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印度在边界的东西两段同时猛烈炮击中国哨所,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防御蓄意挑起西藏叛乱、伺机入侵中国领土的反华势力。中印战争迫在眉睫。在最高决策指挥者,即我党我军的战略大师毛主席的指挥下,我国军队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可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撤军,为什么要撤军?毛主席是如何认识中印关系,又是如何指导对印自卫反击战呢?
1、贪婪的“无耻之徒”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为取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经历了漫长的艰难斗争。
这样与中国同病相怜的印度,为何要多次侵占我国领土呢?这其中缘由还要从英国说起。
油画《英国人在印度》
英国,一个列强主义国家,在逐步完成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后,便把目光投向了与印度北部接壤的西藏,多次假借各种名义深入我国西藏地区,并自定义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而“麦克马洪线”却被印度政府视为中印边界划分最为关键的“法理依据”,也是中印边境争端的罪魁祸首。
印度于1947年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建国,而我国在1949年宣布新中国成立。印度作为英国殖民者的直接“继承者”,具有十分强烈的扩张主义,妄图建立所谓“大印度联邦”。
同时印方想要将西藏占为己有,认为西藏应该独立建国,成为中印两国间的缓冲国。任何破坏我国统一的想法都该被谴责,这种想法自然也就遭到了我国的极力反对。
但贪婪的印方不断向西藏渗透,竭力阻挠西藏的和平解放,出台“前进政策”,企图以控制西藏来实现边境主张。
而后趁我国集中兵力抗美援朝时,逐步抢占了西藏的精华地带,陆续抢占了中印边界属于我国约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对于一直由我国控制的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
印军扰乱我国西藏人民
2、尼赫鲁不听劝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巨大军事压力,与苏联的关系也在逐渐分离。
而在国内,台湾蒋介石集团也对“反攻大陆”念念不忘,尼赫鲁认为当时我国的战略重心肯定在东部而非西部,对于西藏地区更会“漠不关心”。
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又集中兵力抗美援朝,对于印度多次的侵略以忍让的态度处理,加之西藏地区地势险恶,气候恶劣,远离我国统治的核心区域。
我军跨过鸭绿江
如若进入战斗,我国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一系列的因素让尼赫鲁坚定地认为我国不会在中印边境地区与印度大动干戈,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欲望,扩大在西藏的军事行动。
1959年4月25日晚,毛主席召开常委会议,关于反击印度反华言行问题进行讨论。
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的想法,切实可行的维护中印的友好关系,同印度我们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力争取尼赫鲁本人及印度政府的友好态度。
尼赫鲁本人在会上谈到了他对中印关系的态度。鉴于中国有关印度的言论,尼赫鲁认为这是不真实的,并怀疑中国和印度继续这场辩论是否有任何用处。
尼赫鲁,最终使得中印双方到了不得不打的形势。
3、毛主席按兵不动事出有因
毛主席对印度在边界争端中的步步紧逼没有进行直截了当的武力回击。
在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历练的毛主席不是一个惧怕强权的人,而作为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生命的人民领袖在中印边境争端中长期保持克制忍让的态度。
唐国强扮演的毛主席
伟人主要是基于以下战略考虑:一是印度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是可以争取的国际伙伴。
在主席眼中,印度是和我国有着千百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文明古国,饱受西方列强入侵和殖民之苦,又靠着自己的力量先后独立建国,可谓是同病相怜。
两者同属第三世界阵营,是可以打交道的朋友,而不该成为对立的敌人,最重要的印度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的印度,我国应该加强合作,建立更深厚的友谊,维持中印边境的相对稳定。
其次中印边境冲突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历史遗留问题。
在信息封闭的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很容易被印度的舆论宣传所误导。
我们如果迅速发动自卫反击,容易造成恃强欺弱、仗势欺人的好斗印象,在国际上可能会遭受更多不解和指责。
外国侮辱中国漫画
而我国在印度的步步进逼后一再忍耐退让,允许部分印军深入我国领土,努力避免冲突的举动措施,对于谁是冲突的挑起者、谁是边境战争的罪魁祸首反而清晰可见。
这对我后期发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十分有利。
在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我国的地位非常独特,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国际斗争的“ 圈套”。
我国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将美国“打扫出屋子”,并在抗美援朝中让不可一世的美军退回到了“三八线”。
因此,美国把我国当成眼中钉、肉中刺,鼓动印中对抗,用印度牵制我国就成为美国省心省力的选择。
对此,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 :“我们与印度的斗争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美国想逼迫我们作战,利用我们暂时的困难惩罚我们,但我们决不能落入他们的圈套。”
尽管毛主席对印度的挑衅和侵略行为长期保持克制和容忍,但并不是没有底线的一味容忍。
