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生娃的要感谢不生娃的,因为减少了内卷;不生娃的要感谢生娃的,因为有人交养老金。
大家互相感谢,都有美好的未来。
文|大 何
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育支持若干措施”,
我去看了一下,原文比较长,跳过一大堆看不懂的官话后,表述内容有四大个模块,我帮大家总结提炼了一下:
第一,生育服务支持
1)生育保险,参保人群扩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买)
2)落地产假和陪产假,育儿假(希望把双休日一并落实一下)
3)生育成本可医保报销,比如儿童用药、分娩镇痛药物 辅助生殖技术、器具。
第二,加强幼育服务
1)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纳入医保。
2)社区托育所全面覆盖,并且给与补贴。
第三,教育,住房,就业支持
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课后服务和多子女同校读书(课后服务看似是减负,但是有孩子的家长都知道,负担更重了)
2)加强住房支持,多子女家庭购房优惠。(孩子和房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鼓励弹性上班,和居家办公(周平均工作时长都干到48.8小时了,老板对我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第四,营造友好的生育社会的氛围
1)宣传部大力宣导积极的家庭观,婚姻观,生育观,整治天价彩礼(90后,00后的三观过于扭曲了,享受单身,佛系恋爱,还沉迷攒钱)
2)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融入教育体系。(转变少生优生的落后观念,多子多福才是唯一真解)
首先,这个新闻释放的信号还是很积极的,我一直强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直面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
内容措辞用了“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就说明ta承认现在生育不友好嘛,这就是值得开香槟的重大进步。
只不过,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好像是挺好的,但是舆论上却没有水花。
为什么呢?
讲太多是因为需要解决问题多,但是除了婴幼儿,儿童,医保能有点用之外,
其他的这鼓励,那支持的,但最核心的保障政策落地的资金从哪出没有提及,也没明确哪些是地方政府哪些是中央政府的职能范围,
也没有从一次分配改革和落实劳动法方向出发的举措,你不能指望活下去都费劲的企业给你放产假,弹性办公?
更不能指望一个加班都不管的,能帮你整改公司福利吧?
所以实际上就跟你在读的我的这篇回答没啥区别。
顶多满足一下看客们的情绪需求。
如何有效提高生育率
关于如何有效提升生育率,国内外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
然而,各国政府似乎都在选择性失明,他们推出的鼓励生育政策总是浅尝辄止,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因此鲜有成功的范例。
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为例,他带领团队对广州常住居民进行了深入调研。这项调研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样本选取的严谨性,都远超之前那个“为什么不生”的调研。
调研结果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排序: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伴侣的坚定支持、家庭收入的丰厚、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生育激励政策以及家人和亲友的建议,是影响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且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值得注意的是,生育激励政策仅位列倒数第二。
高盛也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就业难的双重挑战。
经过深度剖析,他们得出结论:中国应首要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难题。
毕竟,若年轻人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又谈何结婚生子?
若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任何旨在刺激生育的政策都将是徒劳。
这便是最朴素的生物学原理:繁殖意愿与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息息相关,食物充足则自然愿意多生。
要想提高生育率,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让一部分人接受快乐教育,使他们无法进化为现代人口,从而几代人都固定在社会的底层。
二是持续加速发展,为现代人口提供充足的优质就业岗位。
为什么大家生孩子意愿不断降低?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显示,中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该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为6.3倍,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韩国等极少数国家。
这还没算上读大学的费用,如果包含读大学费用,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约为68万元。
再看看各地发放的补贴,连零头都不到:
另外多胎奖励的钱能不能领到还是两说:
刚才我去抖上搜了搜,一个妈妈24年9月又去政务大厅问,这距离政策出台都一年了,还是没有钱,你说这事闹的。
继续刨根,为什么养育成本越来越高?
皆因过去的社会进步,过度依赖杠杆,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在全社会的宏大画卷中,这些陈年旧债,终需由未来的一代人来偿还。
债务如山,社会只能别无选择地不断提升培育下一代的投入,否则便难以承受这沉重的负担。
试想,若在当今社会,以低成本抚养一个孩子,其命运会如何?
恐怕孩子会沉沦于社会的底层,历经艰辛,饱尝苦难,眼前一片迷茫,看不到未来的曙光。
而若想让孩子看到希望,整个家庭,从父母到子女,都需倾尽所有,付出巨大的努力。
无人愿意卷入这无尽的竞争,只是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不得不奋力前行,直至有一天筋疲力尽,黯然离场。
人们常感叹,昔日为何能养育三五个,甚至七八个孩子,而今却连一个孩子都难以负担?
因为那时的社会,债务稀少,即使家境贫寒,只要多付出一些努力,便能收获满满的希望。
而今,债务累累,即便生活尚算宽裕,稍有懈怠,便可能陷入困境,令人忧心忡忡。
当我们选择以杠杆推动发展时,便注定了会有今日之局面。只是我们的杠杆加得太猛,让这一切来得太快,太猛烈。
韩国低生育率全球领先,其生育率从1.8降至1.3,历经了漫长的三十年。而我们,从2015年至2019年,短短四年间,便急转直下,如今更是直奔1.1、1.0而去。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人口结构的重要性,远胜于人口总数。
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日益沉重。如今的劳动者,需支撑老一辈的养老,而他们自己的未来,却无人接替,养老问题堪忧。
所谓的生产优势、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在老龄化、人口结构僵化、新生力量匮乏的背景下,都将黯然失色。
发展阶段来看,我们未来未必就比韩国的生育率能好多少,留给嘲讽韩国的时间也不多了。
所以,生娃的要感谢不生娃的,因为减少了内卷;不生娃的要感谢生娃的,因为有人交养老金。
大家互相感谢,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