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是新中国第一家民用建筑设计企业,自1949年成立至今,深耕首都北京城市发展与建设75年,深度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相关工作,持续支持着北京中轴线保护与发展。

值此北京建院成立75周年之际,将发表“北京建院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传承与发展”系列主题文章,展现北京建院依靠其积淀的建筑文化精神和专业技术力量,充分考虑北京中轴线与北京老城的依存和支撑关系,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汲取自信力量,在研究与设计中赓续历史文脉,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系列工作。本篇将展现北京建院在中轴线复兴的砥砺实践与理论升华。

矢志不渝向前:

点亮中轴线的辉煌篇章

北京中轴线,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脊梁,不仅承载着古都的历史记忆,更是引领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风向标。自2004年起,北京建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及其团队便肩负起了保护及复兴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重任的实践工作中。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以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得中轴线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吴晨总凭借战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视角,和他的团队用智慧与汗水,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历史长廊上,以“城市复兴”为目标导向,勾勒出一幅幅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这一理论结合实践、由实践总结升华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闭环模式,开创了北京建院75年以来的理论构架先河,不仅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更频繁出现在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网、求是网及新浪网等权威媒体的特别报道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中轴线鸟瞰愿景效果图(故宫以北)

20年磨成一剑:

复兴中轴线的不解之缘

吴晨总及其团队在过去二十年间不忘初心,始终致力于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使得这一历史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2年,吴晨总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复兴理论”,并迅速将其付诸实践。2004年,启动了大栅栏地区的保护整治与复兴工作,成功完成了大栅栏西街更新实施工程等一系列项目,为后续的大栅栏CH深化城市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中轴线保护与发展的新阶段。在此期间,团队的工作范围扩展至南中轴(天桥、前门鲜鱼口)和北中轴(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形成了多片区、多类型的实践模式。诸如天桥盛京商厦的改造、地安门百货降层以及什刹海地铁站的一体化改造等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景观。

2017年,团队与王建国院士合作,展开了老城总体城市设计与中轴线风貌评估研究,提出了“营城八法”和“凝轴六策”,旨在从整体上统筹规划中轴线的发展。这一时期,多个标志性项目如天安门南侧北京坊一期、前门三里河水系恢复工程等相继完工,展现了中轴线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新局面。

2022年是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一年。2022年1月7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北京建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委员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愿景——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宜人、活力的壮美中轴线。他强调,新时代下的北京中轴线应当充分展现人民性价值,不仅要保持其独特的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要通过提升城市的魅力,增强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2022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开幕式代表通道上,吴晨总作为首位在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的建筑师,讲述了在北京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一阶段,什刹海环湖步道的贯通、南锣鼓巷共生院的改造以及地安门外大街空间品质的提升等多项工程相继完成,为中轴线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环境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栅栏西街更新后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中轴复兴规划中的景山望北中轴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外大街更新后夜景

滴水汇成海洋:

围绕中轴线的持之以恒

早在1984年,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就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在城市发展中既要保留历史文脉,又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北京中轴线的复兴工作,通过持续的有机更新,实现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轴线北部地区持续开展城市复兴。为了提升地外大街的空间品质,吴晨总和团队编制了《地外大街城市复兴计划》,对地安门百货商场进行了“降层”处理,从而打开了视觉走廊,增强了街区的通透性;对鼓西地块开展织补,将更加烘托中轴线的宏伟气势。在鼓楼西大街,实施了“微修缮、微更新”的策略,使得这条古老的斜街焕然一新。此外,通过打通什刹海环湖的堵点,形成了连续的步道,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舒适度。在南锣鼓巷地区,试点形成了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并基于相关工作提出了“共生院”的理念,旨在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促进老胡同的现代化转型,使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楼周边更新后鸟瞰效果图 (鼓楼右上角为鼓西地块织补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刹海荷花市场步道贯穿后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楼西大街更新后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锣鼓巷主街更新后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片区更新后风貌

在故宫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城市复兴。针对故宫及周边地区,吴晨总带领团队全面开展了皇城精华区的研究工作,并以四横五纵的街道为基础,增强了街巷的文化感知度。在景山东部,结合景山片区申请式退租进行城市设计,并在三眼井胡同率先推出了试点项目。而在景山西部,则结合西板桥及其河道进行了方案设计,恢复了河道及其水系,重现了历史的风貌。团队还连续六年在距离红墙最近的西长安街街道担任责任规划师,深入社区推动了一系列改善工作,如“最美院落”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皇城周边的隆福寺地区,近期隆福广场的改造也即将完成,将成为北京新的特色商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合北京总规描绘的北京皇城规划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福广场更新后沿街南立面

在中轴线南部地区持续开展城市复兴。以前门大街为核心,制定了为期五年的《前门大栅栏商圈城市复兴计划》。北京坊作为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被誉为“老城复兴金名片”,而北京坊二期的即将亮相将进一步擦亮这张金名片。在前门东区三里河地区,综合考虑保护与发展,通过恢复景观水系,该项目已成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正阳观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门大栅栏商圈五年行动计划中描绘的未来愿景鸟瞰效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坊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门三里河水系恢复后实景

革新而后突破:

探索中轴线的创新视角

系统观念对于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在中轴线的相关规划设计工作中,吴晨总始终秉持突破创新的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实践工作。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全面复兴,更为北京的城市更新树立了典范。他率先提出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在北京老城复兴中首提“共生院”理念,呼吁恢复老城水系,创新试行总建筑师制等等,这些理念均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

早在2004年开始的1.26平方公里范围的《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设计》,就创造性地首次在历史街区引入城市设计引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创新模式,同时在北京老城规划中首次结合GIS系统,构建数字化规划管理平台,后续团队多次倡导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城市更新,持续在城市科学领域不断探索数学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自2004年起,吴晨总又带领团队,在大栅栏地区率先探索了责任规划师(责师)制度,并逐渐推动北京开始全面实行责师制度,形成了规划服务结合社会治理模式的全新创新方法。2018年开始,吴晨团队又正式担任被称之为“神州第一街道”的西长安街街道的责任规划师,长期参与各项更新建设工作,推动规划从理想走向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任规划师入院与居民交流

2016年,吴晨总在政协常委会上,首次提出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强调在中轴线周边的人口和功能疏解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建设需求来引导和控制新项目的规划建设,确保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共存,这一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2018年,吴晨总在南锣鼓巷项目中,又首次提出了“共生院”的概念,涵盖“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并推动将这一理念写入了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随后,还结合东中胡同等“最美院落”项目,提出了“共生院”的升级版本,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问题,推动城市更新真正惠及民生。

理论总结升华:

人居科学叠加城市复兴

人居科学意味着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将人文关怀、可持续性、技术创新等概念融入到对居住环境的研究中。人居科学指导的城市复兴则是城市更新的更高阶段,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或物质空间,而是从更广的维度或者更多元的维度来看待城市并介入城市中,包括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社会活力和科技创新五大系统。其中结合老城保护复兴始终坚持“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 全面复兴”的理念,创新总建筑师模式,并探索搭建数字孪生赋能下的城市设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复兴的五大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城城市复兴理念:“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 全面复兴”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中轴线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围绕中轴线的保护、创造与复兴,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维度统筹城市中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科技等系统的关系,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书写北京城市复兴新篇章。吴晨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合北京总规描绘的北京规划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