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著名诗评家、诗人陈超辞世十年纪念版
★西川、欧阳江河、耿占春、唐晓渡、霍俊明联袂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陈超诗文全编: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
《陈超诗文全编:当代外国诗佳作导读(上下)》
陈 超 著
作家出版社
作者介绍
陈超(1958-2014),当代诗歌评论家、诗人。生于山西太原,辞世前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的诗学和批评论著包括《中国先锋诗歌论》《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游荡者说》《精神重力与个人词源》《诗与真新论》《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两卷本)《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两卷本)等;著有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对照)等。
新书介绍
陈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开始,就一直站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前沿,为新诗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的诗学论著《生命诗学论稿》问世,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独特的理解角度,创造性地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立场。陈超去世后,一直没有关于他创作的权威、系统的文集问世,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拟出版由陈超夫人杜栖梧授权并提供文本资料,著名诗人唐晓渡主编的《陈超诗文全编》,“全编”一共五卷7册,第四卷为“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第五卷为“当代外国诗佳作导读(上下)”。
名家推荐
陈超既是大批评家也是大诗人。他真的拥有大能力。我一直期待再遇到一个陈超,但是没有。
——西川
陈超先生的诗与文,皆高笔悬言、修远寻赜之作,于我而言,可持续一生读之诵之,惜之念之。
——欧阳江河
陈超在批评理论和诗歌写作两个领域均展现出富有时代感的卓越创造力,他的诗文集是智识、直觉和灵感的完美融合。
——耿占春
陈超,一个诗歌道途上永远的攀登者。这形象从未稍有形。他一点点吸收了那大地上倾斜的巨冰,那从天空垂直洞彻的阳光,那冰凌中火焰的卷宗,直到和它们混而不分……
——唐晓渡
陈超以人格的高标、独卓的知识分子精神以及先锋意识构建了以生命诗学、文本细读、现象学剖析为原点的批评谱系。
——霍俊明
文章试读
《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
第一辑 象征派诗群
弃 妇
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是中国诗歌中象征派的执牛耳者。他的诗幽邃、抑郁、神秘、精微。他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借鉴,不只是技巧上的,更是骨子里的。这表现在他的诗与波特莱尔们的诗,有着同构的关系:以社会和人生的“恶”为对象;强调“不幸”的忧郁美;追求万物与主体神秘的交感契合,认为自然是主观世界的“象征森林”;关心生与死等抽象的问题;在语言效果上,追求象征、隐喻、通感、暗示、视角转换;追求光、色的奇幻组合及音乐般的效果等。李金发曾被文学史判为“新诗发展中的逆流”,今天再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这种评判是惟社会功利的,它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进入艺术的范畴。正如历史是无数个“当代”不断重写的,对李金发的诗,我们也不妨重新考察评定一番,本着缪斯独异的原则!
《弃妇》这首诗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本来意义上的被生活蹂躏的妇女;更主要的是其深层意义,以弃妇象征人的悲慨命运、生存的基本现实。第一层含义不必重视,让我们来看此诗的深层意义。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这是一幅可怕的图画,它让我想起蒙克的《呼号》。这是一种“世纪末”的情态,颓丧、仇恨、残酷、猜忌都被赤裸裸地象征出来了。诗人说用长发“隔断”这些,即视而不见,返回内心求得安宁。但这只能是妄想。你遁入内心后,仍然有“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过你灵魂的“短墙”,发出尖厉痛楚的呼叫声!你陷入了更可怕的境地,像在旷野上遇到飓风的“游牧”一样,恐惧、孤单、无助、战栗!要是我们能联系诗人写作此诗的年代,这种深切的忧惧是不难理解的。你说它颓废也好,但这是时代的善良的弱者别无选择的基本心态!一种广义的被弃感!
第二节,诗人写惟有艺术能暂时安抚他饱经忧患的灵魂。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人内在生命的象征符号,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故有“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一句。诗人深切的隐痛“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野蜂无家可归且无时不发出凄凄的嘤嗡声,使诗人找到了他“哀戚”的对应物;诗人的“哀戚”,又像“长泻在悬崖”的山泉,无尽无休,随着败落的秋叶一道流走。这一节虽然还是痛苦的,但我们发现这痛苦中隐隐有一种安慰感,意象(草、蜂、山泉、红叶)也较上一节显得吉祥、美好,这是艺术的力量使诗人感到生的意义。正如象征主义大师波特莱尔所言:“我几乎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美会没有‘不幸’在其中”(《随笔》)。
“弃妇”——“我”的忧郁是无尽无终的,它不可避免,难以抛掉。太阳有升有落,而“我”的隐忧却永远弥散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游鸦也不能载走“我”的痛苦,让它落在海边听一听幸福的歌唱!这是多么微薄的乞求,但却是如此之难!诗人,你的忧郁征服了我们,我们的心在颤抖,它充满了咸涩的泪水!——而你,却说:“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你知道人被弃置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有“热泪”与“永无热泪”,对这一事实并无意义!重要的是正视着这一命运,勇敢地揭示它的本质,永不转过头去……
