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欺诈骗保”“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类舆情频繁发生,因医保基金是公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与公众权益关联密切,“骗保”行为严重刺痛公众敏感神经,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与强烈谴责。曝光事件中,涉及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企业等多元主体,且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手段迭代升级,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且隐蔽性更强,骗取医保基金额度愈高,公众权益损害愈大。
面对“欺诈骗保”舆情愈发严重的现状,今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开展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启动了2024年度全国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国家及各地医保局开启了一场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的“飞行检查”风暴。
近期,各省市开展的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对此类违规行为已形成监管高压态势,频繁曝光多家涉嫌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医疗机构,相关话题多次霸榜热搜,引发舆论强烈反响。
苗建信息欲通过梳理2024年下半年医保局开展的“关于保障医保基金使用效用做出的努力”及2024年下半年“骗保类”热点舆情话题,帮助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了解相关舆论关注及舆情风险,便于在纷繁复杂的行业环境中长稳发展。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舆情脉络梳理

(一)舆情传播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下半年部分涉及保障及骗取医保基金话题脉络梳理:

A.6月2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约谈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B.6月19日,国家赴吉林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C.6月23日,河南两家医院被曝涉嫌欺诈骗保;

D.6月25日,2024年国家赴山东省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E.6月29日,辽宁两家医院被曝涉嫌欺诈骗保;

F.7月21日,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医疗改革及医保问题引关注;

G.7月30日,2024年全国深入整治骗取医保基金工作部署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H.8月4日,国家赴青海开展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I.8月7日,国家赴湖北开展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J.8月17日,山西省严厉打击五家医院涉嫌欺诈骗保问题;

K.8月22日,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北京启动会召开;

L.8月31日,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甘肃省启动会召开;

M.9月3日,2024年国家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

N.9月23日,发布《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社会监督员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的通告;

O.9月25日,和田地区医疗保障局曝光3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P.9月25日,无锡虹桥医院欺诈骗保舆情引舆论热议;

Q.9月27日,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药监局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院、药店等涉医保人员实行记分管理;

R.10月6日,安徽省医保局曝光6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S.10月10日,辽宁省医保局曝光6起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二)骗保相关热搜话题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2024年6月1日至10月20日,今日头条、百度、微博、搜狗、抖音、知乎、抖音、360搜索七大平台的热搜榜单中,超100个与“欺诈骗保”相关的话题上榜,重点话题合计在榜时长524个小时,舆论关注方向聚焦骗保类热点舆情、骗保手段迭代更新、防范举措及成果、黑产链条等多个话题方向。骗保热点舆情话题中,无锡虹桥医院骗保舆情在榜时长占比56.9%,仅舆情发酵期间,舆情热度指数MJSI已高达94.22,位居2024年1-9月大健康行业热点舆情榜单第二位,属于行业内高热舆情事件,公众热议程度高,舆论反响强烈。

  • 热搜平台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平台热搜上榜次数分布

今日头条骗保类话题舆论声量最高,公众关注度最强,相关热搜话题共计上榜27次,在榜次数占总上榜平台的30.0%;其次为百度平台,相关话题上榜22次,共计占比24.4%;短视频平台话题关注度较低。

  • 重点关注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关注方向热搜上榜时长分布

自2024年5月,国家在全国范围启动2024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开始,下半年飞检组已触达河南、辽宁、山东、四川、山西等多个省份,曝光、点名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多起医疗机构,医保监管力度史无前例。除官方抽查曝光案例外,媒体、网民也纷纷参与,由媒体监督、网民曝光的舆情事件多起且平均热度较高。

调查发现,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类舆情引发公众热议话题多元且复杂,其主要聚焦“热点舆情、骗保手段、黑产链条、防范举措”等方面。其中,热点舆情热搜在榜时长共计占比66.9%,在榜涉事主体的历史声誉及骗保手段极易成为诱发公众关注及热议的因素;其次是关注骗保手段,热搜在榜时长共计占比25.7%,骗保手段不断迭代升级,虚假住院、伪造病历、囤药、义诊等花样频现,骗保手段越来越隐秘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骗保类舆情TOP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下半年,各相关部门对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但在监管高压态势下,仍有个别人员顶风作案、触碰法律红线,不法分子顶风作案。随着各省市飞行检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曝光舆情逐渐增多。

