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粟裕大将,他在军事才能上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凭借"七战七捷"的丰功伟绩,拥有了一个"战神"的称号。在车桥战役中,他作为总指挥,歼灭日军460余人,为日伪军480余人,炸毁碉堡50座。在南坎战役中,摧毁日伪军据点70多处,又在讨陈战役中歼灭日伪军队2000多人,到了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在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屡建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征期间,粟裕发挥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敌人打游击战,屡战屡胜,所向无敌。之后他担任师长一职,带领部队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新中国成立后,又投入到了台湾战场,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在积劳成疾,身患重病的情形下仍然跻身抗美援朝的行列。

粟裕与陈毅的关系十分亲密,两人一直都是相互配合,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陈毅要比粟裕进入共产党的时间要早。因此,一开始陈毅的官职也比粟裕大。之后在解放战争时期,两人意见产生分歧,陈毅认为淮南地区比较重要,因此主张集中兵力西进淮南,但粟裕认为淮南地区不好攻打,容易战败,如果集中兵力攻打淮南,苏中解放区将面临沦陷,解放区沦陷了,淮南也就不具有了意义,因此他认为应该把主战场放在华中,再循序渐进解决淮南的形式。两人各执一词,最后分道扬镳。结果陈毅淮阴失守,后悔不已,而粟裕则在华中地区七战七捷,立下赫赫战功,陈毅知错就改与粟裕的军队合并华东野战军,两人合作最后扭转了局势,大获全胜,此时的陈毅被粟裕的军事才能深深地折服,两人在之后的合作中,再也没有出现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辉煌战绩都可以载入史册,但建国之后的粟裕却仕途不顺,命运坎坷,直到去世前都是有罪在身。

在渡江战役时期,毛主席下令渡江,但这时粟裕却站出来坚决不同意渡江,面对粟裕的不配合,在其他人的好心劝说下,拖了几天才渡江,好在最后渡江成功,不然粟裕免不了接受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粟裕是一个坚持自己的人,他会坚持自我的决策,敢于对党中央的命令提出质疑,直言不讳,耿直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这时他提议出调几个实力比较强的军队,没有战争的时候就由军区领导,当突发战争的时候就由统帅部调遣,从军事角度来讲,他的军事思想灵活而又敏锐。但1954年刚刚结束朝鲜战争,已是和平年代,这种战略部队,在彭德怀看来是多此一举的。粟裕并没有听取彭德怀的意见,而是直言不讳的坚持要建立战略部队,这件事也触碰了彭德怀的底线,两个人因此不欢而散,从此之后便仕途不顺,最后由周恩来出面调解才算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粟裕亲密的还有一人,便是陈赓,陈赓是开国元勋中资历很深的一位,年仅14岁就加入了共产党,同毛泽东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期间,曾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并在东征之战中誓死守卫在蒋介石身边,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在华阳战役中陈赓还救了蒋介石一命,成为了蒋介石的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昌起义时,那时的陈赓还只是个营长。粟裕就跟随在他的身边,也因此他熟悉粟裕的为人,坦言说出为何粟裕在新中国成立后便一直仕途不顺,是因为粟裕是一个不会迎合别人,但是确实十分有能力的人。

军衔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能,军职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好坏,粟裕的晚年虽然在政事上不受党中央的重视,但这也不能抹去他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评判一个人贡献的标准并不在于政治地位,战场上的粟裕大获全胜,没有粟裕新中国成立要艰难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