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栓”字组词
小学生竟组出了“栓Q”?
“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近日,武汉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周果(化名)在批改学生小朗(化名)的作文时,看到这句话,既生气又无奈。周果叫来小朗询问情况,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同学们交流时经常这样说。
当天,周果就将禁用的网络用语范围告知学生,并坚持在学生上交的作业中对禁用词进行批注。
学生在组词时组了“Q”一词。受访者供图
“用‘栓’字组成,学生竟然组出了‘栓Q’!”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语文教师李萌(化名)说,平时常听孩子们对话时用“栓Q”,没想到他们会这样“活用”这个词。她认为,小学生无法正确区分网络用语和书面用语,教师必须加强引导。目前,她仅允许学生在作业中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能查到的词汇。
不少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受到了网络用语的影响。
作为初二的语文老师,唐昕每次批改周记时,总能看到几个扎眼字词:“我真的会谢”“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悟了”……每次看到这种网络用语或黑话,唐昕(化名)总要批注一下,并在课堂上再三告诫学生们不要在书面用语中掺杂网络梗和流行语,但等到下周,她还是会看到类似的表述。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汇,近日,武汉市育才小学、光谷第五小学、武昌区中山路小学等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
梳理发现,语文教师禁用的网络用语多为以下几类:
- 中英文混合的网络流行语,如:“芭比Q了”“栓Q”;
- 首字母缩写组成的词汇,如:“YYDS”(代指“永远的神”)、“XSWL”(代指“笑死我了”)、“KDL”(代指“磕到了”);
- 粗俗、谐音词汇;
- 表意不明的词汇,如:“爷青回”“我勒个豆”“显眼包”。
网络黑话,从何而来?
在无梗不说话和网络黑话普及的背景下,为何不少语文教师认为网络黑话需要被整治?
华东师范大系教授徐默凡表示,作为一种社群语言变体,“黑话”是古已有之的普遍语言现象——有些社群带有一定的隐秘和保密性质,不想被外人所知。徐默凡说,像以前的生意人、小偷或者是黑帮内部有一些只有内部人员听懂的行话,称为黑话。
这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产生了新的类型——网络黑话。
“网络黑话往往首先在互联网小圈层、小社群中产生,为了快速传达信息和感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解释,“又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这些网络黑话更加口无遮拦,反映了群体内部一种亚文化的价值观,比如‘你个老六’,最初就是在游戏玩家群体中产生的。”
网络用语或黑话出现在小学生的口头禅里,甚至是作文、美术作业、课桌涂鸦上
紧接着,这样的网络黑话借由即时通讯工具、短视频、社交媒体等起到传播和转义作用的温床,还有年轻网民对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吸引力,逐渐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开来。
既然网络黑话同传统黑话一般,都是语言自我发展的结果,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其为何到了需要专项整治的地步?
“之所以现今要整治,是因为网络黑话产生了破圈现象,不分场合,不分人群,不分交际目的地滥用,甚至用这些黑话来引流。”徐默凡分析。
2023年,人民网曾发表评论:“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话题冲上热搜
未成年人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浸淫在网络黑话中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正处于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较弱。”黄楚新告诉南风窗,如果未成年人长时间浸淫在互联网不正确的用语用字环境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之中,不仅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而且可能受到叛逆、暴力等负面情绪的污染,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宝俊认为,学生长期随意使用网络用语,会对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加以制止是对的。同时,他认为,诸如“打卡”“学霸”等网络用语,经广泛使用后进入了全民语言体系,甚至被写进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新生词汇。“新生词汇是语言活力的一种体现,学生可以适当使用。”
使用网络黑话的习惯
也会影响成年人的表达能力
实际上,网络黑话滥用的风险不止出现在未成年人身上。徐默凡表示,现在网络交流的应用场景跟应用频率越多越高,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交流中用网络语言乃至网络黑话去完成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任务或工作。
而“网络流行语有一个特点,你用的越多,这个词语所支撑的对象越大,它的内涵就会越小,导致这个词语用到最后语义泛化,什么都能指,你不知道它到底指向一个确切的语义,似乎成了一个万金油,放到哪都管用。”徐默凡说,这种语言习惯用多用久了以后,会影响成年人对事情的辨别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精确性,也可能出现此前曾热议过的“文字失语症”。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
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实际上,官方对编造网络黑话和烂梗的整治已经开始。
10月11日,网信中国公众号发文《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来源:荆楚网 长江日报 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