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南通、常州等城市纷纷加入“万亿俱乐部”,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加速扩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长三角41城三季报陆续出炉。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32008.48亿元,几大核心城市在GDP总量上继续领跑全国。

从经济总量看,上海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89.18亿元,继续扮演经济领头羊的角色。

“近年来,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上海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同时,上海正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城市消费品质,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江苏“十三太保”也有亮眼表现。其中,“最强地级市”苏州今年以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季度经济增速攀至7.9%,在26座万亿城市中列第一;上半年6.2%的增速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最高;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83.8亿元,同比增长6.0%

此外,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24.43亿元,同比增长4.4%;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81.55亿元,同比增长6.0%;南通前三季度GDP达9414.4亿元,同比增长6.3%。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江苏经济总量的稳健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徐浩平指出,“其中,苏州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南京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无锡和南通则分别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地理位置,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特别是新晋‘万亿城’南通正积极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的合作,同时还在积极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徐浩平分析称,“这些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江苏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看浙江。全省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62618亿元,同比增长5.4%,杭州(15215亿元)和宁波(12644.3亿元)这两座经济“双子星”城市的表现功不可没。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徐浩平看来,通过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国际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杭州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杭州还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宁波则以港口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徐浩平指出,通过加强港口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方式,宁波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排在全国第十的安徽省,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3725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水平(4.8%),再次以超过9000亿的经济总量领跑省内,成为经济发展的明珠。

同时,随着芜湖和滁州相继突破3000亿元大关,安徽省内经济的“三驾马车”再次显示出不俗的实力。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徐浩平分析,芜湖和滁州则以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地理位置,成为安徽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三个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安徽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那么,谁是长三角下一座万亿之城?从GDP总量来看,徐州、温州是长三角GDP最接近万亿的城市,2023年GDP分别为8900.4亿元、8730.6亿元。按照既定时间表,徐州明确“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温州则明确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

在徐浩平看来,同样是省内的“C位之城”,温州和徐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经济体量、市域面积、人口数量都较为相近。但若论及产业内核却完全不同,徐州以重工业、能源为传统优势产业;温州则以民营经济为主引擎。眼下,两城都承担着区域中心城市的任务,要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展望未来,温州提出,必须鼓足干劲奋力一跳,向着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跃进。徐州则表示,要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