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刀切下去,都是满满的乡愁。均周顺彬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簸箕一样大的平睦石磨粉。

“把大米浸泡几个小时,再用石磨磨成米浆,倒在竹簸箕上并摇匀,在柴火的催促下,蒸汽便让米浆变成簸箕一样大,软润爽口的石磨粉就这样制作完成了。”近日,笔者从钦州市区出发,前往浦北县平睦镇文德饭店,在那里,不仅看到食客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石磨粉,还聆听到乐在其中的店员讲述饮食故事。

昔日“打下手” 今当“主心骨”

这家饭店的负责人是易光蓉,虽然店铺的营业执照名称叫“文德饭店”,但平睦镇的乡亲们还是喜欢称呼其为“平睦石磨粉店”。

“1980年时,因为勤快,我11岁时就帮父亲打下手,负责泡米、磨米浆、蒸米粉,在圩日供应他的粉摊之用。”易光蓉说,因为在家里她是大女儿,弟妹们还小,帮助父母做事是很正常的事。于是,平睦民间的米粉制作技艺就让她早早地掌握了。

女儿好学,父亲易章旺也不再讲究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陋习,反而是把选米、泡米、磨浆、控温、出锅等要领耐心地教授给易光蓉。

“由于我和父亲配合得默契,我在家里蒸的米粉一送到摊上,不一会就卖完了,每个圩日我都要往返家和粉摊之间十多次。”易光蓉说,由于4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能在圩日吃上一碗米粉,便是赶圩的乡亲们对自己最大的“犒赏”。

据了解,在1983年时,六万山公社(平睦镇前身)圩日上,一碗没有肉的素粉,价格是5分钱;有碎肉的粉,则是1毛钱一碗;炒粉,则是2毛钱一碗。

“我的勤劳和高超的蒸粉手艺,也是丈夫和家婆看中我的原因之一。”易光蓉说,丈夫李苑文和家婆也是镇上制作石磨粉的好手,加上又娶了一个有着同样高超手艺的媳妇,家婆便在1999年敢盘下镇上的“文德饭店”。

有了自己的店面,夫妻在制作石磨粉技术上不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的回头客。后来,易光蓉和丈夫便商定了“女主内,男主外”的分工策略,妻子管原材料的采买,丈夫负责对外品牌的打造。

经过多方帮助和自身对石磨粉制作流程的精细整理,李苑文的“平睦石磨粉制作技艺”成功入选2021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浦北县非遗食品的“金字招牌”之一。

“在六万山公社时期,这家店的首任店主就开始在这开门售卖石磨粉了。”谈到店铺名的由来,易光蓉说之所以继续要“文德”两字,其实就是为了延续古人在平睦创设“文德书院”所衍生的文脉,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珍爱生活,感恩这片土地。

时光在“奔跑” 初心仍“坚守”

虽然平睦石磨粉的价格从几十年前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几块钱,但粉的分量却一直没有改变。

用瘦猪肉煮的汤粉,一碗6元,要放足5两粉;瘦猪肉炒的粉,一碗7元,要放足8两到9两粉。这就是文德饭店坚持了几十年的“粉标”,为的是让乡亲们吃得饱,干活带劲。

“都是村里的人过来吃的多,如果分量不足,他们下地干活就没有力气。”2004年,易光蓉的表妹杨海娟结婚后,决定不外出打工,转而成为表姐粉店的合伙人,一起用这门手艺来赚钱养家。

杨海娟说,她加盟后,姐妹俩仍坚守这份保持分量不变的“惯例”。这份诚信,也吸引了附近的镇政府干部、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及学校的老师。由于增加了“新客”,泡米的次数也从每天一次增加到两次,每天卖掉的粉也从100多斤增加到160多斤。

除了分量不因时光的“奔跑”而减少外,姐妹俩还坚持用猪头骨熬汤,并增加扣肉等“加菜”项目,满足乡亲们的味蕾需求。

每天凌晨两点钟,杨海娟就和表姐用乡亲们卖给他们的荔枝木及干枯杂木柴火,燃起炊烟开始蒸粉。五点开始熬汤,六点半就开门迎客。

就这般日复一日的快乐劳作,姐妹俩养活了各自的孩子,实现了自身的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四邻的热情更高了。“我们用的猪肉、葱、姜、蒜和辣椒,都是和附近的乡亲们购买的,他们说只要看到我们店开始冒出青烟,就知道自己种下的配料有销处了。”易光蓉说。

全家乐融融 携手奔富路

看到母亲和表姑每天凌晨就要起床蒸粉,易光蓉的儿子李荣广2021年决定不再去广东打工,要留在家里帮助店里蒸粉,让长辈们少些劳累。

看着自己用粉店赚钱养大的孩子回来帮助自己撑起这个店,易光蓉开心不已。而有了孩子的支持,李苑文也渐渐退出了在店里的“外宣大使”身份,回到自家承包地里种起了2亩大红柑,打算投身陈皮产业,为家里增收再添一条新路子。

“冻粉的配料,我们就不能告诉你了。”杨海娟说,所谓“冻粉”其实指的是从蒸笼出笼后降温后的米粉,并不是放到冰箱里冻的粉。她说,平睦镇上的各家米粉店,在售卖“冻粉”时,配料各有千秋,吃出的口味也会不同,这属于各自的“商业机密”。

在100平方米的店面里,不断为顾客从厨房端出的一碗碗汤粉、炒粉、冻粉,已成为易光蓉、杨海娟和李荣广每天的日常,也成为他们奔赴美好生活的希望。

得知姐姐在家乡靠着童年和父亲学到的石磨粉制作手艺发了家、致了富,嫁到博白县永安镇的妹妹易英,也决心把娘家的味道“搬”到夫家。

易英采用的经营办法也像姐姐易光蓉的“夫妻+儿子”模式,店铺名也叫“平睦石磨粉店”。李荣广也经常与表弟交流蒸粉的经验,为小姨的店如期开业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那时虽然我小,不像姐姐这样得父亲亲手教,但我也看在眼中,记在心中呀!”易英的话激励了丈夫,他们的店在今年8月份正式开张。

开张头几天,易光蓉夫妻俩还亲自到永安镇易英夫妻的店里当“技术指导”。由于有“高人指点”,如今易英的粉店每天泡的米也实现了50斤的好成绩。

“都是一个爹妈生的,肯定能做好的,给自己一点点时间,不要焦急!”当妹妹易英因营业时间不能像姐姐那样从早上6点半到下午7点,而只能做到上午12点而烦恼时,易光蓉这番鼓励她。

一碗碗普普通通的石磨粉,诠释着一家人跨越数十年的温情故事。祝愿这家人,在未来的时间里,依然在炊烟中,收获属于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图文来源:钦州日报 周顺彬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电话:0777-2839841。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