2024年下半年,无锡虹桥医院“欺诈骗保”舆情热度指数MJSI高达94.22,居下半年骗保类舆情首位,引发公众医保安全担忧,遭受舆论强烈谴责,医院被处罚、关停,对行业影响恶劣;其次,一心堂药业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舆情,舆情热度指数MJSI为71.70,居第二位,一心堂作为国内四大连锁药店之一,其行业带头作用极为重要,本次舆情严重损害其品牌声誉与公信力;近日,医保局曝光的哈尔滨骗保机构引发公众关注,“手写处方单、开百万处方药”等骗保手段成为舆论热议焦点,相关舆情占据热度榜单第三、五位,舆论认为,骗保手段愈发多样且隐秘,打击骗保行为任重道远。

02

舆论聚焦

关于此类舆情,舆论场域热议话题较为多元,其一,舆论传达对欺诈骗保“零容忍”是社会共识,任何违规行为必得到严惩;其二,在技术加持下,骗保手段迭代更新、花样频出且更加隐秘,监管难度加大,舆论认为,相应的监管意识需与时俱进,打击手段需“以新治新”,严惩违规机构;其三,公众认同且支持国家开展的各类“防范、检护”工作,期望各类举措能够保护好民众的“救命钱”“看病钱”;其四,面对频繁曝出的舆情,公众表达出依然存有担忧情绪,不知道还有多少违规行为在损害自身“看病钱”。

但整体来看,在相关部门对医保基金形成的监管高压态势下,公众对医保基金安全性的恐慌有所减弱,对相关举措持赞同且看好态度,有信心让医保“蛀虫”无处遁形。

具体舆论话题热议如下:

媒体

(一)医保基金是群众“看病钱”“救命钱”,欺诈骗保行为“需严惩”“零容忍”

人民网:守好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医保基金关系到每一位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每一分每一毫医保基金,都花在治病救人、增进民生福祉上,是正道也是大道。坚持抓早抓小、从严监管,提高监管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全链条防止医保基金“跑冒滴漏”,定能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靠、造福于民。

央视新闻:“救命钱”岂能成“唐僧肉”,让医保“蛀虫”无处遁形

国家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属于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可总有不法分子把它当成了所谓的“唐僧肉”,大肆敛财、变相牟利。记者调查发现,医保骗保花样翻新,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骗保手段隐秘、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医保基金监管仍然存在发现难、认定难等问题。

《检察日报》:“检护民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各级检察机关要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精准对接医疗、社会保障、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与民生民利息息相关的改革部署,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步一步推进,一个一个解决,如,协同整治医保领域欺诈骗保问题,让蚕食医保基金的“硕鼠”“蛀虫”无处遁形。

《法制日报》:囤了近30吨医保药,谁在动老百姓的“救命钱”?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是医保制度可持续运行的生命线。惩治欺诈骗保,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推进专项整治常态化,完善技术防范手段,加大惩罚力度;需要参保人提高警惕,不要因贪图小利成为药贩子的帮凶,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工人日报》:坚决斩断伸向国家医保基金的“黑手”

在监管高压态势下,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骗保手段愈加隐秘、组织化特征愈加明显。对此,除了持续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外,也要不断创新治理举措,以科技手段“无死角”地查漏防冒,护牢守紧百姓的“看病钱”。让监管“长牙齿”,让大数据“长眼睛”,任何伸向国家医保基金的“黑手”,都必须被坚决斩断!

新京报快评:3个月开了15年的药,斩断以药骗保产业链

打击骗保既是一项长期工作,也要有阶段性重点,在降低患者药费负担、扩大医保药品目录等成为医改重点内容的背景下,尤其需要警惕医保药品成为骗保的重要载体。倘若不将这些医保“蛀虫”的嚣张气焰迅速打下去,类似骗保行为势必越来越猖獗。而及时斩断“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既是出于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相关医改能够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马上评:骗取医保、对抗检查,“疯狂”的医院必须付出代价

用虚假的影像资料骗取医保资金,这是动了老百姓的救命钱;医院用子虚乌有的影像检查,来套取医保的真金白银,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对民营医院本身不应该戴着歧视的有色眼镜,但是,行业内的害群之马必须尽数铲除:谁贪了老百姓的救命钱,就让他们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二)骗保手段迭代更新,监管难、惩治难,防范意识需更新,打击手段需“以新治新”

