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5年12月17日,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在兰考的一次采访,让他大为震撼。
“你能不能给上面说说,把焦书记的坟给我们搬回来吧,离我们近一点,我们早早晚晚可以去看看,也好去烧烧纸啊!”“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给焦书记十年,或者替他去死!这样他就能继续领导兰考人民抗灾魔、拔穷根……”
这些话让穆青真切感受到,焦裕禄在兰考人民心中的分量,以及他们希望将焦裕禄迁葬回兰考的迫切心情。
唯一遗愿一年多后实现
1966年2月1日,穆青等人深挖出焦裕禄的事迹后,向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汇报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以及兰考人民的强烈呼声,提议尽快迁坟。
一天后,河南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将焦裕禄的墓迁回兰考。这个消息,兰考人民以及焦裕禄的家人,等了一年多。
原来,1964年焦裕禄病逝后,有人提出按照他的遗愿,安葬兰考。但省领导却没有采纳这一提议:“葬在郑州不比葬在兰考规格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他们还不知道焦裕禄对兰考的感情,以及他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分量。
兰考的百姓一谈起焦裕禄,就泪流满面。
那是1962年的冬天,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焦裕禄冒着严寒来到了兰考。
看着眼前一片望不到边的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以及内涝的洼窝、在大风中不断摇摆的枯草,满怀干劲的焦裕禄感到肩上一沉。
怎么才能改变兰考的现状呢?焦裕禄陷入沉思。当天晚上,他辗转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往灾情最为严重的公社考察。此时,大家才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
一番考察过后,焦裕禄信心满满。在其他干部心里,兰考是个灾区,频发的灾害早已磨掉了很多人的信心,有人甚至不愿留在这里工作。但焦裕禄却激动的说道:
“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灾区还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他这种在困难中看到希望的乐观精神,感染了一些人。但是,怎么才能改变县委领导整体的精神状态呢?焦裕禄苦思冥想,深夜里,他实在睡不着觉,披着衣服就敲开了县委副书记张钦礼的门。
不明就里的张钦礼,还以为出了什么事,焦裕禄开门见山:“老张,你在兰考时间长,你觉得改变兰考现状的主要问题在哪儿?”
张钦礼略做沉思后说:“思想!”“应该在这前面加上领导两个字。”焦裕禄兴奋地说道。这一晚,他们谈了很久,焦裕禄也有了方向,他来兰考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领导们的思想。
有了这个思路后,在另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县委委员开会。人员到齐后,他没有进行会议,而是带着大家直奔火车站。
严冬的火车站,很多灾民穿着国家发的救济棉衣,蜷缩在火车上瑟瑟发抖,还有不少人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一个个拖家带口,打算离开家乡去外地乞讨以求生存。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所有领导,焦裕禄无比沉重的说道:
“他们是我们的阶级兄弟,党和政府把这36万名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情,应该感到羞耻与痛心……”
短短一句话,让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这次火车站之行,以及之后焦裕禄的教育活动,让其他领导坚定了带领民众消除“三害”的决心。
在之后的时间里,焦裕禄在风沙最大的时候,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暴雨最大的时候,带头去看洪水的流势与变化。他站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水里休息,他成了满身泥水的“脱坯人”。
在大雨连下7天,全县一片汪洋的时候,他拄着一根棍去调研。站在洪水激流中,他突然感到一阵肝痛,下意识的弯腰用左手按住肝部。
看着他痛苦的样子,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不忍,急忙劝他去休息。但他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工作。画完一张张流向图后,他又开始滔滔不绝的跟李广志讲:“根据地形与流向,应该从哪里开河,从哪里挖支沟,如何才能排掉积水……”
好不容易忙完工作,李广志要安排焦裕禄吃饭,他却说:“群众雨天缺烧的,不吃啦!”说完头也不回饿着肚子离开了。
经过无数次的调研,焦裕禄终于带领县委拿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也基本掌握了水、沙、碱的发生、发展规律。干部们顿感方向明朗,信心大增。
与焦裕禄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这样说:
“在焦裕禄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敢作为,心情好!哪怕是累死也甘心!”
