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拔5373米的普玛江塘,氧气暖气全覆盖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平均海拔5373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冬季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为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普玛江塘,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普玛江塘,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东南部,与不丹接壤。其藏语意为“情人的草原”,但与诗意的名字相对应的,却是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存环境,风沙肆虐,高寒缺氧。

日前,记者一行从县城到普玛江塘乡,近两小时的车程,海拔一路攀升,气温在降低。到达乡政府驻地萨藏村,最先吸引目光的是一块“为国戍边,皖美‘氧’护”的公示牌,介绍的是安徽援藏工作队开展的海拔5000米以上农牧区供氧建设项目,还醒目标注了“海拔5373米”。

“普玛江塘乡下辖6个行政村,一共283户1063人,如今家家户户都实现了供暖供氧。”普玛江塘乡党支部书记李云龙说,这些制氧机和供暖机来自工信部、援藏工作队以及爱心企业等的共同出资,老百姓不需要花一分钱。

李云龙还告诉记者,这里的老百姓都住进了平均200多平方米的“小康房”,水、电、路、通信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采访中得知,如今的住房历经了4次变迁。

普玛江塘乡属于纯牧区,当地人世代都以放牧为生。赶着羊群,穿行于雪山、草甸之间,是过去牧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由于放牧要时常随草场转移,所以“地窝子”便成为很多牧民的居所。“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出一个半人多深的坑,上面用草皮盖住,仅留下一个小小的口,人要弓着身子才能进入,这就是牧民们早期的“房子”。

再后来,牧民就地取材,用草和着泥土建起了有柱子、有门窗、有院墙的“草坯房”。2006年,西藏开始大力实施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每户农牧民建设“安居房”,国家都补贴25000元,其余自筹,按照人口和房屋面积计算,每户一般出两三万元,就可住上藏式砖石结构的“安居房”。2017年,国家不断投入人力、资金,推动浪卡子县边境小康村建设。如今,这里的老百姓都住进了“小康房”。

健康,依旧是这里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经常听到谁家孩子晚上睡觉又头疼了,谁家老人突然晕倒了……”萨藏村党支部书记索朗次仁回忆起以前的场景。全科医生次仁拉姆在萨藏村工作了10年,她也告诉记者,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村民们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为了解决高寒缺氧的难题,2018年普玛江塘乡实施集中供氧工程。时隔一年,便实现了6个村居集中吸氧室覆盖的目标。今年,普玛江塘乡的群众免费安装了外挂制氧机,实现了居家随心随时吸氧。

其中,安徽援藏工作队通过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和沟通,统筹安排援藏计划外资金500万元,为普玛江塘乡海拔5000米以上的村民家中安装了222台弥散制氧机、222台超薄款制氧终端、222台简易终端及管材铺设,实现了供氧全覆盖。

记者走进达普赤家看到,制氧机装在了孩子们的卧室里。“他们上学回到家,将机器打开,睡眠质量能提升不少,身体发育也会更健康。”跟随记者一起的乡专干次仁德吉,帮忙“翻译”了达普赤的回答。

“自从安装了家庭供氧设备之后,村民们因为缺氧来就医的情况明显少了。”次仁拉姆说,之前只有村卫生室配有吸氧机,村民如果缺氧不适,只能来卫生室。

为提高村级集中吸氧室的使用效益,《普玛江塘乡“5373”集中吸氧室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实施以来,全乡6个村居集中吸氧室累计举办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健康知识宣讲、学生假期托管活动等200余场次,吸引群众吸氧2000余人次。

除了氧气稀薄之外,高海拔地区的严寒也给村民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即便是夏天,这里的夜间温度也会在零摄氏度以下。”李云龙说,普玛江塘乡5个村248户群众都免费安装了空气能热风机,降低了冬季取暖成本,满足了安全清洁温暖过冬的要求。

当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逐渐得到提高改善,村民的身体素质也得到相应提升。2011年,普玛江塘乡群众平均寿命为45岁;2016年,人均寿命为49.5岁。经统计,2021年,人均寿命已达到54岁,创普玛江塘乡人均寿命历史新高。

“现在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舒服了很多’!”索朗次仁说。在村中遇到的村民也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真好,开了暖气不怕冷,每天我还会吸两三个小时氧气,睡眠好,身体也好。”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