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所顶尖高校紧紧携手,或许可以阐述一座城市的发力方向。而如果是与一群高校密集的战略签约呢?
问题当然需要具体分析,但用一个更广域的视野来看:强大的科研实力,一定被这座城市视作跑赢未来的底气。
这是最近发生在江北新区身上的故事。其背后的逻辑同样清晰——研产贯通这颗种子一旦种下,辅以精心地培育和耐心地浇灌,江北大地或许便会长出夺目的产业大树。
10月16日,南航扬子江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地处研创园片区,紧临江心洲长江大桥和横江大道,隔江相望河西CBD,未来的扬子江校区将携手江北新区围绕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直升机、无人机、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校地融合,建设成为南航新兴学科交叉先导区。
与南航仅一街之隔,10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启用大会举行。当天前来见证的知名校友中,两院院士便有数位之多。就在一个月前,新区已与南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农学院、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等9个学院都已落户滨江校区,智慧农业学院也在江北正式揭牌。
上周末,10月26日,新区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主要领导率领相关部局、平台、街道、国企等30多位“一把手”奔赴孝陵卫,共谋校地合作新图景。如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所言,江北新区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越的产业基础,与南理工兵器装备、信息控制、化工材料三大优势学科发展方向非常契合。双方已达成协议,将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短短十天,三所南京顶尖高校的校园里,都留下了新区人步履不停的身影。该如何来描绘这一项项战略签约和紧密携手?
国之命脉,民之福祉;绽放当下的,引领未来的……关于产业发展的多重广阔空间,江北新区都敞开怀抱热烈欢迎。“有研的产”和“能产的研”,在江北一定是以“互生、共荣”的方式呈现。
说来有趣,三所在各自领域内久负盛名的双一流高校,本部都位于城东紫金山脚下,彼此之间的直线距离都在3公里以内,可谓“城东三兄弟”。而如今,南农滨江校区和南航扬子江校区只有数百米之远,距离研创园核心载体群只有2公里。或许,当他们叩开载体大门那一刻猛然发现,南理工系的同仁们已在此兴奋地敲着代码。
源起紫金山下,再会江北新区。产学研用,彼此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时代发展的脉搏,总在提醒所有人去拥抱变化。对于高校而言,谁又能说不是命运齿轮转动的时刻呢?
把时间轴线稍加拉长,不难发现,近年来江北诞生的多项领先世界的技术成果,无不是和顶尖院校共同孵化的成果。
新区与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共建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推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
新区与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共建的南智光电,已启动薄膜铌酸锂芯片产线,取得光子芯片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新区携手省产研院首批“拨投结合”的项目奥意科技,出自南理工王海军教授团队。其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光纤光栅和高功率激光光闸两款产品,多项核心技术均领跑全球。
这些成果与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这些新区主导产业,无一不是密切关联着,为从研到产创造着更多可能。
除了自身强劲的科研实力外,每所高校背后所链接的资源,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东大“大医科”入驻新区》的留言区里,热评是“南大也要跟上!”
《新区与南信大战略签约》的留言区里,热评是“不能忘了南工大。”
甚至就连“山东大学南京校友实力不俗!”这样一则看似与江北新区并无太大关联的留言,也能收获数百个点赞,可见“校友推荐官们”的强大能量。因校友牵线达成的合作,在新区更是不胜枚举。
江北无疑要牢牢抓住这样的潜在动能。如今,漫步在多个园区平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成为新时尚,“我和我的同学都来到了江北创业”被不止一位企业家如是描述。甚至,以“南大系”为代表的“校友经济”在药谷大道更是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当最前沿的探索、最原始的创新结合了产业化方向,从研到产、学研产用,江北正向着创新浓度最高、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不断奋进。
同时,不要忘了还有建设中的南京北站,其强劲的辐射能力。未来,资源的链接将更加便捷,为江北吸纳更多人才,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城东三兄弟”组团而来的故事,定会有更多续集上演。
紫金山下,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了南京气质;长江北岸,活力的创新热土正描摹新主城图景。
从紫金山下到长江北岸,是一座城市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 | 吴小荣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