新华每日电讯:警惕“回流药”骗保呈职业化倾向

近期,媒体调查发现,“回流药”骗保呈现职业化倾向,值得警惕。医保制度是国家为人民群众构建起的一道健康“护城河”。但是,“回流药”骗保现象犹如白蚁,一直是这道“护城河”河堤的隐患。一些利欲熏心的药贩子通过“高价回收”等方式,变相回收参保人享受医保报销后所购药品,将药品再次销售并从中牟利,其行径不仅逾越了法律红线,更挑战道德底线,必须坚决打击。

央视新闻:如何织牢织密医保基金的监管网?

到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的先进监管方法强调这种智能审核,出现数据异常的时候,我们能够及时监管到,能够及时溯源到违规的主体。同时,无论是市场监管局、医保局,还有卫健委,作为主管部门也应当及时加强监管,做到联合监管。

《北京青年报》:精准打击欺诈骗保须充分发挥大数据威力

医疗大数据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进行智能对比,可以发现医生在住院病历上对处方用药没有进行分析,或者进行了遮掩,不符合诊疗逻辑的行为就会浮出水面。全面普及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并确保医院的处方都要经过这一平台流转,则能将患者在医院和药店之间的所有用药都一并纳入监管,患者很难钻信息不通的空子欺诈骗保。

《中国青年报》:审计医疗医保资金,只能强化不能减弱

鉴于医药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对社会危害极大,审计监督在捍卫医药领域资金安全、促进资金规范使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的审计工作只能强化不能减弱,对医疗医保资金的审计监督可以考虑适当前置,争取提前发现违规迹象,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民公安报》:用科技手段发现骗保行为

用先进手段发现医院欺诈骗保,一方面,需要引用最先进的技术,从看似平常的大量信息中找到疑点,进行科学筛选、仔细评判,并与线下人工调查密切结合,对欺诈骗保的医疗机构实现精准“拿捏”;另一方面,需要严厉打击和杜绝欺诈骗保行为,让欺诈骗保的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都得不偿失,使他们在行政、经济、名誉、形象等方面都得到教训,对问题严重的情况,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京报快评:一人两年买药超百万,警惕药店借“特药”骗保

药店欺诈骗保具有特殊性,理当作为监管的重点。针对常见药要展现监管的广度,但“特药”或罕见病药等特殊药品,也不能因为属小众药品而疏于监管。并且,欺诈骗保的花样仍在不断翻新,监管也应该持续更新方式,无论欺诈骗保手段如何演进,都应该有针对性更强的监管举措,从而及时封堵药店骗保新漏洞,进一步维护好医保基金的安全。

(三)飞检行动、“驾照式积分”等举措是守护医保安全的“利剑”,倒逼医疗机构自检自纠、合规经营

《法制日报》: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守护群众看病就医“钱袋子”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作为我国医保基金监管最有力的举措之一,医保基金飞行检查一直被誉为守护医保基金安全的“利剑”。当前,我国医保飞检已越来越成熟,正在加速走向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和常态化,同时也将倒逼医疗机构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检自纠。

《北京青年报》:“驾照式记分”细化处罚机制,守好群众“救命钱”

“驾照式记分”分类处罚,有助于倒逼具有医保支付资格的人员主动约束手中的“一支笔”,以“驾照式记分”管理医保支付,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这也是对以往监管模式必要的制度堵漏。同时也给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带来另一考验是,要及时了解和精准把握变化和调整、要定点医药机构对相关人员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并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方式、调整医疗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引导相关人员提供更加合理、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评:“驾照式记分”,骗保就该处罚到人

只有监管到人、问责到人、处罚到人,打准了、打痛了,才能形成充分的威慑力,“驾照式记分”的处罚方式更加科学、层次分明,可以有效衡量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行为,让处罚更加精准、公平,每一分都很珍贵,所有医保相关工作者都要爱惜自己的“职业羽毛”,守住自己的职业底线。

新京报快评:医保“三码合一”,守护好民众“救命钱”

医保“三码合一”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还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杜绝回流药,骗保等不法行为也更容易被监管发现,守护好民众的“救命钱”,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一次管理与服务理念的升级,其带来的高效、便捷与安全,值得期待。

(四)欺诈骗保舆情频繁曝光,担忧打击欺诈盗用民众“救命钱”任重道远

马上评:还有多少黑药店、假处方在欺诈骗保?

