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在位于甘井子区龙畔金泉小区内的一间工作室内,大连唐家手工银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唐啸楠正在锻打银坯,发出有节奏的清脆锤击声。在这间狭小的工作室里,无论是十二金钗主题吊坠,还是镶嵌银饰的茶具,都将手工银饰的古朴素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烟台到大连 四代人薪火相传

“我是听着锻打银坯的声音长大,这门手艺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据唐啸楠介绍,银饰的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银制品在汉代逐渐普及,并在唐代迎来繁荣期,到了宋元时期,银器的制作逐步走向商品化,银饰品开始在民间流传。明清时期,银器制作空前兴旺,银饰走入寻常百姓家。与其他贵金属如金、白金或铂金相比,银的价格通常更为亲民,使得银饰更加普及。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金银器上,形成了深厚的民间银饰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县,唐啸楠的爷爷唐玉甲从小跟着自己的伯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以手工银饰制作与锔瓷为生。唐啸楠说,他的爷爷能写会画,不仅写字漂亮,工笔画也画得好,银坯上绘制蝙蝠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那是信手拈来。20世纪50年代,唐玉甲拖家带口来到大连,一开始从事老本行,后来进入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当了工人,但这门手艺始终没丢,邻里谁家有喜事,都让他帮忙打首饰。唐玉甲后来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唐啸楠的父亲唐永进。“我父亲也是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人,小时候放假,我就住爷爷家,爷爷天天不闲着,今天锯个瓷,明天打副银饰。”唐啸楠说道,在耳濡目染下,他自然而然地学会制作银饰的基本技能。

2000年,唐啸楠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学的是酒店管理,他先到酒店工作了三年,后来又下海做生意,最后投身金融业。在这期间,朋友们经常找他做银饰,加工或修复文玩。2017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公众对于非遗保护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唐啸楠决定深入挖掘自家手艺,并将其发扬光大,于是辞职成立了工作室。

一刀一刀錾刻 图案美观精致

唐啸楠的工作室,一块中间带有凹槽、被火烤得发黑的木头,令人十分好奇它的用处,唐啸楠说,与大多工匠用坩埚熔银的方法不同,他祖传的方法是在木头上熔化银料,这块木材采自特定树种且树龄超过10年的老树,“这种木材质地疏松,保温效果好,化银效率高。”唐啸楠说道,他们家几代人口口相传的“熔银诀”第一句话就是讲这木头的。

银料熔化后,要将银水倒入铸铁的油槽中,制成银毛坯,唐啸楠使用祖传的锤、捻、抬、压的锻打方法把银坯锻打成想要的各种形状,银片最薄能锻打到0.5毫米左右。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锻打的角度,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非常耗费体力,“要将银块锻打成制作手镯的细长的圆柱形,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有时锤得我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錾花这一道工序是银器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图案不仅要画出来,还要刻在匠人的心里,心手合一。唐啸楠说,现在他錾刻的很多图案,还是从爷爷留下的资料里来的。錾刻不同的图案,所需要的錾刀不尽相同,他有近百把錾刀,为了让图案更加美观、立体,相当一部分錾刀是他自制的。

在这间并不宽敞的工作室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银饰。有花鸟图案的茶盘,鹦鹉图案的胸针,镶嵌荷花、祥云图案银饰的茶具等等。“和机器雕刻相比,手工的银饰花样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为活泼灵动。”可以看到,很多银饰上的图案都是以浮雕的形式呈现的。图案的细节更是令人惊叹,唐啸楠錾刻的蝙蝠图案,绒毛比头发丝还细,且错落有致。唐啸楠介绍说,这使用了飞錾跳刀技艺,即用锤子快速敲击錾刀,刀具受到坯体的阻力,会产生跳动,形成细小点状或短线状的纹理,这一技术考验匠人控制敲击力度和节奏的能力。

錾刻完成后,在经过焊接、打磨抛光、去污、做旧等工序,一件精美的银饰就完成了。“我们家坚持古法抛光技艺,工具只用鹿皮、棉布、玛瑙原石,使银饰散发出其特有的光泽。”

两种工艺结合 化残缺为艺术

在工作室里,除了手镯、项链、戒指等银首饰外,还有很多镶嵌银饰的茶具,别具一格。一只名为“荷塘月色”的紫砂壶小巧精致,上面镶嵌着荷花、荷叶图案的银饰,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打开壶盖,壶内侧上竟藏着一条鱼,仿佛在茶水的涟漪中游动。此外,不少茶碗、茶盏镶嵌着梅花等图案的银饰,有的壶沿、壶嘴处包着一层银条。唐啸楠说,这些都是残破的茶具,不少开茶馆的顾客都会请他修复破损的茶具,也有不少是他买来练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了两种工艺的茶壶,展现出精致的内外细节。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除了制作银饰,锔瓷也是唐啸楠祖辈赖以谋生的技艺。这项技艺主要是通过钻孔、打钉、补漏的方式,把破损的瓷器用金属锔钉修复的技术。随着现代工业品的发展,人们对于损坏的瓷器更倾向于更换而不是修复,导致锔瓷行业面临人才断层和技艺失传的危机。自从下定决心从事手工银饰制作,唐啸楠一方面系统地向父亲挖掘自家银饰制作技艺,一方面去山东,向锔瓷非遗传承人黄建成拜师学艺。“我们家的祖训是‘传承中要有变化,变化中有发展’,在我这里,将银饰制作技艺和锔瓷工艺结合就是一个变化。”

在锔瓷过程中,锔钉的使用非常关键,唐啸楠将银质锔钉设计成各种传统文化符号,如花卉、动物、祥云等图案,让修复后的陶瓷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以增加陶瓷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当然,使用银材料进行锔瓷考验着匠人手艺,在嵌入锔钉的过程中,任何轻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对陶瓷的“二次伤害”。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很多客户都是找唐啸楠修复饰品的,他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喜好,设计独特的作品,使每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记者看到一只修复好的玉镯,断裂处用银质材料进行包裹和衔接,并延伸出两串银质铃兰花环绕玉镯,让这件首饰变得更加活泼。此外,他还用银饰修补破损的铜钱、瓷片,将其做成项链等饰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啸楠在银料上画上图案錾刻。

先著书再收徒传承发展非遗技艺

近年来,唐啸楠也在不断探索传承路径,他进校园向学生们介绍手工银饰工艺,制作了不少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美作品,有的甚至远销海外。

如今,45岁的唐啸楠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在50岁以前继续锤炼技艺,搜集有关实物、资料,系统地总结梳理手工银饰工艺的理论,并形成著作,让实践更具可操作性和规范性。“靠谱的手艺活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需要一锤一锤、一刀一刀地不断练习,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学不成。”唐啸楠说道。

50岁以后,唐啸楠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招募传承人,至少培养2-3名传承人。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展览等,让更多人了解手工银饰制作技艺。目前,唐啸楠正在培养的两名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就是他的14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在课业之余,他们总喜欢到工作室看父亲敲敲打打,一如小时候的唐啸楠,对手工银饰制作技艺充满了兴趣。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