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聚餐的时候大家都坐在餐桌旁,头朝下,手里的手机闪着屏幕,仿佛那比面前的美食还重要。
互相问个好?
不存在的。
当代人聚会,不是一起欢笑,而是一起静默低头刷手机。
从热闹的短视频到推送的热点新闻,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新“社交伙伴”。
爱搞笑段子的人在刷视频,追星女孩又发现了偶像的新瓜。
作家卡尔·纽波特就指出,数字世界懂得如何抓住我们,把我们锁定在碎片化的娱乐中,让我们上瘾到无法自拔。
02
就在前不久,世界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曾在中央美院做了一场演讲,主题是“注意力”,结果台下很多观众低头玩手机。
一开始他努力继续演讲,大概以为只是偶然几个,但越讲越发觉情况不对,干脆生气宣布“就到这里吧”,摔话筒走人。
这种场面多无奈啊!
尼古拉斯·卡尔说,现在人越来越不习惯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当我们面对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和专注的东西时,比如阅读书本、写长文章。
与过去安静的书桌阅读相比,手机无处不在,通知信息不停击中我们,严重瓦解了人们的专注力。
专注太难,点开手机的欲望太容易。
03
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根本不敢直视那几百页的书本或几千字的论文。
他们几乎天生就浸泡在那种信息流中,三分钟一个视频,几句话一个新闻。
能消费这些内容太轻松了,可一旦拿起一本厚书,没两页就走神了。
有的年轻人,甚至毕业进入公司几年后,也没真正写过一篇三千字以上的长文。
你让他写,他憋半天憋不出几句还像样的话。
是因为读太少了,思维没法深度下沉,而这还不是个例,我在公司里碰见过好多这样的“小孩”。
脑神经学家会告诉你,用进废退嘛,缺少连贯的、深度的信息输入,脑子就不习惯这么运转,只适应了简单、快餐化的碎片内容。
04
我自己也不例外啊,虽说我清楚手机里的算法是怎么回事,但控制不住的还是我自己。
比如我常常是一边写文章,一边想着“就查一点东西”,结果呢?
《王者荣耀》已经中文字幕三百集了——开个玩笑,其实我是刷微博,看短视频,没那么夸张。
罗振宇说过,像《王者荣耀》这种游戏,十分钟得给你点“兴奋节奏”,短视频甚至更夸张,就几秒钟就得勾住你。
人的兴奋被层层递进的奖励机制套住,手机成了我们释放多巴胺最简单的开关。
根据一些调查,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要“贡献”7.2个小时在手机上——七个多小时相当于什么?
跟你上八小时班也差不多,这不就是“生命成本”吗?
做着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事,为了那点便宜的快感浪费着时间。
05
卡尔·纽波特提了一个挺有效的概念,他叫它“数字极简”。
思路很简单:别用你的生活去喂这些电子产品,转过来把它们当工具为你服务。
要“清理”手机,什么意思呢?
先把那些浪费时间的软件卸掉,尤其是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甚至游戏。
忍住不下载,至于真的工作的重要软件,你可以留,不过通知尽量限制,别让手机给你发提醒,打断你的思路。
如果你像我这样每天亮屏时间已经高到吓死人,干脆每周拿出一两天,搞个“无手机日”。
极简嘛,就是学会放手,不是什么都得接着。
当然了,完全不用手机也不现实。
接下来得“优化”它,把手机当作你明确目的的工具,什么跟成长、工作没关系的,全都打住。
比如,我现在查资料就设置个时间提醒或软件限制,尽量不滑进那无终的资讯原野。
最后,用其他线下活动来代替手机刷屏的空虚时间。
试试出门跑一下步?
加入一个读书会,跟人面对面交流?
线下活动才能让你重新找回那个真实生活的自己。
06
董宇辉提到:“廉价的快乐,往往是直接让你得到你想要的;而真正有价值的快乐,总会设下一些障碍,迫使你去付出。”这是挺真实的感觉。
打个比方,学东西、运动、看一本好书,它们都需要你投入,但经过这些挑战之后,那种成就感、充实感是怎么变也变不来的。
手机、游戏呢?
是快,但那是虚的、瞬间的。
你看,罗翔教授讲,这种通过不费脑、不费劲获得的快乐,其实最容易蒙蔽你的人性尊严。
低头刷手机一开始看似无害,却危险地让你一直下滑,就像那个动画片里,小人们抱着手机不知不觉往悬崖走。
人活着,总得向上追求一下,不管有多难,那点人性和智慧才不会浪费。
07
想改变这一切不过就从一小步开始——把手机放一边,强迫自己不去看它。
这多简单的事,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因为我们早就被那些看似无害的信息和随手可得的娱乐给拴住了。
你不必一下子搞个极端的“数字断舍离”,但一定要学会给自己设点规矩,比如每周设一天“无手机时间”,让头脑重新运转、深呼吸,然后去直面那些有长远价值的事。
想去学点技能?
开始跑步?
或者哪怕就去安安静静读一本书(能读完的那种),那都比一直刷手机有趣百倍。
要知道,打败现实诱惑,你自己的生活才会变得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