近年来,各级医保部门对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明显增强,一批涉嫌欺诈骗保的机构被解除协议、移送公安。医保基金是“看病钱”“救命钱”,决不能变成“唐僧肉”。无论是保障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还是增强医保制度的公信力,有效守护好医保基金的安全都越来越重要。这背后,考验的还是法治、社会治理能力,针对此类问题,预防、查处欺诈骗保,地方医保部门首先要“长牙”。

网民

(一)“谴责”“担忧”

  • 天啦!救死扶伤的医院,居然也有这么黑暗的一面,太可怕了
  • 真是要加大管控力度啊,这得害了多少个家庭,还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好人多一点吧,哎
  • “人才”真多,漏洞不够你们钻的,为了堵住漏洞,最后受害的是所有人,都会不方便
  • 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真正需要住院的人,因为医保问题,只能住两个礼拜
  • 当医院开始变坏时,民众的戾气就会增长,灾祸降临的就会非常频繁
  • 怪不得医保年年涨价,这些骗保的蛀虫,都快成产业链了

(二)“严惩”“零容忍”

  • 严格监管医保资金明细很有必要
  • 非常严重恶劣,支持国家严查
  • 医保基金是咱老百姓的救命钱,必须严惩蛀虫
  • 这种敢动医保的坏念头,要严查严打,不能姑息
  • 保护好人民的用药安全,守护好百姓的救命钱
  • 那些靠违法赚到好多钱的不被严惩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 多少人因为得重病发愁,多少家庭因为生病倾家荡产,这些骗医保的人真的是太过分了
  • 医保可是咱们的“救命钱”,这种骗保行为太可恨,必须严惩不贷,守护好咱老百姓的钱袋子!
  • 坚决抵制,医保是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而不法分子打造的这条骗保“黑色产业链”,造成国家医疗保障基金大量流失

03

风险研判

经上述热点舆情分析可知,随着国家对骗保行为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监管高压态势已然形成,医疗机构和医疗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和市场变化,医疗机构及企业需提高对骗保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合规经营,同时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管理、应对机制,已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一)骗保产业链条化舆情风险点

  • 骗保主体多元且复杂,医疗机构人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媒体调查发现,参与骗保的主体中有超五成人员参保,涉及医护人员、患者、医药代表等,主体多元难以防控,人员管理难度加大。建议机构及企业加强内部人员风险培训,加强合规及法律意识,首先,医护人员先杜绝违规行为产生,其次,及时发现并制止他人违规行为,共同防范犯罪主体扰乱机构及企业文化。
  • 骗保手段迭代更新,组织化趋势显著,监管部门应对难度加大。目前骗保手段花样频出,且在技术加持下愈发隐秘,医疗机构难以全面、有效监管,不法分子易钻监管漏洞,利用漏洞制造新的骗保手段,并且逐渐形成黑产业链条模式,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监管部门发现、处置成本加大。

(二)骗保行为及国家营造的监管高压态势带来的风险

  • 对骗保行为“零容忍”已是社会共识,欺诈骗保严重损害涉事主体声誉及公信力。涉及骗保行为的主体,将遭受公众强烈谴责,严重损害其声誉,损失社会公信力,甚至会导致合作方的不信任,为避免被舆情波及而中断合作,从而影响其市场地位和业务发展。
  • 骗保行为触碰法律红线,涉事机构及企业法律风险增加。涉嫌欺诈骗保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企业因违规盗用医保基金而面临法律诉讼,导致罚款、吊销执照甚至刑事责任,例如,高热舆情无锡虹桥医院骗保事件涉及金额巨大,相关人员被处罚,机构被关停。
  • 监管高压态势下,医疗机构及企业监管压力加大。随相关部门监管审查加强,监管方式开始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变革,监管精准性和实效性得到提升,医疗机构及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更易被发现,合规运营成本加大。同时,医保部门推进的“驾照式记分”制度,采用分类处罚管理,更加科学、层次分明,可以有效衡量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法分子或机构的违规成本将加大,利于制止违规行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