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位于甘肃省东部,是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属黄土高原中心部分,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无不透露出苍凉和悠远,远古的先民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在陇东的一首首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正是人们对于开拓和创造的无尽感念。
高楼万丈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革命歌曲《高楼万丈平地起》就诞生在陇东,歌中真挚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和崇敬。创作出这首歌曲的人,是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农民孙万福。
孙万福画像
1936年,红军解放了甘肃环县曲子镇。曲子镇有个刘旗村,就是农民孙万福所在的村庄。这年,孙万福已经53岁了。他虽然出身贫苦农家,大字不识,但在乡里是个大名鼎鼎的能人。孙万福为人忠厚,口才极佳,善于表达,能够即兴编唱出很多顺口溜。每逢春节,性情开朗的他组织社火队,带着乡亲们穷乐呵一回。从少年起,孙万福就是有名的农民歌手。
家乡来了红军,分上了田地,孙万福心里很高兴。他积极发动群众,带头组织变工队搞生产。变工队是当时的农民互助小组,大家相互帮助着一起耕种。孙万福带着乡亲们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一年增垦皇帝四百亩,多打粮食六十石,为建设边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毛主席接见孙万福
1943年,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毛主席接见了有突出贡献的十七位劳动英雄,其中就有孙万福。当时《解放日报》记载了会议上动人一幕:“一位老英雄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近毛主席,用双手紧紧抱着毛主席的臂膀。他沾着口沫的胡须,因兴奋而有些颤抖。他说:大翻身啊!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回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趴在地上,一辈子站不起来。”
说这话的人是时年六十岁的孙万福。
就在这次劳动英雄大会上,孙万福对边区生活充满了幸福的憧憬。这种热烈情绪下,他情动词发,即兴唱出了心中所想。《高楼万丈平地起》这首歌,正是他在会议现场的迸溅激情中创作出来的。
今日延安
孙万福的这首歌轰动了延安文艺界。诗人贺敬之对这首歌词进行了润色,以后这首民歌从延安唱到了全中国。鲁艺的一位同志写文章夸赞孙万福:“这个老头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他的讲话就像诗一样,简直是很出色的朗诵……不但个别句子带有诗意,而且通篇带有诗的结构和风格的语言……他时常在语言里用一些成语和比喻,并且用得很恰当。”
环县乡长
孙万福这次延安受奖归来,劳动之余继续创作新歌。他热情很高,用自己即兴创作的歌曲、顺口溜和快板,热情宣传边区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在报纸上发表诗歌、顺口溜和歌词二十多篇,而且每一篇还都能被我们找到。1944年的春天,孙万福为了宣传和贯彻毛主席关于“所有二流子都要受到改造,参加劳动,变成好人”的号召,热情配合边区的宣传,创作出当时在陇东地区脍炙人口的快板《二流子要转变》。
二流子,馋又懒,东游西浪吃洋烟,
把好人吃成瘦人,瘦人吃成病人,
病人吃成坏人,吃得腿长脖子细,
家里没有二亩地。
公家听着要反对,邻家骂你没脸皮,
又没米,又没面,
娃娃扯住你的衣。
因此一心要转变,葫芦烟灯一起摔。
受奖励,勤生产,
多开荒地多种田。
孙万福写的歌词,变成了一部电视剧的名字
1944年7月13日,环县下起了暴雨。孙万福出公差回家途中,涉水过河,不幸被凶猛的洪水卷走。六十一岁的农民孙万福去世了,噩耗传到延安,《解放日报》发布了讣闻,延安鲁艺的同志纷纷写出了纪念的文章。那时,人们毫不吝啬地称赞:孙万福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转眼一瞬间,这位农民离开我们已七十多年了,而他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高楼万丈平地起》,带着陇东人民的无限热情,仍是中国革命文艺宝库中熠熠闪光的艺术珍品。(樊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