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文博场馆人潮涌动,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新空间各具特色……在嘉定,城乡覆盖的“文化网络”越织越密,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触手可及,人们在“家门口”品味文化魅力。
从观众到演员
文化活动“聚人气”
6月24日-30日,2024年南翔镇夏季“村晚”大联欢系列活动启动,璀璨的灯光下,合唱、舞蹈、民乐合奏、京剧表演、电影配音表演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今年50多岁的赵念汝是南翔镇海之恋舞蹈队队长,这两年,她带着数十人的舞蹈队经常到周边村居公益演出,还获得不少市、区级荣誉。今年,她有了一个新身份——嘉定区社区文艺指导员,通过发挥自身特长,前往各街镇指导舞蹈团队排练,还收获了不少粉丝。“有了文化指导员的帮助,大家的表演更加优美、轻盈了。”舞蹈爱好者陈静说。
与专业文艺团体创作的晚会相比,“村晚”从形式到内容都稍显粗糙,为何“村晚”长盛不衰?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姚玉莱一语道破:“节目都是群众自己创作的,这让‘村晚’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前在台下当观众,如今登台当主角,感觉自然不一样。”
让群众当主角,群众的创作热情便得到激发。嘉定区不断推进专业化运营主体和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培育机制,优化区文化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制定群众文艺团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招募组建、培训培育、评估定级三大板块集成的管理体系,对群众文艺团队运行进行全链条动态评价和有效扶持与激励。
目前,嘉定区注册登记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数1761支,每万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9.3支。由区级文化发展资金扶持的“我嘉艺术团”系列团队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梯队组建成长型团队,带动全区各类群文团队向精品化、高质量发展,各艺术团专业创作骨干原创实力凸显,连续在市级赛事、全国群星奖选拔赛斩获佳绩,全面展示“嘉定原创”的显著水平,相关作品也被纳入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提供点单服务。
融入复合功能
文化新空间“有活力”
初秋的午后,走进安亭镇向阳村农家书屋,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曾经年久失修的老宅摇身一变,成了白墙黛瓦的书屋,如今不仅是农村居民和返乡创业青年的日常会客厅,还成了市民游客的周末打卡地。
向阳村农家书屋面积220平方米,阅览座席30个,藏书3000余册,设置阅览区、少儿绘本游戏馆、展厅和读书小组活动室等功能区,并设置有2处书屋延伸服务点,推动阅读与乡村休闲体验紧密结合:位于示范种植区的“稻田课堂”提供亲子阅读、果蔬采摘、农耕养殖、手工制作等体验活动;村民冯惠琴家中的“琴语花香”书房供阅读、休憩、品茗等休闲服务,推动阅读与乡村休闲体验紧密结合。
看似不起眼的一家书屋,为何备受市民青睐?沐浴在午后阳光里喝一杯咖啡,看窗外广阔的稻田,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农家米糕,村民刘洋感叹道:“离家近、书又多,还有体验活动。这样的高品质文化空间,高质量文化服务,我们喜欢!”
既有书本香,也有烟火气,嘉定区依托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标准化管理,联合“我嘉·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推进各类乡村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区建有农家书屋94家,乡村“我嘉书房”2家,乡村新型阅读空间13个,持续开展“阅读+”文化活动。
文化惠民,基础先行。截至2024年3月底,嘉定区实际运行的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共324个,其中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80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244个。场馆设施更新到位吗?人员管理能力如何?文化资源是否丰富?居村公共文化阵地何去何从……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嘉定区认真研究分析区、街镇两级文化场馆服务半径有限、村居文化阵地难以满足各类群体多样化品质化需求等现状,进一步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我嘉书房、我嘉秀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艺空间等157个“我嘉”系列文化新空间,以2.5级服务半径的概念补强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既将高品质文化资源送进社区、商区、景区、园区、校区,又为社会文化机构、团体、个人提供文化展览展示平台。
譬如,嘉定创建社会化合作模式运营公益项目——我嘉书房,超过半数由各类企业无偿提供建设场地或投资建设,超过七成采用社会主体全委托运行方式。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吴新伯,牵头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评弹团与江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上海青年曲艺演员实践传承江桥镇基地,将最优质的曲艺资源直通乡村。高潮村提供免费的场地、三家文化单位配送优质资源、社会力量带来了市级非遗羊肉面,北虹书场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老百姓在这里吃一碗非遗羊肉面,每周来听听评弹,“一碗羊肉面,一段评书情”,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此外,区镇两级充分运用优质文化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成立顾竹君、马晓晖、夏磊等文化名人工作室,创作作品、开展美育课程,将专业文化资源配送至多个我嘉秀空间。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文化服务“接地气”
建好设施,还要做优服务。作为2024年嘉定区公共文化内容配送项目之一,今年3月,笑乐汇新相声专场在新成路街道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热闹开演。郭德纲鹤字科弟子、笑乐汇相声会馆班主高鹤彩携会馆一众青年演员,为百余名社区居民献上了一台妙趣横生的“相声大餐”。居民王女士回味无穷:“现场相声互动性更强,全家都听得很开心,笑声不断。”
居民的获得感,得益于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不断优化。嘉定区依托大数据分析,建设各级配送主体与市民群众双向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配送方式,形成订单式、菜单式、一站式高品质供给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怎样更加精准地对接市民需求?在文旅嘉定云开启文化众筹项目,市民根据自身文化需求发起或参与文化众筹,众筹成功则项目成功开设;开启社会大美育计划,通过市民艺术夜校、嘉文慕课等社会大美育课堂,市民可以参与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众多文化课程。
数字赋能,则为文化服务插上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翅膀”。真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携手东方网东方数字社区,在嘉定区率先迈出空间“微更新”的重要步伐,打造了沉浸式视听馆、银杏树下直播间、社区VR馆等一系列前沿数字应用场景,在这里,大小朋友们可带上VR眼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云游中共一大会址、在草原上策马驰骋、跟随“蛟龙号”探秘深海……在这里,上海大世界上演的沪剧、越剧等戏曲、交响乐、相声党课等精彩演出,全景式直播让市民身临其境,优质的文化大餐在家门口触手可及。
寻找和发现社区文化达人、能人、艺人,激活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2024年,嘉定区尝试,实施由乡村领读人和社区领读人组成的百位“阅读推广人”计划,丰富居村阵地活动,提升阵地服务人气和品质。
从专业精致的文化讲堂,到接地气的阅读分享会,各类阅读活动把书香送到“家门口”。前不久,《疁城春秋 嘉定史话》领读活动在新成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嘉定文史专家陶继明作为领读人,以书籍为引子,生动有趣地讲述嘉定的人文精华。“陶老师讲了好多我之前从来不知道的内容,比如大家都知道嘉定有800多年历史,但其实早在1500年前,嘉定西门已经有集市了!”市民王吉感叹收获颇丰。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嘉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直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我们将不断创新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会客厅’,把各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旭表示。
撰稿:杨育杰
编辑:杨玉洁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