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网红的流量在剧场变现
戴上黑色口罩,马蛟龙又成无数人熟悉的舞蹈博主。穿着中国传统纹饰的黑衣黑裤,马蛟龙在英国地标起舞,他的抖音、B站、小红书、微博账号粉丝以百万计。由他参与主演、陆川执导的舞剧《天工开物》近日在沪演出,三场售罄。观众们笑言,“马蛟龙终于摘下口罩。”他用平和、豁达的心态对待视频、流量、网民评论、职业生涯,或许这也是成为大网红的必备素质。
刚拍短视频,人在镜头里就行
马蛟龙一身黑衣黑裤,与短视频中的他只差黑色口罩,“平时大多数时候,我不这样穿。拍视频或者公众场合,这个形象容易让人记住。”
2019年,马蛟龙被公派到伦敦孔子学院做老师,“全家人一起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家人把他练舞视频拍成短视频,意外在网络获取空前热烈的反响。“我穿一身黑色,并非刻意安排,只是巧合,没想到短视频反应空前好。很多网友赞扬帅、酷、飒、满满国风。作为舞蹈演员,我希望观众喜欢。视频效果好,我就一直保持黑衣造型,包括手中的红扇。”
马蛟龙属于“听劝”的人,把网友评论放在心上,“一开始,我拿着白色扇子。网上有人提议换成红扇子,我发现效果特别好。”
“舞蹈演员职业生涯短暂。我快37岁了,再过十几年,可能无法像现在跳了,因此尽可能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完全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每个视频点赞数以万计,马蛟龙拍摄初衷出人意料地简单,“想通过我的舞姿,在伦敦、在英国、在世界留下自己的影子,这是最初的想法。”
品评4年来的舞蹈视频,马蛟龙笑言一天天在进步,“我和妻子从来没有涉及过摄影摄像,一开始根本不行,拍摄制作跟着感觉走,只要人在镜头里就可以。直到现在,我也是自己拍、自己制作视频,不断学习。”
2023年,马蛟龙结束公派教学,回到北京舞蹈学院,“在英国拍视频,单打独斗。回国以后,我和师弟、师妹还有我的女儿一起拍,背景从伦敦桥、教堂、公园变成祖国大好河山,我们去天安门、长城等文化地标拍摄,更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蛟龙一直把视频传到海外社交媒体,“我们不缺好舞者,缺少被看见的机会。回国后,更要看看我在中国是什么样子。”三年海外教学与视频拍摄,不断有外国观众被马蛟龙舞姿吸引,“外国人愿意去看,因为我的视频代表中国人的自信,气质特别。”
“我出国教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跳的是什么舞。”马蛟龙分析外国观众,小孩子喜欢技术,尤其是舞者跳转翻。成年观众好奇中国舞亮相与发力。舞者一动不动看向远方,在他们看来,带着东方神秘气质,与其他国家舞蹈有着明显差异,中国舞更关注舞者身体与内心。“对于舞蹈人而言,传播非常重要,自媒体、短视频让外国人认识了中国舞,也让我们的观众知道,原来中国古典舞这么好看,中国民间民舞有这么多风格。”
观众有期待,才会写剧评
“做好当下,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至于能跳多少年,根本不由我说了算。”即将37岁的马蛟龙脖子、腰、小腿都有伤,“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我参加桃李杯舞蹈大赛,脚无法立起来。”
“桃李杯”过去很多年,马蛟龙依旧在跳,跳成大学老师、首屈一指的头部网红。谈及《天工开物》,他带着哲思,“一部舞剧犹如人生,在首演中呱呱坠地,巡演中一天天长大。我每次登台都调整节奏、动作,寻找舞蹈与声音、道具、视频更默契的配合。有时老年宋应星简单的眼神,带领观众们仿佛看到很远。”马蛟龙在《天工开物》签售时,遇到观众分享,“您在台上状态让我想到已故的亲人。”观众激发马蛟龙不断打磨舞段,“我愿意像水一样滋润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一刻。”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苦考科举六次,长途跋涉赶考让他得以走访各地,在10万字《天工开物》中通过123幅插画、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30多个行业数据呈现中国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制造业。舞剧《天工开物》以赶考、著书、山河等为线索,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展现宋应星一生。吕科镝饰演青年宋应星,刘敬饰演哥哥宋应昇,姚亮饰演好友涂绍煃,他们和马蛟龙都来自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
“对老年宋应星的把握要很精准。”马蛟龙研究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李光洁如何饰演宋应星,“我是舞蹈演员,更多通过身体、中国舞自带气质演人物。”马蛟龙不断想象《天工开物》诞生的时代,“如果生活在宋应星的世界中,我会怎么做?”
“尊重每个观众的想法。”短视频点击量数以亿计,马蛟龙见识形形色色的评论,包容度远胜一般创作者,“我二十多岁去剧场,只想看台上舞者做了哪些动作,不太关心剧情。现在有些观众喜欢看跳舞,有些观众喜欢看故事。他们愿意上网说说自己的想法,比不说强。”
当下一些舞剧成了肢体剧,马蛟龙对此思考已久,“跳舞多了,有观众说,能不能增强戏剧性,不要单纯炫技;演戏多了,有观众说,能不能再把舞段做大。我们会自我反思,《天工开物》南宁站新增舞段,加强人物塑造。”
马蛟龙乐于吸收各种意见,“观众对剧组、演员有期待,才会非常真诚去写剧评。传播层面上,一部作品引发讨论越多,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看一看。好多小朋友,想看《天工开物》尾声出现的大船,他们对剧就有期待值。从这个角度,创作要考虑到每一个年龄段的人。”
《天工开物》首演时,马蛟龙一度无法找到人物状态,“有些急躁,通过巡演慢慢如鱼得水。台下非常安静时,我的内心非常平和。”舞剧上演,剧场里的小观众远较话剧、音乐剧多。孩子们不像成人观众坐得住,很难实现“非常安静”,马蛟龙坦言,“观众是上帝。我欢迎小朋友来剧场。我选择更好训练内心控制力,让自己迅速安静。观众对演出的期待和热情,也是锻炼我的途径,演员要把自己控制好,把最好状态展现给观众。”
短视频流量能够成功变现为票房吗?马蛟龙回答得很肯定,“只要视频播放量高,票卖得非常好。我在国外拍视频,同校的英国教授包括院长都看过、都知道。你不出去拍,天天在家蹲着,等着天上掉馅饼,肯定不行。有这么多的观众看了《天工开物》短视频,被视频中的我们吸引,带着期待走进剧场,这证明了短视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