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坎坷的中东
中东是指欧洲以东,地中海东部和南部区域,它横跨了约23个国家,其中便包含了伊朗、埃及、也门、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国家,自古以来便是东西双方的交通要道,而且富含石油资源,所以纷争不断,常年动荡。
十八世纪末期,随着拿破仑开始入侵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众多欧洲列强(基督教信徒)也开始在奥斯曼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在殖民地中便包含了一部分中东土地。而在19世纪,伊斯兰教和帝国主义的冲突再一次加剧,在各种社会冲突与变迁中,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等一系列革命在中东兴起,自此,中东在近代史上正式成为一个风云汇聚的战争之地。
二战后巴勒斯坦的治理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急剧变化,但最终趋于“两极格局”,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混战得以平息。
但英国却在此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在二战前便将大量犹太人引入巴勒斯坦,且英国表示愿意选择退出在中东地区的委任统治。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 [1],在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后,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国,以色列(犹太国)在巴勒斯坦东部成立,而耶路撒冷作为中东的信仰之地,它和其周围158平方公里的村镇则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将由联合国来接任管理。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退出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同时,以色列宣布在地中海东南部沿岸建国,短短的十分钟后,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国家身份,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拒绝承认181号决议,并在以色列建国的十二小时后,阿拉伯人便组织联军,开始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面对还未站稳跟脚的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占据有利地位,阿拉伯联军甚至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发起支援行动,从英、美、法等国捐献了大量轻重武器和轰炸机,凭借装备优势,以色列成立正规国防军,开始向阿拉伯联军反攻。
以色列在战胜后,便顺势而为,侵占了决议规定的大部分土地,自此,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外,约有近80%的巴勒斯坦地区归于以色列所有。与此同时,近百万阿拉伯人被驱赶出巴勒斯坦,流离失所,沦为战争难民。
列强的野心——支离破碎的中东
1956年,在停战协议签订的近七年后,英、法和以色列国为了控制苏伊士运河并镇压当地的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以埃及禁止以色列船通过运河为借口,开始向埃及发动战争。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出动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及各种舰艇100余艘,对埃海、空军基地等军事重地展开轰炸,试图掌握制海权、制空权,但在埃及群众的集合协助下未能完全占领赛得港。
该场“毫无由头”的战争最终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下,英、法不得不被迫停火并同意撤军,但埃及军队在战争中却伤亡1600余人,损失战机240余架;而英、法、以色列国却仅仅伤亡200余人,损失战机20架,现代化战争的伤亡比例开始逐渐在中东展示出不平衡性。
而在此时,美国又开始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1967年,美、苏对中东资源的争夺加剧,美国便支持以色列向外扩张,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以色列在6月5日,对阿拉伯国家展开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在战争伊始,埃及军队的空军基地因为守备松懈,遭到以色列200架战机的空袭,大部分埃及战机还未起飞便被摧毁,四天内,以色列便利用己方的空军优势,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而后以色列又攻占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向约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东区进发。此次战役在1970年8月停火,在两年的剧烈消耗中,埃及军队损失惨重,数百万阿拉伯人又一次被迫流落,沦为难民。
第四次、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战败后,经过几年的优秀,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并摆脱美、苏造成“不战不和”局面的影响,于1973年10月,再一次向以色列开战。
此次战争被称为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众多阿拉伯国及相关组织参战。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叙利亚进行多次军事演习、动员复员等欺骗手段,最终把开战日定于伊斯兰教斋月。此日亦为犹太教赎罪日,以色列停止一般公务活动,并且以色列军自持拥有强大的空军、坦克和侦察情报网,疏于戒备,在开战的数小时后,以色列统帅部仍然天真的认为埃及、叙利亚不敢开战。
1973年10月10日,埃及军初步达成了预定的作战目标,在此鼓舞下,阿拉伯盟军企图一举铲除以色列国,但以色列国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动用预备部队,暂时遏制了叙利亚军的进攻并实施了局部反击,并在次日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还顺带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军,战事逐渐陷入胶着。1973年10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出面调解,第四次中东战争落下帷幕,而埃及则重新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军完全撤出西奈半岛。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为了解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的“国中国”,用飞机空袭了贝鲁特和黎巴嫩南部的解放游击队基地,并出动4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袭击了叙利亚军的贝卡谷地,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6月27日,联合国通过第七次紧急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撤军,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地区。
第五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伤亡3000余人,损失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秘密仓库400多座;叙利亚军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没有赢家,以色列虽然迫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离至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等8个阿拉伯国家,但却也因为在黎巴嫩制造的民难而激发了严重的国内民众愤怒 [2],约有40万人参加示威游行,而当时的以色列总人口也仅有400万。
结语
中东地区常年不断的动荡和战争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中东多种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纠葛,然后便是列强的介入和阿拉伯众多国家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多复杂的因素交缠在一起,致使20世纪的中东冲突不断,战火连连,甚至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东的纷争仍然激烈。
虽然可以肯定,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仇恨已经从上一代遗留到了下一代,这是血与火的不解之仇,但对于身处在战争中的平民来说,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在内心深处急切渴望和平。而面对中东的乱局和生命,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站在道义的高点去谴责对方,正如斯大林说过:“死神面前,没有正义” [3] ,而在死神面前,也没有人不渴望安宁,犹太人是,阿拉伯人也是。
参考文献
[1]巴勒斯坦的将来政府.联合国
[2]战争:中东五次战争。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1-27
[3]五次中东战争回顾.凤凰网.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