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理市委宣传部、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大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理市教育体育局、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大理市、大理经开区“讴歌盛世华诞 抒写魅力大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和踊跃投稿,获奖作品聚焦“讴歌盛世华诞 抒写魅力大理”这一主题,以鲜活的题材和生动的笔触讲述大理故事、传递大理声音、展示大理形象,充分展现了大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凝心聚力,奋力推动大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表达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建功新时代的信念和决心,体现了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深厚情怀。
今天为大家展播
成人组三等奖作品《跨越山海,守护那抹大理蓝》
更多获奖征文作品将持续展播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如果说连绵不绝的苍山十九峰,是庇护大理这片西南净土的屏障,那么十八溪便是苍山写给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居民的十八封情书。十八溪汇成了大理人民的母亲湖,也写就了洱海对白族人民绵绵不绝的情谊。
大理的第一抹春意,总是从洱海边吐露新芽的垂柳开始。海鸥北归,苍山雪还未消融,却已早早把春来报。当我骑行在生态廊道惬意感受春意来袭时,我总是会想起一位老人,一位孜孜不倦、守护着我家乡最靓丽一抹蓝的老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相对于这个较为官方的称呼,在每一位大理人心中,我们都更愿意亲切地称呼他为“孔老”或者是“白头发”。
缘起他国 缘落洱畔
三十多年前,远在日本求学的孔老先生可能自己都未曾想到,多年后回国的他,余下的半生都将与我国西南的一片高原湖泊深深交织在一起。1987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启动了《日中两国湖泊比较研究》项目,课题之一就是滇池、大理洱海与北海道洞爷湖之间的比较研究。而孔老先生与洱海的情缘,也是从那时悄悄埋下的。
1996年,那是孔老先生第一次和洱海见面,本来这场见面是因为洱海出现偶发性藻华,但因为交通工具不便利带来的时间差。当孔老先生与洱海见面的时候,藻华已经消失,只留下波光粼粼、清澈透亮的湖水,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湖面上,像是碎银撒进了洱海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祥和。而当他低头望向湖底时,沉水植物从十米多的湖底一直延伸到湖面,一片神秘的水下森林就这样呈现在孔老先生的眼前。
或许是洱海太想给孔老先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又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着孔老先生与洱海未来几十年的交集,第一次的见面,洱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邀请了孔老先生,却以最美的姿态成就了彼此之间的第一次见面。
求学结束,当孔老先生从日本正式回国时,洱海却正在面临着农业污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等多样化的污染问题,那抹记忆中的大理蓝早已不复存在,水下森林的梦幻场景也只停留在了初见,只留下满是像绿油漆一样的蓝藻水面。也是在那时,那份远在他国就早已埋下的情缘,开始悄悄在洱海之畔绽放出花蕾。
择一事 终一身
“我的简历很简单,就只有洱海生态修复这一件事”,71岁的孔老先生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自己半生的工作经历。
归国后,孔老先生和他的同事花费了五年时间走访、调研、勘察、记录下洱海水质问题,并将问题上报,争取立项。而整理完这些繁琐零碎的工作,才是洱海水质治理恢复的第一步。
成功立项后,两个最大的问题无法避免地摆在了孔老先生面前。一是国家水专项科研经费具有滞后性,项目无法开展;二是科研团队实验室的选址与建设无法解决,会直接影响科研团队提取水质取样的效率。如果这两个问题无法短时间内解决,那么洱海治理的项目就无法实施下去。
“我们不能等问题自己解决,我们要主动自己解决问题”。
经费没有拨下来,就把自己在国外多年的存款拿出来先作为项目经费使用,没有资金重新建设实验室,他就一家家到海边的村民家拜访和选址,最终在一户农户家中租到了合适的、满意的空房,自己和研究团队成员又动手重新改造成实验室。
前期工作统筹完毕,项目才终于得以开展。也是从那时候起,孔老先生在洱海边开始书写起属于他的“老人与海”的故事。项目开始初期,云南强烈的紫外线和高海拔的气候都给研究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紫外线给每个团队成员留下了黝黑的肤色,而本就患有家族遗传性心脏病的孔老先生更是不适合在高原长期生活。但他依旧冒着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风险,从上海回到了大理。他瞒着学生和团队成员自己的病情,只在发作时顺势躺下,让心脏与脑子处于同一高度,等到病情缓解后又缓缓站起来继续工作。大理大学科技处在听到孔老先生的病情后,将他安排住到大理大学附属医院附近,为他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和最快捷的医疗时间。
除了克服自身困难之外,洱海治理带来的生态与经济矛盾才是最让科研团队发愁的难题。大蒜和奶牛是洱海流域周边的白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而这两种经济来源恰恰是洱海的主要污染源。种植紫皮大蒜需要使用的化肥会通过雨季流入洱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奶牛时残留在湖边的排泄物也会随着雨水冲刷进洱海,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这两种经济生活来源,已经成为白族人民长久以来的生存依赖。
