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3月,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的角逐将在希腊展开,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界的“换届”,更是全球力量平衡的较量,是国际政治博弈的延续。随着现任主席托马斯·巴赫即将卸任,下一任奥委会主席将接过重担,直接左右奥林匹克运动未来数十年的走向。这场选举不仅事关体育规则的制定、奥运会申办的方向,更是影响全球治理与国家实力展示的关键时刻!

巴赫执掌奥委会11年,尽管推行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等改革来降低奥运申办门槛,但他的任期内争议不断:疫情期间的东京奥运会引发巨大反对声浪、奥运会的高昂成本使许多国家望而却步,而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更是考验新主席的应对智慧。未来的奥委会主席,不仅要应对体育挑战,更需掌握敏锐的政治触觉,必须能在国际动荡与利益博弈间寻求平衡,掌控全球体育话语权。这一权力不仅仅限于奥运会本身,还在于影响数十亿观众的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国家间的外交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公布的七位候选人中,最具竞争力的当属津巴布韦的奥运游泳冠军柯丝蒂·考文垂、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之子小萨马兰奇,以及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考文垂作为跨界政坛的奥运明星,受巴赫青睐,但她的年轻和政治经验略显不足,让不少传统保守派对其持保留态度。小萨马兰奇则拥有深厚的奥委会资源,凭借父亲建立的奥运人脉网、丰富的执委经验,更有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多次公开称北京为“第二故乡”,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赞赏有加,这一“亲中”立场无疑增加了他在亚洲国家中的支持基础。与此同时,年长的塞巴斯蒂安·科,作为伦敦奥组委主席、世界田联主席,经验丰富,但其与巴赫不合的背景或影响他在奥委会内部的选票。选战形势异常复杂,每位候选人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暗流涌动。

本次选举备受瞩目之处,还在于候选人阵容的多样性:三位非欧美国家的候选人首次加入竞选,非洲和亚洲的声音前所未有地响亮。约旦的费萨尔亲王、津巴布韦的考文垂、日本的渡边守成——这些候选人的出现预示着奥委会将不再是欧美国家的“专属领地”,第三世界国家将有更多机会通过体育来发声。这意味着奥林匹克运动可能迎来新的方向和结构调整,更包容全球需求,而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主场。这场竞选成为了打破地域和肤色界限的象征,也是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一次激烈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位置尤为关键。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中国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为全球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国秉持奥林匹克精神,不断推动全球体育事业的平等与发展,倡导“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国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全球体育和平发展的践行者。无论未来主席花落谁家,中国的关注和影响都将不可或缺,新主席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平衡各国的体育需求,将成为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奥委会主席的权力绝非表面上的赛事组织那么简单。新主席不仅要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下推动绿色奥运,还需在动荡的地缘政治中推进全球体育合作、维系奥林匹克的和平精神。然而,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屡屡利用国际体育平台插手政治事务,将体育运动作为其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不断引发国际社会的不满。此次候选人的多样性正反映出全球对奥委会更高要求的呼声:是坚持过去欧美垄断的旧秩序,还是迎来一个更具多元包容的新时代?是固守偏见,将体育变成政治操控的工具,还是重新回归奥林匹克的初心,让全球体育成为桥梁而非壁垒?这些都是新任主席必须给出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际格局急剧变化的今天,奥林匹克运动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新主席不仅要肩负起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引领奥运会的改革与创新,促使其在21世纪的国际局势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球矛盾激化、气候危机加剧的当下,奥运会已然成为全球和平、团结的重要象征,而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新一任主席若能在气候、和平、交流上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那么奥林匹克精神将成为化解全球分歧、推动国际合作的有力工具。

无论最终谁当选,未来的奥委会主席需要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坚守奥林匹克的初心。中国作为世界体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期待新主席在引领奥林匹克运动的同时,能够真正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实现多元包容的使命。推动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实现文化的相互包容,将是所有奥运人共同的目标。在国际秩序日益分裂的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亟需一位拥有全球格局观念的掌舵者,而不仅是欧美势力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