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跃进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这位南开大学的教授长期站在讲台上,把讲台当成自己的“战场”,用充满激情的言辞点燃学生们心中的爱国之火。

尤其是对日本的种种强硬言论,不仅引起国内讨论,也引起了世界网友的讨论。

日本网友表示,看了他的演讲视频,他的眼神让我感到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国情怀

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艾跃进的爱国情怀并非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他生于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这种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小时候,父母讲解放战争的故事,讲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成年后,他顺利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又选择留校任教。这并非缺少选择,而是觉得这里才最适合传递他的思想,实现他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称他为“鹰派教授”,因为他的课堂不仅仅是讲知识,更是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融入其中。

他相信中国需要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意识应当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

于是,在南开大学,他主动开设了军事学课程,尝试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们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他的课堂里总是气氛热烈,有时学生们会因为他的讲解而情不自禁地鼓掌。

对他来说,课堂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唤醒学生们民族意识的阵地,他要用讲述历史、剖析现实的方式唤醒那份民族情怀。

不过,这样的方式自然也带来了争议。

艾跃进最具争议的莫过于那句“中华民族想要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他这话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认为他说得太过了,甚至有人指责他在挑动民族情绪。

然而,在他看来,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而是他对日本军国主义警惕的提醒。

他解释说,自己并非主张对日本采取极端措施,而是希望学生警醒,对日本右翼势力崛起和军国主义复燃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他来说,历史不是随意书写的,军国主义的复燃更不容忽视。

他提醒学生要正视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防止年轻一代在和平年代忽视历史、丢掉警惕。于是,这句“消灭日本”并不是提倡舞刀弄枪,而是提醒大家要铭记那些惨痛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网友感到害怕

然而,当这番话传到日本的社交平台上,自然引起了强烈反响。

许多日本网友表示,艾跃进“看起来就像在发号施令的将军,他的眼神让人害怕”。

在和平主义盛行的日本,许多人对战争及其相关言论本能地敏感,对于艾跃进这样激进的表态尤为触动。

不少日本网友评论说,他们从未想到中国的课堂上会有这样的发言,觉得这样的教育有些“太过极端”。

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二战后的教育体系强调和平主义,主张通过外交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因此他们的国际关系理解更偏向于合作与共赢。

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艾跃进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演讲自然感到震惊,甚至有些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日本网友愤怒地指责艾跃进“过于激进”,认为这样的言辞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甚至担忧这会在年轻一代中培养一种对立情绪。

许多网友认为,现代的日本早已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他们的和平宪法明文放弃战争权,因此将他们与历史上的军国主义相提并论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误解甚至不公。

但值得注意的是,评论区里也有另一种声音。一些日本网友在反思,为什么这样一段视频会在中国的教育中引发热烈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人的反思

他们开始理解这种话语所带来的警示意义。一些网友提到,日本的历史教育对于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提及较少,特别是对亚洲各国带来的伤害并没有深入描述。

这种教育的“真空”让日本的年轻人对军国主义的危害缺乏深刻的理解,甚至可能让极右翼团体的言论在社会中有了传播的余地。

艾跃进的视频不仅仅带来了震撼,还让不少日本网友意识到,日本的历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温和化”甚至“淡化”战争的倾向。

一些日本网友表示,虽然日本的和平宪法抑制了军国主义,但对战争历史的真实反思似乎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年轻人对二战的记忆停留在一段遥远的历史,并未在生活中激起情绪上的共鸣。

艾跃进的言辞不仅是震撼,还是一种警示,使得一些日本人意识到对历史的“淡化”是否会让军国主义的阴影重新笼罩在日本之上。

一部分网友开始讨论,日本应当在和平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历史反思,尤其是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应该更加深入地呈现在教材中,以便让学生们从小就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而不是模糊化、淡化。

这种历史教育不仅是为了日本年轻人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避免未来的悲剧重演,确保军国主义的幽灵不再复燃。

这些反思揭示出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上的不同,也反映了两国在民族记忆、历史认同上的巨大差异。

对中国人而言,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而对日本的年轻一代而言,历史的沉重感似乎在逐渐被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艾跃进教授的激烈言辞虽让人震惊,却也让两国间的教育差异和误解更加清晰地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日本网友在艾跃进的言辞中找到了重新审视自己国家教育的动力,开始呼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避免历史遗忘对未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讨论虽然充满争议,却也揭示了两国面对历史时不同的态度,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教育在塑造国家观念中的关键角色。

对于艾跃进来说,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灌输爱国情怀,更是为了唤醒学生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他的课堂不仅传递知识,更是一个激励年轻一代承担民族复兴责任的地方。

这段跨国讨论虽然有时激烈,但无疑为双方提供了重新审视历史、教育和文化认知的契机,让人们认识到对历史的态度如何影响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