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镇压农民起义军的隋军里面有一位急先锋,此人名头很大,各地的起义军都怕他,后被瓦岗军李密用计打败所杀。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连瓦岗军的老首长翟让听到都皱眉头的赵须佗。这赵须佗为何如此利害?原因是他手下有两员英勇无比、无人能敌的小将。
说起此二人,哪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士信和秦琼。这秦琼在唐朝建立后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来在民间却慢慢被演化成了门神,自然是了不得的人物了。而罗士信因为死得早,则没有这个殊荣。我们今天单说这罗士信,看看他有多英勇。
历史上的罗士信可不是《隋唐演义》中的哪个楞头青、傻小子,手拿一条大枪,一身的力气,和位于第一位的李元霸有一拚。历史上的罗士信哪叫一个英武,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哪四个字呢?少年英雄!为何说是少年英雄呢?
罗士信跟了张须佗的时候只有十四岁,至于他是怎么跟的张须佗,或者说张须佗在他还这么小的时候,为何要收留他,这个在史书中可是没有太多的记载,或者可以说是没有记载。有一次打仗的时候,他找张须佗要跟着出征。张须佗一看这还是一个小娃娃,这不是胡闹嘛,就不让他去,并且说,你如果能够穿得起一副铠甲我就让你去。
我们都知道,古代那是个冷兵器时代,铠甲是用来防身的,基本上是用皮革做成的,上面可能在关键部位还镶嵌金属,份量是很重的。这张须佗原本是想,这么小的娃娃肯定是穿不起来,想让他知难而退,可结果呢?还真是让他大吃一惊。
这罗士信心里想,你别瞧不起人啊?他二话没说,转身出了大帐,竟然穿了两副铠甲,背了两个箭囊,然后是飞身上马,左右驰骋,表现的是神采飞扬,没有一点负重的感觉。张须佗大为惊奇,真没有想到如此小的年龄,竟然有这样的力量。于是,略微思考之后,就答应带上他。这罗士信终于第一次上了战场,并且非常英勇。但打完后回来报功,却又是让张须佗吃了一惊。
什么事呢?按照当时的惯例,战场上报军功都是用斩获的敌人的头颅,他却拎回来了一串血淋淋的鼻子。小编猜想,他大概是觉得砍下头很不人道,心里存着一点仁慈才这样做的吧。这个只是个人观点,至于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是没有什么依据,也未看到有相关的史书记载。不过还是张须佗吃惊不小,心里暗暗称奇,觉得这小娃娃确实与众不同。从此之后,每次打仗都是带着他,而且硬仗也都交给他来打。而罗士信真正成名,却在在张须佗镇压卢明月农民军的这一仗。
隋炀帝大业十年,张须佗负责镇压山东的农民起义军,这年罗士信也只有十五岁。当时张须佗面对的卢明月部,是山东最大的一股农民起义军,有十几万部众,而当时张须佗手下只有一万兵。在敌我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没有办法进行决战,如果相持太久,他的粮食也不够。怎么办呢?只能是撤退。
所以,张须佗在这儿与卢明月对峙了十几天之后,决定先进行战略撤退。可这撤退也还是有风险,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你一撤别人可能就要追杀你,那时候可就乱了阵脚,必败无疑。怎么办呢?这时候张须陀就对部下讲,说敌军见我们撤退一定会来追杀了,这时候他的大营一定空虚,如果这时候有一支精兵去偷袭他的大营,一定会有胜算的。这不就是去劫营吗?成功了获利是肯定的,可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啊。
张须佗问谁愿意去,当然是秦琼和罗士信主动请缨,趁着夜色带领一千人马埋伏倒路边的芦苇丛中。就在张须佗带领人马后撤的时候,这卢明月果然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赶紧率众来追。等到卢明月一离开营地,秦琼和罗士信他们俩翻过栅栏,冲进了大营。营内留守部队一看有两个人爬过来了,也赶紧上去截杀。秦琼和罗士信这两个人手起刀落,接连砍翻了十几个人。
这一下子,卢明月大营里的留守部队顿时大乱,这时候秦琼和罗士信再打开营门,让自己的一千个弟兄都冲了进来,然后到处杀人放火,很快卢明月的大营烧成了一片火海。这卢明月回头一看,自己大营起火了,知道不妙,赶紧又回来救援。张须佗趁机杀了一个回马枪,和秦琼、罗士信一块儿前后夹击,卢明月大败,最后他只带着几百个士兵突围而去,其余的全都当了隋军的俘虏。
张须佗以一万兵力打败了卢明月十几万人,朝野上下为之震动。隋炀帝听到后非常兴奋,就当即派了画工到张须佗的军营里,把张须陀和罗士信就给他画了像啦,带回去后,他每天将他们的像摆在面前,看着他们两个人笑,他似乎看到到希望,觉得有此二在,大隋可以保平安了。但这毕竟是大隋王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罗士信一战成名,天下皆知。后来在跟随张须佗攻打瓦岗军时失败,与秦琼一起投了瓦岗军,又成了瓦岗军的得力干将。在瓦岗军失败后,又无奈之下投了洛阳的王世充,因瞧不上王世充小人行径,觉得此人难成大事,找机会率军又投靠了李世民,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和器重,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总归天年不济,英年早逝,在跟随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挞叛乱时阵亡,时年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