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年羹尧为何要杀了雍正派去西北的孙嘉诚?
是为了泄私愤,报孙嘉诚上疏参劾他的仇?
还是因为孙嘉诚在西北推行的新政火耗归公,挡了他的财路?
亦或者是耿直的孙嘉诚在西北期间,忤逆了年羹尧,这才成了年羹尧专横跋扈的“立威”牺牲品?
其实都不是!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
结怨:御前直谏
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在掏空了大清朝的国库之后,年羹尧终于平定了西北的叛乱。
一收到捷报,雍正立马下旨召年羹尧回京受封,并为其准备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格极高的迎接仪式。
雍正此举的目的很明确——
当初,对于雍正重用包衣出身的年羹尧,朝野就非议不断,随后为了保证西北大军的军需用度,整个大清朝从上至下,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年羹尧却迟迟找不到叛军决战,以致于质疑声愈发强烈,矛头甚至直逼他这个皇帝。
如今年羹尧成功平定西北,凯旋而归,雍正自然要借此机会回击质疑,重树权威。
也因此,才会有雍正在信中对年羹尧说的这句话:
“朕在北京等着你,为你庆功,做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给天下人看看。”
可雍正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却偏离了他预想的轨迹。
年羹尧一回京,就做了两件惹众怒的事——
一是,面对百官跪迎,年羹尧高坐马上坦然受之;
一是,在御前的表彰会上大放厥词,当着雍正与百官的面,说出手下将士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
看不惯年羹尧嚣张行径的孙嘉诚,当即参劾年羹尧,表示京师久旱无雨,是因为朝廷出了奸臣,而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面对孙嘉诚的“异象”论,雍正驳斥道:
“胡说,天道茫茫,圣人难知。你这分明是在假借天象,攻击朝廷的功臣。”
而向来耿直的孙嘉诚,并不打算就此作罢,梗着脖子继续谏言,并细数了年羹尧的种种劣行:
“他挥金如土,他草菅人命……前几日百官跪迎,他居然高坐马上视而未见,昨日大殿之上又公然说出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皇上,这样的人不是奸臣,谁是奸臣!”
虽说对于年羹尧回京以来的一系列表现,雍正也早已心生不满,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愿意看到有人参劾年羹尧。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其一,年羹尧刚刚立了战功,一旦他对年羹尧有所惩戒,难免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
其二,西北的局势只是暂时稳定了,隐患却并没有彻底消除,他还需要年羹尧去坐镇西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要借西北大捷,来打压八爷党,进而为接下来全力推行新政做铺垫。
也就是说,基于大局的利弊,此时的雍正必须力保年羹尧。
既然不能处置年羹尧,那就只能委屈孙嘉诚了。
于是,雍正对孙嘉诚说道:
“你不是说,天旱是因为年羹尧是奸臣吗?那好,你这个忠臣就到午门外,跪在太阳底下去求雨去。”
对此,刚正不阿的孙嘉诚毫不犹豫地就应了下来。
原本雍正的想法,是借不下雨的事实,抽掉孙嘉诚谏言的理论支持,来暂时堵住清流的嘴,化解他们对年羹尧的讨伐。
孰料,孙嘉诚却“求雨”成功了。
由此,雍正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而孙嘉诚与年羹尧的梁子也就因此结了下来。
事后,雍正借淋雨生病为由,避免了直面清流,暗中让弘历去安抚清流的情绪,转述他的苦衷。
与此同时,雍正还决定派孙嘉诚去西北推行火耗归公。
这样一来,既能将孙嘉诚支出京城,遏止清流讨伐年羹尧的势头;还能对年羹尧予以警示,让其有所收敛。
最终在张廷玉的劝说下,孙嘉诚同意与年羹尧“握手言和”,去西北推行火耗归公。
只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又一次偏离了雍正的预期。
迷雾:孙嘉诚之死
在平息了孙嘉诚参劾年羹尧的风波之后,为了尽快解决国库亏虚的问题,雍正将推行新政一事提上了日程——命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
可就在雍正离京南巡,在江苏李卫处考察新政试行情况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奏报年羹尧杀了孙嘉诚的折子。
正是这件事,让位极人臣,风光无限的年羹尧,跌落权力的顶峰,最终以一条白绫结束了生命。
到此问题来了:
明知孙嘉诚是雍正看重的人,年羹尧为何非要杀了孙嘉诚?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认为孙嘉诚在西北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挡了年羹尧的财路,这才被年羹尧除掉。
这种说法,逻辑说得通,但与事实不符。
注意!
