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于领导人来说,更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毛主席在成为我国人民的领袖前,经历了无数的困难艰辛,这一路也不乏导师、朋友的帮助。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主席之前的同学甚至是亲友,都或多或少地给主席写信,希望主席能帮忙安排一份工作,但主席有自己的做人原则,非常厌恶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
关于毛主席的影视作品
况且身居高位的主席更要做出表率,所以不论是通过写信想要得到工作的还是要到北京探望他的,主席都没有答应,有的甚至没有回信。
当时有一个对毛主席来说特别重要的人,多年来一直与主席保持书信往来,并且主席曾多次拿出稿费救济过他。
曾经一次他因不满自己的两个儿子被枪决,上京找主席“告状”,请主席还他一个公道,然而在主席调查清楚事情原委以后,给了他一个出乎意料的答复。
1950年,毛主席接到读书时的一位兄长的信,毛主席是非常激动的。主席的这位兄长,是他的恩师谭咏春之子-谭世瑛。
如果当时没有谭咏春的帮助,可能就没有主席现在的辉煌。
1910年,毛主席的父亲让他辍学继承家业,但主席认为在如此乱世,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坚决不肯辍学。
毛主席的老师和同学得知此事后,纷纷来到主席家中劝说主席的父亲。像主席那样聪慧又怀有远大理想的人,务农绝不是他的出路。
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主席的父亲最终同意主席去东山学堂读书。
东山学堂
就这样,17岁的主席背着满满的书和一点点行李一步步走到东山学堂,准备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到了东山学堂,学校的看门人告诉毛主席“报名时间已经结束了,让他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毛主席千辛万苦才来到东山学堂,自然是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希望,所以主席在门口和看守人据理力争起来,争辩声引来了众多人观看。
这个时候李元甫从人群中走出来,看到毛主席,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穿着破旧,但是气宇轩昂,看着不似凡夫俗子。
他走到毛主席面前,对他说:“我是学堂的校长,如果你能现场写出一篇文章,我就申请破格录取你”。
只见毛主席即刻拿出纸笔,不一会主席就以自己与父亲据理力争才得到来学堂读书的机会,还有这一路上的艰难辛苦为素材,写好了一篇文章。李元甫看后连声称赞“写得太好了,真是一个旷世奇才”。
主席听到李元甫的称赞后心想这下准能进入学堂了,可谁知录取学生不仅仅由校长一人做主,还需要其他管事的人同意才行。
因为东山学堂自成立以来就有补贴学生的习俗,所以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从来不招外县人,而毛主席是韶山人,大家认为不该被外乡人分去一杯羹,所以少部分人不同意毛主席进入学堂。
但毛主席这样难得一见的人才,李元甫决心是要录取的。
所以李元甫当众将毛主席写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很多老师听完后都连连赞叹,其中东山学堂新生班的班主任谭咏春站出来说到“中国人都可以去外国留学,怎么一个湘乡,就不允许湘潭的人来读书了,这是什么道理”。
在李元甫和谭咏春的坚持下,毛主席最终破格被录取。
进入学堂以后,谭咏春了解到毛主席的情况,主动给予了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
因为学堂里面大多是富家子弟,所以大家都不想和毛主席这样的贫困生住在一起,知道此事后谭咏春让自己的儿子谭世瑛到学校住校,和毛主席睡在一个铺上。
从那以后,毛主席和谭世瑛以兄弟相称,两人一同学习交流,关系十分要好。
有一次毛主席半夜发起高烧,是谭世瑛把主席背到医院,并悉心照料了数天。
谭咏春见毛主席的衣服已经破旧不堪,便让自己的妻子为主席做几件新的衣服,周末还会让谭世瑛带着毛主席回家吃饭,改善伙食。
毛主席在谭永春一家人的身上,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也把谭永春一家人视为亲人。
在东山学堂学习了一个学期以后,谭咏春认为现在的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主席的求知需求,便推荐毛主席到长沙去读书。
当谭咏春跟主席说到去长沙读书的时候,主席高兴极了。
学校在上体育课
能够从韶山走出去,走到长沙,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毛主席在离开东山学堂之前,谭咏春交给他一封推荐信,这封信是由李元甫、谭咏春以及学校的其他管理人联名写的,是可以让毛主席以公费的身份在长沙读书。
毛主席拿着信,心里感激涕零,对谭咏春说到:“我毛润之今生一定不负师恩”。
至此毛主席和谭家人断了联系。直到1950年收到谭世瑛的信,两人再次有了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谭世瑛兴冲冲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十分简短的问候信,而主席在收到这封信后,心里十分激动,于是回信向他问候恩师谭咏春以及他现在的境况,并说到如果谭世瑛日后有任何事情随时可以写信给自己。
谭世瑛没有想到会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在看到回信的内容后,谭世瑛心想“润之兄现在是国家的领袖人物,那么请他帮我安排个工作应该很容易吧”。
于是,谭世瑛紧忙又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
毛主席兴致极高地打开来自谭世瑛的第二封信,信中写到:“润之我兄,家父已经过世,现在我一人独自照顾家庭,家里人口众多,而我因为之前在旧政府做过文书的关系,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润之兄念及旧情,为我安排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那我必定感激不尽。”
主席看完信后,眉头紧锁,虽然谭世瑛一家对自己有恩,但主席为了自己的原则,要怎么说才不会伤及这份感情又能让谭世瑛明白呢?
