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席卷全球的灾难性事件“世界大战”,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早已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页,然而最近有些西方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人对这两场战争的理解,似乎与他们的截然不同。

为什么西方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不过是列强之间的权力争斗,而中国却将其视为民族命运的生死存亡?

为什么当西方人谈起世界大战时,更多关注的是欧洲战场,而对于中国在亚洲的抗争几乎一笔带过?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观念又是如何塑造了这种独特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方不同的战争观

对许多西方国家来说,战争是权力斗争的一部分,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激化。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国家纷纷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通过殖民地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地位。

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帝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和经济实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而德国则作为“后来者”感到不满,渴望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划分利益,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秩序,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往往集中在欧洲战场的激烈交锋上,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军队在战壕中厮杀,最终以德国的失败告终,而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则进一步加深了欧洲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在西方的语境中,战争常常被视作国家之间的“内斗”,即使战败了,国家也不会因此彻底崩溃。

德国在两次大战后虽然都成为了战败国,但依然得以迅速恢复,并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对他们来说战争是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战争后重新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中国对战争的理解却与西方完全不同,对中国人来说,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而是关乎民族命运的生死搏斗。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次次被列强侵略,经历了无数屈辱,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几乎每一次战争都让中国陷入更深的困境,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中国对战争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复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虽然不是主要战场,但却参与了战争,北洋政府派遣了大量劳工支援欧洲战场,他们在战壕里修筑防御工事、运输物资,默默无闻地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战后的巴黎和会并没有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直接转让给了日本,这一不公正的安排激怒了中国民众,直接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标志着中国人对列强霸权的强烈反抗。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无数的平民伤亡,这些惨烈的历史让中国人更加痛恨战争。

在这场抗争中,中国不仅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更是在为整个东亚的自由而战,在西方人熟悉的欧洲战场之外,中国战场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贡献认识不足,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媒体和历史书籍更多关注的是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经典战役,而对中国战场上的英勇抗争则知之甚少。

直到近些年,随着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南京大屠杀》一书,西方社会才开始逐渐关注中国在二战中的经历和贡献。

张纯如的书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震惊了西方读者,许多人这才意识到,中国在战争中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许多西方人对中国战场的了解十分有限,他们习惯于将二战视为一场欧洲的战争,忽视了亚洲战场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在西方人的历史叙述中,这一段历史往往被淡化或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方对帝国与国家治理的不同认知

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理解,中西方对“帝国”与“国家治理”的认知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的历史中,帝国往往是通过军事征服和殖民扩张建立的,罗马帝国、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近代的殖民主义,这些都是西方列强通过武力获取利益的典型案例。

即便是现代社会,这种思维依然存在,比如美国要求其盟国承担更多的驻军费用,便是这种帝国思维的延续。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则强调“合作共赢”,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往往会向边远地区输送资源,促进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治理理念不仅体现在古代的边疆政策中,也延续到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国更多地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而非通过武力或经济制裁。

并且这种不同的国家治理理念,也反映在当代国际局势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依然通过战争和经济制裁来维护自己的全球霸权。

以乌克兰危机为例,欧洲国家通过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来干预局势,试图通过强硬手段改变国际秩序,而在中东的巴以冲突中,美国的立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局势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则更倾向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和平外交,促成了伊朗和沙特的和解,帮助巴勒斯坦内部派系达成和解,并在俄乌冲突中呼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的和平外交不仅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为全球和平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对战争的理解差异,源自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西方的历史充满了征服与扩张,而中国则更多地强调“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的禅让制、火药的发明,初衷都是为了促进和平,而不是战争,反观西方的罗马帝国扩张、十字军东征、近代的殖民主义,这些都是通过暴力和掠夺来实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旋律,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种理念有望为解决国际冲突、促进全球和平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的发展既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是为了确保不再受外来侵略的威胁。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也是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保障。

西方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他们对世界大战的叙述,但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却远比他们更为复杂和深刻,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中国人更加珍视和平与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国际格局日益复杂的时代,中西方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或许正是通过这样的历史反思,西方人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如此不同。

参考资料:
1.观察者网-郑永年:当今这个情况,谁敢说世界大战已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