一旦用和平手段维护不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那么无论对手是地区大国还是世界强国,我们都会选择反击。
4、无须再忍,奉陪到底
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占领了郎久,袭击了马吉敦的中国边防哨所,引发了武装冲突。同年10月,印军愈演愈烈,加重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
中国士兵在对峙印度士兵
12月7日,周总理向尼赫鲁建议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深入交流,但尼赫鲁坚持认为双方存在完全分歧,不可能和平解决。
事态发展到1962年,印度向中国领土再次进逼,我们仍选择了忍让,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印度士兵公然抢夺中国哨兵的枪。
我国向印度政府提出最强烈、最严重的抗议。然而,尼赫鲁政府公开表示,他已下令印度军队将中国人从东北边境特区“赶走”,这不以为然的态度,使得局势进入白热化。
面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10 月18 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然而,印度变本加厉,蓄意挑起武装冲突。长期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寻求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然而,印度政府坚持用武力解决问题,我们只能自卫反击。我们希望我们的反击能让尼赫鲁和印度政府认识到用侵略、军事手段解决不了边界问题,各国间和平共处、互惠共立。
尼赫鲁
5、作战取得胜利
毛主席亲自领导自卫反击战,时刻掌握作战进程,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斗争中,毛主席运用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以及他“讲道理、讲效益、讲纪律”的经营方针,短时间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首先大家对形势做了一番分析研究后,我军势必要战胜印军 。毛主席一再强调提醒大家,正因如此才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作为我国外交代表,周恩来曾连续写了3封信给尼赫鲁,希望他重视中印友谊,停止侵占中国领土,重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解决边境问题,不要继续战争。
周总理在工作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让尼赫鲁停止侵略的想法。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在访问时劝他不要与中国继续争斗下去,他却扬言要在一周内扫荡中国军队。
可惜战争的现实打碎了尼赫鲁的梦想。
1962年10月20日,随着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我国在中印边境部队自卫反击作战全面开始。
战斗的第一天晚上,我军将设在实际控制线内的所有印军入侵据点一网打尽。印军第七旅很快被中路部队打败,印军杜维尔少将也被俘虏。
此后,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取得了胜利。
短短一个月,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人数达8900多人,至此,印军在中印边境西段建立的据点已全部清理完毕,对印自卫反击的第二阶段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中国军队将印军彻底赶出中国境内。
6、维护和平,主动撤军
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初期,我国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打到传统分界线附近后便主动撤军,令人意外的是取得胜利后我军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整理打包后交还给了印度,并没有乘胜追击,将印军彻底赶尽杀绝,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的不解。
毛泽东曾讲过“印度始终也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所以,在毛主席看来,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其战略目的不是为了彻底击败印度,而是以战促和,以战促谈。
作战取得胜利后我国主动撤军,这向国际社会昭示了我国友好共处的态度,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同时揭露了印度侵略者的嘴脸,有利于树立我负责任、讲诚信、爱和平的大国形象。
我军英姿
我国主动撤军,缴枪不杀的态度,让尼赫鲁宣扬的“中国侵略”论调被世界所耻笑。
其次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如果长期作战,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当时经济十分困难的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主动撤军是一个理性与现实的战略选择。同时也彰显了毛主席高超的战略思维。
7、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启示
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国驱走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是继抗美援朝后的新中国,我军进行的首次大规模边境战争。
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不仅让印度见识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而且向世界昭示了我国人民不可欺不可辱的形象和立场,胜利之后主动撤军、返还战利品等方式赢得世界赞誉。行动胜于抗议,实力赢得尊重。
把握战争精准进程是高超的战略艺术。毛主席为维护中印两国的友好,从开始的克制忍让,到后来的自卫反击,将毛主席对战争进程的精确把握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