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3月18日黄昏时分,北京西郊民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办公室里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只见一个瘦长脸的高个儿迈着八字步从容走进办公室,对办事人员说:“我是国务院的,来给行长送急件。”

之后他递给了办事人员一个印有国务院字样的大信封,并要求办公者在发文本上签收。

执勤人员见面前的人衣着考究,来头不小,不敢怠慢,立刻签上字,然后送他走出了办公室。

随后,行长秘书将那个写着“速送”字样的信封拆开,里面是一份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一:伪造的周恩来总理批示报告的照片

上面言明,当晚9时,一场事关国家民族政策的活动就要在北京举行,有中外记者参加,并拍摄纪录影片,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拨款15-20万作为经费。

报告的下方,还有“周恩来”的签名,并留有几行小字批文:

为避免资本主义国家造谣,要市场流通旧票,拾元票每捆要包装好看一些,七时以前务必送到民族饭店赵全一收。

秘书心里有些迟疑——20万可不是小数目,正规做法应该是总理办公室通知银行总行办公室,再由银行管理层把这种重大任务向下交付,这怎么能让一个人直接送信就取走呢?

但看着上面的总理签字,任务的紧迫性,已不容她多想。因为当时总行行长去外地开会调研了,所以秘书将此情况告知了计划研究局王副局长

王副局长一边看着批示,一边嘀咕道:“20万不是小数目啊,为什么不通知财政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二:银行调取钱款的老照片

此时屋子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一个自称来自“总理办公室”的人询问银行是否收到交办件,并敦促他们尽快执行。

这通电话打消了副局长的顾虑,眼看着离最终交付时间仅剩一个多小时,可不能耽误国家大事啊!

于是,他马上通知办事人员,要求紧急调拨20万现金,并嘱咐:无论面额大小,整理好后火速送往民族饭店,交给赵全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月18日7时,一辆轿车停在了北京民族饭店的门前。随后,从车上下来三人,手里抬着两个大麻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三:民族饭店老照片

要知道,那时我国的人均年薪才几百元,一斤上好的猪肉才卖六七毛,百元钞票根本就没能在市场普及,流通的十元纸币都很少。那个“总理批示”特意声明了要旧钞,可不就得装上满满两大麻袋吗?

为了表现对这次任务的重视,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行局朱科长还亲自参与了抬麻袋。

这时,那个“西藏工委”的赵全一主动迎了上来,对他们做了自我介绍,并问道:“你们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吧?款子拿来了吗?”

简单寒暄之后,赵全一从兜里掏出一张收条递给了银行工作人员。

那是一张普通的便条,上面没有加盖任何公章。

这又不符合办事程序啊!

银行的人不敢怠慢,马上提出要验证真人身份,让他提供带公章的手续。

赵全一倒是准备充分,随即亮出了一封介绍信,上面写道:

兹介绍西藏工委宗教事务部赵全一同志,前往你行洽取捐款贰拾万元整。
此致 中国人民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四:伪造的介绍信影像

看到信尾加盖的总理办公室专用章,朱科长一行人如释重负,把两麻袋钱交给赵全一,拿上介绍信和收条,离开了民族饭店。

几天之后,总行行长由外地回京,听说了这件事,觉着应该向总理办公室请示该笔钱如何下账。

然而请示后,他们得知:总理从未批过这项钱款。

听到这个消息,银行工作人员犹如五雷轰顶,他们赶紧把赵全一的信息原件送到总理办公室调查,经查对,人们才得知,这些信件全都是伪造的!

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向公安部报了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灾情频发,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比较差。周总理本就为了这些事殚精竭虑,每日工作,这起银行诈骗案又在此时给他添了一个心结。

总理听了报告后非常震怒,马上让秘书打电话,责令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迅速破案,限期十天。

杨奇清是一位老党员,从红军时期就担任保卫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破获了很多大案,是刑侦方面的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五:杨奇清

接到这棘手的案子,杨奇清立刻与公安部的其它领导开展侦查,并广泛发动群众,将嫌疑人的肖像画传示各地,号召人们一起破案。

一时间,北京附近掀起了人民群众抓诈骗犯的热潮,很多热心群众看到跟画像中相仿的人物,都会跟踪过去,然后报告给当地的居委会。

但是这些信息里,鲜有可靠情报,专案组忙碌几天,毫无收获。

3月31日,杨奇清召开了会议,宣布了新的查证方向——要求专案组以嫌疑人留下的物证为中心展开调查。

此时,公安部行政局技术处文检组组长刘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六:刘文,截图来源:央视《国家记忆》节目

接到嫌疑人的骗据,刘文与手下连日展开了对比检验,通过比对字迹,人们最终确认那些报告、收条及介绍信全出自一人之手

犯罪分子看起来文化水平应该很高,并且很熟悉公文的格式用语,接触过周总理的字迹,签名是他仿写而成的。

但仅凭这些,是不足以抓到嫌犯的,专案组又将工作投入到墨迹筛查对伪造信封的化验之中,几番波折下来,收效甚微。

正在人们感到焦急时,刘文注意到嫌疑人留下的钱款收条有些蹊跷。

只见收条上写的是:赵全一收,人民银行送来币贰拾万。

其中的这个“币”字,嫌疑人写得十分怪异:上面写了个“人”字,底下是一个“巾”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七:嫌疑人手书收据的影像资料

币字的上面明明是一撇,怎么会是个“人”字呢?