但就在兰考人民即将迎来好生活的时候,焦裕禄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1964年,焦裕禄与县委办公室干部张思义,一起骑车去三义寨公社。
途中,焦裕禄肝病发作,疼到无法继续骑车,但他依旧坚持推着自行车走到了公社。
刚到公社,他就开始听工作人员汇报,一刻也没有休息。就在他强按着肚子做笔记时,疼痛越发剧烈,他的手开始发抖,手中的钢笔几次掉落地上。
看到焦裕禄为了兰考如此拼命,旁边的工作人员终于控制不住情绪,眼泪不住的流,他们哽咽着劝焦裕禄休息一下,焦裕禄轻飘飘的说道:“我是来工作的,说吧,继续往下说。”
在他这样无数次苦苦强撑之下,大家后来才发现,他办公室的藤椅上有个大窟窿。原来,每当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会用手按住,或者拿一个坚硬的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甚至是用右膝顶住肝部。这是他自己采取的一种压迫止疼法。
在这之前,就有不少人劝他住院治疗,都被他拒绝了。地委的同志实在看不下去,请了一位有名的中医为他诊断开药,甚至给他买了三副药。焦裕禄却嫌药太贵:
“现在群众生活这么困难,花那么多钱买药,我哪能吃下去。”
最后,在地委同志的强烈要求下,他只喝了三副药,没有再继续买。虽然对自己异常苛刻,但他却对老百姓出奇的大方。
1963年夏天,进村访贫的焦裕禄,刚来到一户人家门口,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争执声:“孩子他爹,娃还有口气,你下工回来再扔吧……”
“咱家连饭都吃不起了,下了工孩子就能活过来了?”男人啜泣着说道。
很快,焦裕禄就看到一个拎着筐子的男人从屋里走出来,他赶紧上前询问出了什么事,男人伤心的看着框子说道:“孩子病的太重了,没救了,我打算把他扔到村外。”
震惊之余,焦裕禄赶紧伸手摸向孩子的口鼻,发现孩子还有微弱的气息。他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迅速在上面写了起来。随后,他将那张纸撕了下来:“来,你拿着这张纸去医院找高院长!”
看着男人怀疑的目光,焦裕禄无奈之下拉着他来到大队,亲自拨通高院长的电话,请求他尽全力抢救那个孩子。经过25天的救治,孩子终于活了下来。
期间,焦裕禄担心孩子,还曾三次跑到医院去看望。出院时,焦裕禄替他们结清了所有医药费。看着重新活过来的孩子,焦裕禄笑得非常开心。
那个孩子就是张徐州,后来为了报恩,改名为张继焦,长大后把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当成亲生母亲一般对待。而那个要扔掉孩子的男人叫张传德,焦裕禄迁葬时,他抱着孩子赶往现场,哭得黑天昏地。
迁葬当天,运送焦裕禄棺木的专列来到兰考县火车站时,县城里万人空巷,大家全部聚集到火车站,数万百姓自主披麻戴孝,街道两边挂满挽联,哭声震天。
看到焦裕禄的灵车后,人群瞬间涌了上去,无论男女老弱,大家全都不顾一切往前冲,跪在地上痛哭。还有群众匍匐棺前,一步一叩头,哭着往后退,给灵车让路。
人群中,不断有人大声喊着:“焦书记,你是为我们活活累死的,兰考人民对不住你!”那嘶哑的声音,听得人心一阵揪痛。
为了顺利运送焦裕禄的棺木,现场工作人员努力维持秩序,即便如此,灵车依旧用了两个半小时,才走完3公里的路程。
好不容易来到墓穴旁准备下葬,突然有十多个群众不顾阻拦跳进墓穴,其他群众也自发围起两道人墙,阻止下葬棺木:“焦书记,你回来啊!”
夫妻情深
和焦裕禄仅相处两年的普通百姓都如此悲痛,可想而知与他共同生活14年,感情深厚的妻子徐俊雅,在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境下有多难过。
与出生贫苦家庭的焦裕禄不同,徐俊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虽然没有正经上过学堂,但她的父亲是私塾先生,徐俊雅在父亲的影响下,文化底蕴颇为深厚。
因此,她非常欣赏像焦裕禄这样能拉会唱、会跳舞、文笔好,富有才气的青年。徐俊雅经常对儿女们说:“论多才多艺,你们谁也比不上你们的父亲!”