洱海要保护,农民也要生存。这两者之间如何去平衡呢?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的调查与研究,提出根据湖岸线距离来划分大蒜种植的许可范围,200米内禁种,200米到2000米之间限种,2000米以上可开放种植。同时,体制内人员带头动员亲属停种大蒜。或许是政府、民众和科研团队的各方努力唤起了白族人民根植内心最深的情感——苍山为父,洱海为母,他们已经无法再看到“弓鱼奔月”的盛景,不忍后代无法再看到清澈的洱海水,他们常常怀念着幼时在海边挽着裤腿捕鱼的情景。于是,村民们逐渐自发开始停种大蒜,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头。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是牛粪污染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昆明理工大学的专家设计了一个每年可以处理60万吨牛粪的工厂,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料。这不仅解决了牛粪污染的问题,还实现了畜禽粪便与土壤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解决污染源问题的同时,孔老先生也在马不停蹄的设计治理方案。
苏黎世湖,全世界公认治理最好的“样板”湖泊之一。
于是,孔老先生又坐上了去往瑞士的飞机。苏黎世湖与洱海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上游都有梯级湖泊,都养殖奶牛,但是苏黎世湖从源头流出的清水一路无污染,洱海的水从源头流出来一路污染。为了弄清其中的答案,这位教授又迈开了双腿,在苏黎世湖边一遍又一遍的考察。多方走访调查后,孔老先生发现苏黎世湖边的农民养殖奶牛从不让牛粪进入湖中,而是让牧草养奶牛,牛粪养牧草,人喝牛奶。
“好一个自然循环”,孔老先生心中对洱海的治理有了豁然开朗的答案。
结合大理欠发达的地区状况,孔老先生的研究团队设计了罗时江“4000万吨水全量清水入湖”方案,上中下游分段治理。于是,这位从上海来的大专家又为了能够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天天身体力行在现场,黑夜连着白天,有时是日行几万步,有时是摇摇晃晃的拖拉机,甚至可能还是颠簸的小马车,活脱脱把自己变成了“原汁原味的本地村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把三百多天留给了大理,就连前往上海参加学术会议的同时,他在飞机上仍然在写着关于洱海治理的报告。
苏黎世湖的每一条河流都留下了孔老先生的身影,同样的,罗时江的每一寸泥土都留下了孔老先生的脚印。
重现海上繁花 再现水下森林
在孔老先生研究团队的努力下,罗时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完成,随之而来的是洱海水质治理向好发展。从2006年到2011年,当人们再次去到洱海边时,已经可以肉眼可见的看到湖底沉水植物。2013年,有人给孔老先生带来了好消息,农民们在洱海里捕捞到了黄壳鲤鱼,这类鱼已经在洱海消失已久,同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又回到了洱海边。2018年,最让人振奋的是,古生村阳溪出现了大片的海菜花,而当团队驱车三十多公里去往湖面看海菜花时,却还是空荡荡的一片。“海菜花见了阳光就冒出来,没有阳光它会缩下去”,孔老先生就和团队成员一起等阳光,等海菜花出现。
忽然,一阵风吹来,云层散开,阳光从云层中撒进洱海,海菜花从湖面下一点点透出来,洁白的、晶莹的、透亮的、娇小的......无数个形容词都无法形容团队成员们见到海菜花的情景,阳光轻薄地透过海菜花的花瓣,洁白的花瓣像蝴蝶白色的羽翼一般轻柔,当海浪轻轻涌起,海菜花也随波翻涌。脑海里幻想过无数次的海上繁花场景终于再现在眼前,研究团队成员们激动得喜极而泣,他们等这一刻等了太多年,他们为这一刻努力了太多年。
海上繁花的场景已经再现,水下森林的期盼与愿景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洱海水质治理的工作从未结束,三代人薪火相传治理洱海的故事还将继续。
2019年孔老先生自己捐出积蓄200万元,成立了“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将自己的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自己所学的才识与专业技能留给更需要的地方。“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老先生对后辈的叮嘱。
像孔老先生的叮嘱那样,洱海治理之路从未停歇。2024年9月,上关镇的洱海边,数十名工人正在进行水生沉水植物人工种植,他们将微齿眼子菜的水草苗整理好绑在石块上,再划船至湖中央,把水草苗沉至湖底,水下森林的种植就算完成了,只需要等待他们慢慢生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阳光穿透洱海,在水下形成无数道透明的光柱,小鱼和小虾在光柱间穿行,水草随着水流轻轻地摇摆,梦幻的光影与气泡相互映衬,水下森林的世界又将是大理的另一个乌托邦秘境。
从上海到大理,孔老先生与洱海的故事一写就是几十载,他与洱海的情缘早已在他国深深埋下,那个当初用脚步丈量洱海的教授,终究是在漫漫时光中将自己熬成了白发,他用自己“老人与海”的故事真正诠释了“择一事,终一身”。他自己亲手书写下海上繁花的故事,在未来,将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有志之士继续书写着水下森林的梦想。
现在的他,与洱海的故事并未结束,用着自己改造的监视望远镜在公寓阳台上,日日守护着洱海,他要在大理一直做一个洱海的瞭望员......
这份跨越山海,守护大理蓝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王霖玲,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杨雨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文明城市建设我知道
问: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您对您所在的社区或物业的服务感到满意吗?
大理市以“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我为群众办实事”“五社联动”等为载体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不断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幸福食堂、儿童之家建设,开展服务水平优、群众满意度高的“红色物业”创建活动等,积极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全面提升为民服务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