思考过后,主席在回信中意味深长地写到:“我十分思念兄长,也非常感谢兄长曾经的帮助,现在兄长遇到困难,我定尽力帮助。兄长需先学习一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新的思想,在此之后再去谋得一份工作”。并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块钱随信一同寄出。
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认真思考后觉得自己曾经觉悟太低,决定先去学习一段时间。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两人也互通过几封简短的信件,内容也无外乎是互相问好,但在1955年,毛主席收到一封谭世瑛的特别来信。
这个时候的谭世瑛生活非常的艰难,身体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信中他再次请求毛主席帮他安排一份工作。
对于这个请求,毛主席再一次婉拒,寄给谭世瑛100块钱的同时邀请谭世瑛到北京治疗身体问题。
这个时候谭世瑛生活得非常困难,主席寄来的100块钱实在是杯水车薪,谭世瑛心想主席既然已经邀请自己去北京,那就不该拒绝。随后谭世瑛只身一人出发去北京。
毛主席知道谭世瑛到北京以后,十分高兴,两人见面以后,回忆了许多以往的事情。
毛主席十分感激谭咏春老师当时对他的帮助,更加珍惜谭世瑛这位兄长。叙旧之后毛主席安排医院为谭世瑛治病。
但谭世瑛却拒绝了毛主席,坦言道:“此次到北京,我并不是想要治病,而是想请主席为我做主。”毛主席让谭世瑛不要着急,让他详细地把事情说一说。
原来在三年前,谭世瑛的两个儿子被当成反革命执行死刑,他自己也因此被公安管制了一年,生活上那是异常困难。
而且现在身为“贫农”的他,竟然因为儿子的原因被禁止入“农会”,如果能进入农会,当地政府能够给自己一家人些许补助,可现在连这一点点的补助他也拿不到,这让他对当地政府更加的不满意。
谭世瑛一直在向主席诉说自己的不满,主席只是在一旁听着而不言语。
等谭世瑛讲完以后,毛主席安慰他道:“你说的事情我已经有所了解,带我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一定还你一个公道。当务之急你先去医院治病”。
毛主席将谭世瑛安排入院后,给谭世瑛家乡的支部写了一封信,向他们了解谭世瑛所说的事情。
毛主席在这封信中写到:“我并不了解事情的原委,请支部同志一定调查清楚后如实报告,不必因为谭世瑛是我的亲友而隐瞒事情的真相”。
在毛主席等待湘乡方面的调查回信期间,谭世瑛在医院也在焦急等待主席的回复,他多次写信问主席事情的进展情况,但主席一直没有给他回复。
他心想主席日理万机,应该没有时间管理此事,当时不过是为了安慰自己才答应调查此事吧,于是谭世瑛心中又生出一股怨气。
数天后,毛主席收到了湘乡方面的回复。而这个时候谭世瑛已经结束了在医院的治疗,准备离开北京回家。
在回复的信中,毛主席得知谭世瑛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曾经在国民党军做过营长,并且做过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在后来当地政府的多次教育下,仍然屡教不改,最终在一次犯罪后当地政府决定枪决他。
谭世瑛的二儿子在战争时期不知所踪,而他的三儿子曾是国民党军中的排长,多次包庇大哥的罪行,并且对抗调查,甚至在政府调查期间,明目张胆犯下诸多罪行,所以被处以死刑。
而谭世瑛,在得知自己的儿子们被枪决后,不分青红皂白跑到政府门前大闹一场,妨碍公务,所以落得管制一年的处分。
毛主席已经充分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准备写信告知谭世瑛。
前脚刚回到家的谭世瑛,就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给谭世瑛的回信中写道:“我已经了解清楚你所说的事情,对于你的两个儿子的情况,相关部门也仔细调查清楚。你的儿子们确实犯下许多罪行,而且政府也多次教育宽恕他们,只是他们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故落得如此下场。你虽然没有犯下什么罪行,但你是非不分,大闹政府,理应处罚。我认为政府对你一家的处罚是公平的。”
“父母固然爱自己的孩子,但也要分清是非。现在你应该多学习新的思想,摒弃旧思想旧传统,看待问题要多方面的,不能客观地只看到自己的处境,现在的你最要紧的事情是改掉缺点,一家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同时要服从政府的安排,只要你好好干,团结大家,几年之后,大家就会改变对你的看法”。
谭世瑛看完信后,心里明白自己的儿子所犯下的罪行,让毛主席帮忙“讨回公道”是不可能了。
不过毛主席所言极是,自己现在的思想还是处在旧社会之中,这是不对的,理应改变自己的思想,听从政府安排,与大家一同奋斗,勤劳致富。
况且在北京主席安排了医院,治好了自己的旧疾,对于自己主席已经是仁至义尽,自己不能再得寸进尺了。
把事情想清楚以后,谭世瑛立即给主席写了一份致谢信,在信中他写到:“润之兄,看到你的回信,我已经完全了解事情的原委,贵为国家主席的您已经够忙了,还如此尽心的调查我拜托的事情,真的是十分感谢,以后我定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做新中国的好公民”。
在毛主席处理谭世瑛一事上,可以看出毛主席重情重义的同时公私分明,彰显伟人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