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中国经销商收到医疗巨头百特(Baxter)“关于静脉输液业务”的沟通函,其中提到百特计划有步骤地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产品的商业运营。

百特中国方面已向媒体证实了该消息。这背后则是国内限输政策下百特难以赚到钱的困境,以及突发的美国市场供货短缺。

01 美国市场短缺

百特是全球最大的静脉输液厂商之一,占美国输液市场份额约80%。

据悉,输液疗法及技术是百特公司的核心业务。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百特公司的该项业务在全球的营收达到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超过了55%。

2024年9月,美国飓风海伦妮引发的洪水进入百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马里恩工厂,导致该厂关闭停产,该厂是百特全球生产网络中最大的工厂,主要生产静脉注射产品和腹膜透析液,并供应了美国每日使用的约60%的静脉输液。

雪上加霜的是,新一轮飓风“米尔顿”正向美国佛罗里达州西海岸袭来,导致另一家主要的美国静脉注射液制造商B. Braun Medical代托纳海滩的工厂也将暂时关闭。

不少美国医疗机构已经推迟了大量手术,并采取其他措施以节省下为数不多的紧张供应。甚至一些医院对于一些病人提供佳得乐及其他口服电解质溶液,来代替大输液。

对此,百特已开始从其位于中国(两家工厂)、加拿大、爱尔兰和英国的五家国际工厂进口静脉注射液,这五家工厂今年10月刚刚获得了FDA的临时进口批准,以缓解美国的短缺情况。

此外,百特已与美国食药监局(FDA)协调,其目标是在2024年年底前分阶段恢复北卡罗来纳州工厂的生产,新产品最早可能于今年11月中下旬开始进入分销渠道。

02 中国市场难做

据悉,百特医疗与费森尤斯医疗、DaVita并称为全球“血透三巨头”。百特靠输液起家,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

百特自1998年在上海建立输液厂业务起步,不到10年时间,2007年百特中国输液业务就实现到一年一亿袋的惊人规模,在国内主流医院的市场份额也遥遥领先。

在医院内,百特输液品牌的辨识度非常高,也是使用最普遍的。当中国还主要用玻璃瓶“挂盐水”的时候,百特就引进了软袋包装的输液。

但百特对中国医疗市场的贡献不仅仅是卖了一种软袋输液,其早在1998年就引进了“输液配置中心”的概念,改变了中国整个输液配置和护理系统。

彼时,国内大输液市场分散无序:输液都是玻璃瓶,配药还都在病区,会有污染且导致药物浪费,护士很多时间都在配药。百特的概念是把药品配制统一放置在一个洁净封闭的空间内,在药剂科的专业管理下,既解放了护士,也让病区的环境得到改善。

然而到了2011年,国家颁布实行新版GMP,对无菌制剂企业的要求有很大提高,并要求在3年之内改造完毕。大输液行业作为无菌制剂的一个类别,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达标。

2012年,为了遏制抗生素滥用,我国又实行“史上最强限抗令”。2016年国内公立医院门诊输液均被叫停,大输液行业需求严重下滑。

此外,自2022年起广东11省联盟开展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范围。目前,全国已有约8个省区进行基础输液的价格联动和带量集采,这导致大输液产品终端价格大幅下降。

在此过程中,国内大输液赛道淘汰了一批弱小玩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然而百特却逐渐失去了龙头地位。

据银河证券研报,国内大输液市场,以2023年销售额计,科伦药业以超100亿元的成绩断层第一。其后,石四药、华润双鹤、辰欣药业、华仁药业分别居于第二至第五位,销售额在10亿元至35亿元之间。这五家国内公司的市场份额共计约85%。

而百特在中国大输液市场的份额约为4%,仅位居第二梯队。百特在国内的输液业务体量非常有限。所以百特计划停止运营中国输液业务,用其产能去援助正在遭遇供应短缺的主要战场美国市场,十分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百特2021年斥125亿美元巨资收购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Hillrom,收购后的Hillrom相关收入持续下跌,并没有为百特带来预期中的回报。反而令百特在公司经营和资本市场上均陷入困境。

比如,2023年百特公司市值曾从430亿美元降至190亿美元,跌至近7年来的最低点。亚太地区的业务也出现了7%的年度下滑。

百特不得不重新评估其资产组合并寻求战略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并缓解财务负担。而百特的中国大输液业务确实增长乏力,被舍弃只是时间问题。

近年来,外资械企接连退出中国市场,包括此前的捷迈邦美脊柱业务退出中国市场。退出的产品基本都是国内替代充分、竞争激烈的品种。

这表明跨国械企的老业务无法在中国继续获得市场,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必须制定出符合中国市场的新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百特的这一决定,虽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因为这也意味着复方电解质A这个搭桥最好用的静脉灌注液没有了。

如果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脱钩”,导致外资医疗产品撤出中国,或许会让一些中国医生无法正常治病救人。至少,在心血管外科,答案是肯定的。连可靠的血管缝合线,我们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