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密码”
某些网红的
终将遭到反噬
看似爱国行为,实则流量密码
打着所谓爱国的招牌,把生活中的小场景放大,把某些因素符合号标签号,无中生有的制造对立和矛盾,似乎只要打着“对方是(特定国家)……我是爱国行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但这样的行为也越为越被网民们所熟悉和反感,反噬作用明显。
此类虚假爱国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01
边拍摄边挑事
这种行为的参与者往往有意识地寻找或制造与“涉特定国家”相关的微小事件或言论,通过拍摄视频或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过程中故意挑衅或曲解对方的意思,试图诱导对方作出过激反应。

这种做法旨在通过后期的剪辑和编辑,营造出一种对方无理,自己是正义维护者,甚至是现场“被欺负者”的假象,以此博取公众同情和支持。以制造“事故”的方式来讲故事,是这类虚假爱国行为的显性特点,甚至还有的压根就是剧本式的拍摄,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更大。
02
发布时带上具有话题情绪性的标签
为了扩大影响力,这些视频或帖子往往会附上如“爱国”“抵制”“捍卫尊严”等话题性的标签,或者是“不能忍”“太过分”之类意在强调对方嚣张无理的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签。

这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信息标签很容易引发网民的共鸣和愤怒,能够迅速吸引网民的注意,引发转发和参与讨论。话题情绪性标签可以将过往的相关事件关联到一起,感染公众情绪,也让某起特定事件成为类型性事件被公众关注。
03
采取碎片化的事实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这些视频或帖子往往只展示事件过程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过的片段,以偏概全地呈现事实。这样做不仅误导了公众对事件全貌的了解,还巧妙地屏蔽弱化自身存在的不当行为或过错,使得自己在舆论场上占据优势。

有些网红还会采取挤牙膏的方法,通过持续放出所谓现场爆料,来保持公众对特定事件的关注度。
04
刻意放大矛盾点

现实中本可以通过沟通、解释化解的误解矛盾,但有些网红却是反其道而行,把小矛盾激化,把小细节放大,具体的事件由头无关紧要,后续只要持续攻击对方即可,抛开具体事件对错,只强调情绪对立,这种行为加剧了公众对于特定群体的偏见和误解,使得原本可能只是小范围的争议迅速升级为舆论场上的站队互怼,恰恰这种冲突也能带来流量,从而让有些网红受益。
05
给实体处置主责部门带来压力
由于此类事件往往涉及敏感话题和广泛社会关注,有些网红在现场也“乐于求助”,主动让管理部门和公权部门参与进来,因为具体的处理过程也是拍摄素材,特别是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失当失误,更可能成为舆情升级升温的因素。

对实体处置部门来说,则从介入开始就面临着较大的舆情风险,既要在现场控制住局面,又要在后续处置过程中把握好情理法的尺度,还得考虑适时回应公众的关切与猜测,满足公众的期待和诉求,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06
引发复制效仿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往往意味着经济利益。一些人为了追求点击量、关注度和广告收入,不惜制造和传播虚假或夸大的信息,打造包装账号人设。

当这种行为获得“收获”后,很容易引发其他人的效仿和跟风,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网络空间的混乱和不安。倘若所谓爱国成了流量密码,可以借此肆意而为,那才是对真正爱国的伤害。
针对此类虚假爱国,以制造矛盾冲突,拍视频制造热点的行为,一方面要明确法律法规界线,明确界定网络言论的边界和责任,对于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或挑起社会对立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突出典型案例要及时加以回应,重点应放在真假信息的公开上,事实究竟如何,把某些网红夸大、虚构、刻意模糊的事实还原出来,用事实说话驳斥谎言;把某些网红借以获利的手段和收益展示出来,让他们的人设垮塌。

一方面要强化平台和主管部门对此类账号的管理力度。社交媒体平台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更加快速完善的举报和投诉机制,及时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防止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的扩散,特别是有效处理情绪性话题。同时,对于违规用户采取限制发布、封号等措施,断了他们的“生意”,以维护网络的健康生态。当流量密码成了违规查处的红线,这类行为必然有所收敛。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