这首诗的象征分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前者如“弃妇”象征人的生存、命运;后者指诗中每个主要意象的内涵。有许多人责怪李金发的诗晦涩、“文字游戏”,其实这种隔膜主要还不是审美习尚上的,而是精神深度上的。如果没有达到李金发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怎么可能理解和接受他的诗歌?这首诗备受指责,读者朋友,你怎么看?这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吗?它的晦涩难道不是由“命运”本身的不可把握、充满神秘决定的吗?优秀的诗是生存的证据,是生命体验和生命情调的瞬间展开,《弃妇》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当代外国诗佳作导读》
美 国
罗伯特•潘•沃伦
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 Warren,1905—1989)生于肯塔基州,1925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后在加利福尼亚和耶鲁大学继续求学,1927年获硕士学位。沃伦是当代美国诗坛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认识兰色姆,参加“流亡者”诗派。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新批评派”重要批评家。他提出的“诗必须包含复杂的相互矛盾的因素”,反对狭隘的纯诗论,扩大诗歌处理复杂经验的范围,对当代诗人有很大影响。他与布鲁克斯合著的《理解诗歌》《理解小说》,是“新批评派”影响最大的著作。
沃伦长期在美国南方各大学执教,1950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主持该大学文学系,是“新批评派”后期中心“耶鲁集团”核心人物。早期诗作语象曲折繁富,有较重的智性/玄学色彩,晚年作品清朗而内在,在处理日常经验中含有形而上品质。沃伦在诗歌、小说、文学理论、文学编辑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生存/人性和技艺的双重关注。
沃伦的代表性作品有:诗集《诗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题的诗十一首》(1942),《1923—1943年诗选》(1944),《龙族的兄弟》(1953),《自选集》(1981)。论著《理解诗歌》(1943),《文选》(1958)。长篇小说《国王的全班人马》(1946)等。1947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小说),194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诗歌)。1985年根据美国国会决定,沃伦成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
未来的旧照片
那注意力的中心—— 一张幼稚的脸
多年以前(想必是)白里透红——
现已褪色;在相片里只剩一点
灰白,没有多少表情显现。
那注意力的中心,在白色襁褓里,
那是妇人的宝贝;她漂亮而年轻,
面带蒙福的讶异神色,偎依
那迸生出的神秘奇迹。
在稍后的地方,那雄伟的身材
朦胧浮现,脸上闪烁着成就和自豪。
穿着黑色外套,礼帽罩在胸前,他迫不及待
要向你保证世界太平——把烦恼抛开。
相片已经褪色得厉害。岂不合理?
到了七十五岁上下事事都显得老旧,
而这张相片正是那年纪。
那对夫妇,当然,已经不在人世。
他们带着剩下的爱情,并排躺
在绿草,或白雪,之下;
那婴儿,多年后,站在那里;
旧景模糊,而他满怀罪咎地神伤
于无名的许诺未践,颓然莫可名状。
(彭镜禧 夏燕生 译)
[ 导 读 ]
这首诗带有很强的叙述性。但它不是线条式的平铺直叙,其叙述时间在这里颇为讲究。它采取了倒叙、预叙、现在时叙述三者交错扭结的方法,使整体叙述的时间段不仅具有长度,更有着深度和幅度,成为既有现实经验重量,又有浓郁象征意义的对生存和生命情境的命名。
所谓“未来的旧照片”,是诗人叙述的基点之一。“预叙”在时态上提醒你,“我是预先向未来看的”。诗中所言“那婴儿,多年后,站在那里”缅怀双亲,暗示了生命虽有诸多偶然,但唯一的必然乃是人生命的衰朽和终有一死。人是世间万物中唯一能预知自己有“时间境域”的生物。
然而,奇异的是,诗人的“预叙”又与倒叙混而难辨,“预叙”的内容已被时光证实。这样一来,说话人的时间基点变得飘移不定,时间在此不是线性的物理时间,而成为主体经验着的时间;诗人穿插进行了三种暧昧的时态叙述,使作品在广泛的暗示功能中,具有着具体本真的特指性。这张照片上有一家三口人,是体面的中产阶级“成功人士”之家。你瞧,那年轻的父亲,有“雄伟的身材”,“脸上闪烁着成就和自豪/穿着黑色外套,礼帽罩在胸前,他迫不及待/要向你保证世界太平——把烦恼抛开”。那母亲,“漂亮而年轻/面带蒙福的讶异神色”,偎依着她的小宝贝——“那迸生出的神秘奇迹”。这里的“蒙福的讶异”和“神秘奇迹”,在措辞上模拟了圣经《新约》中玛利亚蒙圣灵之福受孕,耶稣降生的神秘奇迹。父母亲的意象用在这里,含着微微的反讽性质。早期自由社会的竞争理念和新教伦理已渐渐丧失了活力,今天,世界仍不“太平”,新的“烦恼”又滚滚而来,他们的“后代”已是“满怀罪咎地神伤/于无名的许诺未践,颓然莫可名状”。
“那注意力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既是指人生命的衰败,又是指人类精神历史荒诞的蜕化。但诗人不屑于采用滥情的方式说出,而是将三种叙述时间交错扭结,于冷静、克制中传导出了对生命和生存淡淡的缅怀和内在的宿命感。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陈超诗文全编: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
陈 超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陈超诗文全编:当代外国诗佳作导读(上下)》
陈 超 著
作家出版社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盛可以:生活是一部现成的小说, 就看你如何复盘
新书推荐 | 《二十一天》:爱奇艺迷雾剧场灾难悬疑巨制原著,废墟之下的人性大考
《人生戏码——刘一达“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著名京味儿作家经典代表作,“做人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