体现出他在写实方面出众的感受力和造型能力。在他眼里,绘画是有“标准”的。严肃的绘画不应屈从于新潮时尚,而应敬畏传承,具象写实绘画是一片背负悠久历史,却可以被不断深耕的天地。画家则要在绘画学理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突破。

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以油画为根基的西方具象写实传统,近百年来在国内的发展演变可谓行色匆匆。上世纪初,西方写实绘画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带着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使命色彩传入国内。解放后,这套系统转而独尊苏俄,以个体特征不甚鲜明的集体性图式,服务于政治宣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写实主义绘画终于从苏俄的范式中脱离出来,融入世界。个体觉醒的思潮诞生了被誉为“85新潮”的一代艺术家,他们在观念上走向自我,在形式上则讲究正本清源,重新从世界艺术的版图中拜师取经。随着个体意识的进一步发育,像赵晓东这样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则把视角收回到自身,通过生活实践,完成对美术史的观看以及个体身份的自认。因此他们会更彻底地从个体经验维度去建构绘画的标准,创作出更具有“本土”绘画语言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一景

写生是生活贴近艺术的第一步,将偶遇的一幕捕获为绘画图像,看似可以抄袭照相术,实则无法将对象事无巨细地一一还原。画笔有时空轨迹,有取舍选择,有主观感应和创造。从赵晓东的素描手稿中可以看出,他不仅痴迷于那些映入内心的真实形象,还从运笔之初就关注画面自身的抽象之美,无论创作推进到何种程度,画面均呈现出完整的画意。他那富有弹性张力的线条表现,毫不含糊,传达出一种感知与驾驭物象的高度自信。这些线条的痕迹既是最显露思考行迹的完整作品,又成为许多大幅创作的“试验粉本”。甚至透过这些线条围合与暗示的块状区域,我们似乎可隐约揣摩到即将登场的厚笔重彩。

具象绘画的“枷锁”正在于方方面面的精心考量,否则一切形色俱不附体。然而赵晓东的油画创作也充分体现了自律性下的高度自由。他的油画笔触带着明显的方向和厚度,它们相互冲撞、层叠、挤压,塑造出饱满而结实的形象,每一个局部都如同耐看的抽象画,每一处落笔都形同个性签名。他的色彩运用也自成体系:古铜色的胴体,猪肝色的晒斑与厚茧、铅灰色的尘土和汗迹、混杂着斑驳色彩的脏衣裤……均体现出体力劳动的粗犷与艰辛。还有大面积艳俗的背景色块、以及成堆的灰色废墟,隐喻了一个粗野无序的魔幻世界,他的笔触与色彩共同组成强烈的、具有个人识别性的视觉肌理,这肌理坦露了绘画的过程,浓缩了绘画的物质美感,也恰如其分地写照了那个忙乱得如同巨大工地的喧嚣时代。

绘画本体与意义追问

赵晓东的艺术从纯然个体的角度找到了出口,他的周遭生活中处处发生着画面中的片段,通过写生的途径,直接抓取物象和感受,又基于具象写实的严谨学理展开创作,并以富有个人特色的用笔方式和色彩表现,使得灵感得到物质化的定型,呈现出这个时代独有的一种图像肌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的求真、自律与自由,这是艺术创作在走向个体化的今天,令众多作者孜孜以求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子弹飞》150×300cm

布面油画2012

架上绘画发展至今,在时代的挑战与辩驳中,不断摔打形塑出自身的底线和定义。当图像生成因人工智能而变得唾手可得,绘画的手工感、物质性、时间深度反而更突显其价值。赵晓东坦言,自己虽画了几十年,并一如既往地热衷于学院体系下的教学和研习,但走得越远,越看出油画在国内近百年“速成史”中遗留下的薄弱环节,有待深入的不仅包含观念、技法等显而易见的部分,还包括用材、保养、修复等有关物质性的系统知识。因为一张绘画的生命要远远大于它的创作者及其诞生时代,哪怕诸如油份或画面基底的微小疏忽,都可能会成为岁月的定时炸弹。他常常自信地提及自己悉心研发装裱绘制的纸本油画,多年过去,各项指标依然稳定如初。

绘画在时空中的实在性也许包含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即如他所采用的烙有时代气息的工艺和材质,还有他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叠加累积而成的物质肌理,以及他在必然与偶然的博弈中形成的有机秩序,皆与生命取得同构。此即苏珊·朗格所言的“人类情感符号形式之创造”。一件作品的成功,源于形式与内蕴的表里融合、作者情感与生活状态的真实袒露、以及时代风气所引发的恰当解读。道理虽如此,艺术却难以被设计,甚至在很多时候它不全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它必须发生在当下,但其意义的突显则常常在日后。正如赵晓东过去对农民工群体的描绘,可能仅仅出于对人物造型的兴趣、甚至单纯的绘画快感。但多年不自觉的持之以恒,让他无形中为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庞大的群体留下了一份样本,尤其在现实主义油画领域里树立了这一主题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手稿

现实主义的绘画既有对当下的批判和反思,更带有对历史的审美性记录。即如16世纪尼德兰风俗画家勃鲁盖尔笔下的狩猎、宴会、舞蹈等画作主题,在他的时代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乡村生活场面,但在今天则成为解剖那个时代的第一手图像资料。它们不仅真实复现了16世纪欧洲乡村的民间风俗,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与典型化处理,使得一幕之内足以承载最多的社会生活信息。赵晓东的这一批作品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本世纪初中国农民工劳动的情形。随着这一群体的逐渐隐匿和消退,这些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和劳动场面,将从过去人们眼中的平常琐碎之景,变得越来越稀有,这些形象还会继续生长在时空之中,并将迎来意义生发的新契机。甚至终有一天这些农民工的后代们面对这些作品,也会惊讶于自己的前辈们竟然曾以这样的状态生活。

中国改革开放所推动的城市化进程,可谓人类史上一股史无前例的巨大洪流。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改天换地,从乡下人蝶变为城里人。他们最具矛盾现实的无数个瞬间,就被这样无声而有力地刻写进赵晓东的创作里。此种小人物大写照的表现手法,颇让人联想起《水浒传》里那些草寇英雄,虽无登正史大雅,却永远活现在后世心目之中,亦成为众家还原宋史的必要参照。艺术对人物的放大效应也许正在于此,当我们历经时代变迁,再度回看这些沉甸甸的绘画形象之时,便会惊叹于那个喧嚣不已的繁忙时代,震颤于击穿我们每一个毛孔的厚重气息。

(文/朱墨,艺术评论人,策展人,2024年10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顶美术馆典藏研究系列

劳动的肌理——赵晓东作品展(2003-2013)

开幕:2024年11月2日下午4:00

展期:2024年11月2日至2025年1月5日

地址:成都蓝顶美术馆1号厅

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

展览总监:王海菠

策展人:朱墨

(来源:成都蓝顶美术馆)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晓东,1986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同年起,先后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2019年,结业于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修班”,研修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油画学会副会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文旅专家库委员、重庆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

作品曾获得2005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油画金奖,重庆市直辖十周年美术金彩奖,第七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第八届重庆艺术奖,第九届重庆艺术奖,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教师创作奖”等各级奖项。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美术馆、艺术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重庆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刚泰美术馆、明圆美术馆、蓝顶美术馆等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