根据这个特点,刘文判定,这应该是财会工作者的写法,属于职业特征。

另一方面,对伪造公文稿纸来源的筛查,也传来“捷报”。

原来,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信件稿纸,中间有两道切除线,分开两边各十五个横格。

这种公文纸格式很特殊,当时各机关单位所用的都是八开纸,但具体的纸质、印刷特征不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稿纸会成为案件的一个突破口。

经过侦查人员夜以继日地调取档案,终于发现了一张外贸部的稿纸,它与嫌犯留下的稿纸格式是相同的。

于是,调查方向被缩小成:外贸部的财会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八:办事人员

4月2日上午,公安部将这一结果通知外贸部,外贸部紧急动员,将工作人员的档案调取到会议室供办案民警筛查,并回溯3月18日下午本部门人员的行踪。

很快,民警们发现一个人的档案里有“赵全一”这个名字,档案所有者,名叫王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倬,36岁,辽宁省辽阳人,民国时期曾加入过青帮,1948年由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1949年解放后,王倬混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之后被分配到陕南军区卫生所。

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倬为逃避参军,在1950年2月时与同事王国昌伪造路条,将其化名为“赵全一”,躲过了兵役征召。

1952年9月,王倬进到外贸部出口局工作,对那时的普通群众来说,这算得上是让人艳羡的“铁饭碗”了。

但当时全中国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人并不多,王倬时常感到怀才不遇,从小就有发财梦的他,并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于是,在工作过程中,他留意到凡是周总理的批示,执行效率都特别高,就动起了歪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九:周总理办公照

日常工作里,他时常能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就想:我为什么不能学一下总理批示搞些钱来呢?

贪欲刺激下,王倬的行动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利用闲暇时间“苦练”了一个月的“书法”,只描摹“周恩来”这三个字。

练到能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又开始练习刻公章。印泥、刻笔、蜡纸、钢板这些东西他都亲自购买,自学了刻章技术。

然后,他在部门里找到了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来函的旧信封,用小刀和橡皮将上面的字迹抹除,精心加工了一番。

这才有了3月18日那轰动全国的诈骗大案。

犯案成功当天,他内心是狂喜的。目送银行工作人员远去后,他找来自行车,将两大麻袋钱运到自己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模拟案犯转移钱款过程的影像资料

深夜里腾挪这些赃款时,旁边屋子里的老母亲被他吵醒,问道:你三更半夜在鼓捣啥呢?

“妈,您别管了,我给您向银行借了点钱!”

“好端端的借什么钱,几十块?”

“那点钱值当借吗,咱家又不缺。”

母亲又猜是几百,王倬再次否认了。

这时他母亲着急了,觉着儿子这钱肯定来路不正,吓得哭了起来。王倬连忙将一个十元大钞塞给她,安抚道:

“您就别管了,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反正以后您不会跟着我受穷了,能过几天舒心日子!”

但王倬也只开心了那一晚而已,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骗局,仅几天内就被发现,公安机关反应迅速,甚至已经到自己单位调查了。

不久前,与他同一个办公室的董林看着民警下发的嫌疑人肖像画,还跟他调笑:老王,你看这画像上的人眼睛不大,长得可有点像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一:王倬肖像

王倬立刻暴跳如雷,发火道:“你诬陷好人!”

这种异常的反应更加强了周围人的怀疑,部门里的人调查还发现,3月18日那天下午,王倬没有上班,他说是给母亲看病了,但经查证,王倬的母亲没有去过医院。
此时的王倬,仿佛变成了一只惊弓之鸟,家里那两麻袋钱成了烫手的山芋。

花肯定是花不出去了,扔又扔不掉,藏又藏在哪呢?

骄躁之下,王倬想到了一个馊主意:把这些钱都烧掉,销毁证据!

那时烧的蜂窝煤炉子,总共也没多大,王倬就这么烧了两个晚上,几千块化为灰烬,但大部分都没处理掉。

这时,邻居早已经闻到他烧钱产生的焦油味了,为了避免被怀疑,王倬在自己屋里地上刨了个坑,把剩余的钱埋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4日凌晨,警察搜集了足够的证据,对王倬展开了正式抓捕。在预审处,王倬一度怀有侥幸心理,不承认犯罪事实,审讯民警问他将钱藏在了什么地方,他却否认持有赃款。

无奈之下,民警对王倬家里进行了多次搜查,搜查过程中,人们注意到他母亲总用眼瞥屋角那摞起半人高的蜂窝煤。

搜查人员将蜂窝煤搬开,发现下面的砖地盖着一层新鲜的黄土。

挖了几锹,那笔巨款重现天日,清点过后,有191409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二:王倬的母亲

得知款项被找到,胸有成竹的审讯民警对王倬甩了一句话:你挖得也不深啊!

这句话让王倬彻底放弃了幻想,他对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供认不讳。

出于严谨考虑,民警让他还原了整个案件。在审讯间,王倬最后一次伪造了总理批示,他40分钟内就完成了,刻章之类的手法也非常熟练。

至此,这件冒充“总理批示”诈取巨款的“新中国第一诈骗案”终于水落石出,从立案到侦破,刚好十天。

王倬也迎来了自己该有的结局,他于1960年7月28日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十三:王倬被逮捕

其母亲受他连累,以包庇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孔子曾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王倬的事迹告诫人们,偷奸耍滑的发财道路,是行不通的,应该把精力放在正当的事业之中。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做贡献,才能赚到“安心钱”,否则,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还祸及家人,得不偿失!

主要参考资料:央视《国家记忆》节目——新中国第一诈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