雍正南巡到达李卫处时,曾就西北的情况对李卫感叹道:
“孙嘉诚在那儿(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孙嘉诚的日子很难过啊。”
从雍正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孙嘉诚在西北不余遗力的推行火耗归公,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
也就是说,孙嘉诚并没有影响火耗银子这笔钱,进入年羹尧的口袋。
既如此,说孙嘉诚因断了年羹尧财路而被杀的说法,并不成立。
其二:认为孙嘉诚在西北发现了年羹尧贪墨公款的问题,年羹尧怕事情败露,这才灭了孙嘉诚的口。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年羹尧贪墨是事实,而孙嘉诚是户部出身的理财能手,发现西北账目有问题,实属正常。
可问题是,年羹尧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贪墨问题被发现,就杀了孙嘉诚。
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雍正早就知道年羹尧有贪墨的情形,对此年羹尧也心知肚明。
注意剧中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年羹尧血洗江夏镇。
在雍正还是皇四子胤禛的时候,时任四川提督的年羹尧,曾在雍正的暗中授意下,血洗了江夏镇,并私吞了江夏镇几百万两的钱财。
这件事,邬思道曾明确提醒过雍正。
而雍正态度却很有意思,表面上十分生气,却并没有责问追究年羹尧。
雍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不想因为钱的事,自断臂膀;另一方面,则是老十三的那句话起了效果:
“四哥,你是没有带过兵,不知道带兵的难处。你要是手里没有钱的话,谁还给你去卖命啊。他要是把这笔钱都用在带兵上面,咱们睁一只闭一只眼,也就算了。”
第二件事:给太后送寿礼。
在康熙朝九子夺嫡期间,雍正送给太后的那些名贵寿礼,大部分是年羹尧从四川送来的。
而雍正虽嘴上跟四福晋说,不能总收年羹尧的礼,这是在纵容年羹尧贪墨,可实际上却照单全收了。
基于上述两件事不难看出,从某种角度来说,年羹尧贪墨的事,是君臣二人私下里的一种“默许”与“默契”,只要年羹尧不耽误正事,雍正都不会深究。
既如此,年羹尧又岂会为了遮掩贪墨,而杀了孙嘉诚呢?
不杀,告到雍正处,不会有什么事;杀了,反而容易惹出麻烦。
其三:认为年羹尧就是为了泄私愤,所以随便寻了个由头把孙嘉诚杀了。
相对于前两种猜测,这种说法最具合理性,毕竟这符合年羹尧心狠手辣、嚣张跋扈的性格。
可问题是,年羹尧还没有无法无天到这个地步。
雍正派孙嘉诚来西北的用意,年羹尧自然清楚,就是为了让他有所警醒。一旦他把孙嘉诚给杀了,就等于挑明了要跟雍正作对。
如果他没有造反的心,也不打算跟雍正翻脸,是不会为了泄愤而杀孙嘉诚的。
况且,杀了孙嘉诚还等于得罪了整个清流集团,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年羹尧不可能不考虑。
至于他之前敢杀了、罢了很多官员,是因为当时处于战时,他可以用“西北战事所需”来搪塞。
既然以上三种说法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年羹尧杀孙嘉诚一事的背后,就很可能还存有其他隐情。
一个举动暴露真相
既然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不是为了泄私愤,更与孙嘉诚挡了他的财路无关,那么年羹尧为何非要冒着惹怒雍正的风险,除掉孙嘉诚呢?
其实,真相就藏在孙嘉诚西北之行的目的之中。
表面上,孙嘉诚去西北仅是为了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可实际上,孙嘉诚另有任务在身。
注意!
孙嘉诚与年羹尧赶赴西北之前,雍正特意为二人安排了一场和解饭局。在那场饭局上,孙嘉诚曾在雍正的示意下,曾对着年羹尧拱手一揖,以示赔罪。
正是这个举动,暴露了孙嘉诚答应去西北,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要知道,孙嘉诚是出了名的不畏权贵、宁折不屈。
当初,为了新钱弊病一事,孙嘉诚不惜以下犯上与堂官撕打,在事情闹到御前之后,他更是毫无惧色的直怼总理王大臣老八。
在山西藩库亏空案与科考舞弊案相继爆发期间,孙嘉诚宁愿得罪整个八爷党与各省督抚,仍旧坚持严惩诺敏与张廷璐,甚至明确表示,如果雍正准了对方的请奏,他就辞官不干了。
这一次面对年羹尧的嚣张行径,碍于年羹尧的威势,其他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孙嘉诚一人站出来大胆直谏。
这样的孙嘉诚,可以为了大局暂时放弃讨伐年羹尧,却绝不会轻易与他认定的奸臣年羹尧,握手言和,更不会让步到向年羹尧低头道歉。
如此反常的态度,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雍正派张廷玉劝说孙嘉诚时,很可能就孙嘉诚参劾年羹尧一事,给了一个令其满意的交代,而非单纯的强调大局。
那么什么交代能让孙嘉诚满意,甚至愿意为此忍辱负重呢?
只有一种可能!
雍正明确表态会处置年羹尧,但不是现在。
同时,雍正很可能还给孙嘉诚安排了一项秘密任务,让其暗中收集年羹尧的罪证,为后续处置年羹尧做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孙嘉诚一反常态的表现。
也就是说,孙嘉诚的西北之行是明暗两条线推进的。明线是推行火耗归公,暗线则是收集年羹尧的罪证。
在之前的文章里就曾揭秘过,年羹尧在平定西北期间,是有机会也有能力推翻雍正,自立为王的。
正因如此,年羹尧在临死之前才会留下那盘象征着“让了雍正一子”的棋局。
而孙嘉诚到达西北之后,正是发现了年羹尧在这方面的罪证,才会被年羹尧灭口。
毕竟有关贪墨的事,年羹尧不怕被雍正知道;可有不臣之心的事,即便是曾经有过,被雍正知道了,他也注定难以善终。
以上,便是孙嘉诚之死背后的真相。
而之所以,孙嘉诚没去西北之前,年羹尧“吃饭叫传膳”“晚上翻牌子”等僭越的行为,没有流传出来,可孙嘉诚一死,这些事就朝野皆知,连在京的清流都清楚。
就是因为,这些事很可能是孙嘉诚收集年羹尧罪证时发现的,并暗中传回了京城……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