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8万余平方米范围内,自1998年至2004年底,清理发掘古井已达五百余口,这还没有算上未被清理的古井。由此推测,自战国、西汉到魏晋、唐宋、元明清,长沙古城中心每百平方米就有古井一至两口。 ▲化龙池里的一口水井。尚存,仍在使用。 ▲倒脱靴巷四号的水井。尚存,但已废弃不用。
长沙这座有上千年的历史古城,曾经有至少不下数千口水井,可惜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在近二十年左右里,这些老井基本都已消失。
长沙以井冠名的街巷名,诸如白沙井水风井青石井路边井,左家井彭家井陈家井洪家井伍家井,恐怕不下数十处吧,但名存实亡的恐怕早已十之八九。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必然。而长沙城里先前究竟有多少口水井呢?据查,早在民国时期,当时的市政局于1948年7月做过一次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长沙城区共有水井3303口,市区的街道数量为798条。这样算算,当时平均每条街道拥有4口以上的水井。如此看来,长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井城”了。但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内,有关部门可否重新统计过,则不得而知。
几年前曾忽发奇想,企图竭尽所能寻觅长沙城内残存的水井,并一一拍照留影,甚至还想过找电视台的朋友来拍个有关的专题片。当然,这仅仅停留在忽发奇想的层面,无法付诸实施。多年前有人相邀去化龙池看看,说那条老麻石街成了酒吧一条街,有些意思。我说好。化龙池原本是我很熟悉的地方,离我早先居住的小古道巷很近。而我小学时候的班主任段老师,就住在化龙池深处一条逼仄的小巷內。
还记得,那条巷子的尽头有一口水井。顺便去看,居然还在。当时便拍下了一张水井的照片。
早几日回倒脱靴老家,碰见住在对门四号从小长大的邻居,遂入他家寒喧。无意看见他家院子废弃多年那口水井,又生出些感慨了。并且早些年的忽发奇想,又固执地涌上心头。于是再又拍了张照片。
长沙城里,如今到底还殘存着多少口水井呢?既然不可能真正觅遍所有大街小巷,那么姑且回忆回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几口水井吧。
印象最深的,是几口公用的水井。所谓公用,是指那些打在街头巷口公共场所,而非各家各户院内私有的水井。一口在倒脱靴巷口,一口在小古道巷四结巴家旁边,吊马庄最里面有一口,云泉里巷口也有一口。最热闹的是四结巴家旁边那口水井,有两眼,两眼之间有一宽约寸余的窄缝相通,可容井绳左右晃动。墙上还嵌有刻在麻石上与此井有关的碑文,可惜丝毫不记得内容了。并且由于年代久远,水井沿口的麻石,竟然被扯水的麻绳勒出了一道道光滑的凹槽。
老长沙的的井水,一律冬暖夏凉。不信,落雪天可隐隐看见有热气从井口朝外蒸腾,洗衣洗菜并不感觉寒冷。尤其井边上那些年轻堂客们,裤脚挽至膝盖,用白里透红的大手大脚洗被子踩被子,咕叽咕叽水花四溅,嘻嘻哈哈笑骂四溅,加之胸部如脱兔般上下乱颤,哪个男人敢轻易拢边?
而三伏天呢,男人们赤膊短裤在井边冲凉,用吊桶扯一桶井水,二话不说便当头淋下,再扯一桶,又当头淋下,好不痛快!此时此刻,那些穿薄衫仍汗流浃背的年轻堂客们就只有暗自艳羡的份了。
各家各户院内私有的水井呢,说说倒脱靴巷子里的吧。我住在倒脱靴的那个年代,一共只有十六个门牌号码。一号大门外那口公井,不算。二号易大娭毑家里有口井,四号开私人诊所的周老医师家里有口井,五号王心武家里有一口。六号,解放前开天伦造纸厂的资本家彭爹爹家里有一口。八号,解放前协盛绸布店的老板曾爹爹家里有一口。我家九号有一口,隔壁十号有一口。十一号是历史反革命,家里那口井也有点神秘,居然藏在厨房内,用麻石盖盖得严严实实。“文革”时期有人检举他家将机关枪藏在井里,红卫兵小将便弄来抽水机,抽了三天三夜也未抽干,只好作罢。十二号,解放前百福斋的李老板家里有一口。十四号唐裁缝家里也有一口。
当时我家住的九号,是一栋老公馆,叫做“心远草堂”。四个行楷大字刻在一方麻石上,嵌于大门上端。房东叫李福爹(解放前号称长沙的南货大王),后院也藏有一口两眼水井。这口水井见证了我从童年、少年,直至青年的成长。从两只手还搬不起一个井盖,至单手可举起一个井盖,再至双手可同时举起两个井盖。这可是我迄今还残存的肱二头肌可以证明的。
我的儿子也是在倒脱靴出生的(如今他也有一岁多的女儿了)。在他四五岁之前,每个夏天洗澡从来不用烧热水。从中午起,母亲便将大脚盆內盛滿井水,放在当池里晒上几个钟头,即至黃昏,一脚盆水早已晒得温温暖暖的,给儿子洗澡刚刚好。还记得母亲曾对人说过,我孙子夏天从不生沙痱子,就是天天用晒过太阳的井水洗澡!印象中,我儿子小时候确也未曾生过沙痱子,整个夏天皮肤泠光的。
夏天气里,还可用井水浸西瓜。上午边子,母亲将西瓜装入网袋,拴上绳子徐徐悬放入水井。待晚边子提上来,母亲再细细匀匀切成若干析(sa6),兄弟姊妹一人一析,浸凉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呵!
不过巷子里最有特点的水井,应该算八号曾爹爹家那口井,也是两眼。井的正上方有根橫梁,上悬一只生铁制的定滑轮,一根大拇指粗的棕绳穿过其间,铁皮吊桶比一般的足足大两倍,双手用劲朝下扯时,一瞬间身体竟然可以悬空!这种水井,恐怕全长沙城里都罕见。
又忽然想起一桩随水井消亡而消亡的小手艺活:捞吊桶子。那时候,因了桶绳断脱,吊桶落入井內乃常见,所以有些人家特制了一套捞吊桶子的工具。虽说设备简陋,无非一根麻绳挂一串铁丝勾,却必不可少。小时候,我特喜欢捞吊桶子,替自家捞,也替别人家捞。一旦捞起,得意洋洋。
反正随便算来,仅仅只有十六个门牌号码的倒脱靴巷,居然共有十口井。可惜这十口井,包括外面几口公用的水井,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以实用价值而言,这些水井早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大概也没有谁迂腐到想要呼吁什么部门来保护它们。然而,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原本有成千上万口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清冽的水井,都不见了。
这多少还是有点可惜吧。
王平
作者介绍:
湖南出版集团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