两人于1950年相识结婚后,一直恩爱有加。焦裕禄平时虽然工作繁忙,但却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闲下来时,他会拉二胡放松,徐俊雅则在一旁伴唱,夫妻二人其乐融融。焦裕禄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赚稿费来改善生活。所以,他们感情一直都很好,共同孕育了6个子女。
随着焦裕禄工作越发繁忙,徐俊雅不但没有丝毫抱怨,还非常体贴丈夫。在焦裕禄没日没夜忙工作时,徐俊雅会主动包揽所有家务,焦裕禄只用全身心忙自己的事,甚至连自己的袜子都不用洗。
她对丈夫的体贴入微,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寒冷的冬天,为了让焦裕禄多睡一会儿,徐俊雅就提前把焦裕禄的衣服一件件套起来,放到两层被子中间暖和。等焦裕禄睡醒,衣服也被捂得热乎乎的。
后来焦裕禄被查出肝癌,病重住院,得知只剩20多天的生命后,徐俊雅悲痛万分。看着躺在病床上被病痛百般折磨的丈夫,她经常一个人躲到走廊上偷偷哭泣。她不想当着丈夫的面流泪,不想让他担心。
所以,在焦裕禄迁葬时,看着丈夫的棺木,深情的徐俊雅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当场情绪失控,哭到喘不过气来,并且多次往丈夫的棺木上撞击。幸运的是,身边的子女死死地拽住了她,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后来,徐俊雅曾对子女们说:“如果不是你们父亲的临终嘱托,我早就随他去了……”
当年,焦裕禄在临终前嘱咐徐俊雅:
“你要好好把子女教养成人。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也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组织上救济……”
所以,之后的几十年里,她是在为丈夫的嘱托而活,过得非常痛苦。
焦裕禄去世后,徐俊雅经常对着丈夫的遗像默默流泪。每次搬家,她都要先把丈夫的遗像擦干净,紧紧抱在怀里拿回屋里。
对于丈夫的离世,她也一直无法释怀,甚至将原因归咎于自己。原来,他们结婚前,徐俊雅打算绣一对鸳鸯枕头。但到了结婚时,她只绣完一只。所以,她将这件事当成了丈夫早逝的谶兆。直到去世,都没有原谅自己。
与徐俊雅失控的情绪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
无论是焦裕禄在郑州病逝时,还是迁葬兰考时,李星英都没有哭。甚至在兰考县的领导看望她悲痛大哭时,她还劝大家:“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
但她却在乘坐火车回到山东时,一下车就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我的儿啊……”
老人之所以隐藏自己的情绪,还是为了儿媳徐俊雅考虑。她后来回忆说:
“俊雅还年轻,一个人带着6个孩子,所有的事全都靠她一个人,如果我也哭,她可怎么活呀……”
不负临终之托
焦裕禄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轰动后,他的女儿——13岁的焦守云,受邀在国庆节前,登上天安门受毛主席接见。
1966年9月15日上午,毛主席穿着一身绿色军装,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登上了天安门广场。
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后,台下轰动了!无数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一片沸腾。所有记者也都争先恐后抢镜头,谁也不让谁。他们一边拍照一边往后退,甚至一不小心都会撞上周围的中央领导。
在毛主席与大家亲切握手的时候,13岁的焦守云被挤在人群中站也站不稳,更别说与毛主席握手了。
后来,王光美看到了焦守云,她一把拉住焦守云,将她带到毛主席面前,在嘈杂的环境中,大声说道:“主席,这时焦裕禄的女儿。”
毛主席打量着焦守云,冲她笑了笑了,一边与她握手,一边说着什么。随后紧紧拉着她的手,走上了观礼台。
一直以来,焦裕禄都将毛主席当成偶像,工作中遇到困惑,会经常翻看毛主席的著作。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所以,此次焦守云也算是替父亲见了毛主席。
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厅内,周恩来以及邓小平也相继与焦守云握手,并关切的询问她:“你妈妈身体好不好?有啥困难与要求,可以跟我们提……”
虽然中央领导都很关心徐俊雅一家,但她却谨遵丈夫的嘱咐,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她带着6个孩子、两位老人,用自己每个月50多元的工资,以及13元的抚恤金艰苦度日。一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
即便如此,她也将六个孩子教育的很好。大女儿很早就开始工作,次子焦跃进当上了河南省杞县县长,与父亲一样,是为民着想的好官。
由他组织的“大蒜兴县”战略,使得该县成为全省第一的大蒜生产出口基地县,后来他还当选为开封市政协主席。
而焦守云、焦国庆、焦守军都当过兵。最小的孩子焦保钢则长期从事公安工作。多年期间,他们各自坚守岗位,从未利用父亲的名气谋私。母亲徐俊雅也经常告诫他们:“只有好好工作,才不愧是焦裕禄的子女”
虽然焦裕禄书记已经离开我们57年,但他依旧是人民无法忘记的好书记!
他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他的家人们,也影响着全国人民!相信在“焦裕禄精神”的熏陶下,我们的社会上会涌现出更多的“焦裕禄”,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