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的尼克松访华,是整个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了促成此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礼仪安排到欢迎宴会的菜谱、菜单设计等事务,他们都逐一安排核准并亲自圈定。今天帝哥就来说说尼克松访华前后欢迎宴会的菜谱的一些故事。
1971年,由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经过几番试探后,决定派人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主动请缨前往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事宜,尼克松同意了。
7月9日,基辛格到达北京,当天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密使。晚宴的压轴菜是中国传统名菜——盐焗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从制作过程上看,做这道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很难保证菜的味道。
但当天的晚宴开始后,鸡却没有焖熟。在这个紧要关头,总厨师长王锡田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枪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没过多久,这道尚未命名的菜终于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
基辛格对这道菜非常满意,他在晚宴结束后执意要见一下王锡田。基辛格见到王锡田后,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啊?”
此时的王锡田却叫不出这道新菜的名字,多亏周恩来为他解了围,周恩来对基辛格说:“这道菜就叫‘基辛格鸡’好了!”就这样,一次无奈的改动,成就了国宴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7月10日上午,周恩来正式和基辛格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了会谈,会谈之初,由于双方互不摸底,所以谈话都非常谨慎,到了中午,许多问题仍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此时周恩来对基辛格说:“我们不如先吃饭,不然给你准备的烤鸭就要凉了。”
在当时,想吃上一顿北京烤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接待组为了招待好基辛格,专门请了全聚德的厨师来人民大会堂做烤鸭。这天的午宴非常丰盛,一共12道菜,北京烤鸭 “唱主角”。
在吃烤鸭的时候,双方会谈的紧张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许多,周恩来亲自为基辛格夹上片好的鸭肉,放在荷叶饼上,他还提议大家举杯,喝中国最好的茅台酒,预祝双方下午的会谈取得成功。
由于这次味美的烤鸭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在多年后访华时,还专门到全聚德再次品尝了北京烤鸭。
7月15日,基辛格回到了美国,尼克松亲自来到机场迎接,基辛格一下飞机,尼克松就问他:“怎么样?”
基辛格高兴地说:“他们周到极了,客气极了!”
尼克松也笑着说:“看你满脸红彤彤,都胖了!”
基辛格说:“我胖了5磅,他们给我们的待遇好得不得了,住在皇帝钓鱼的行宫里,根本不像我们事前担心的要磕头!”
尼克松听后大喜:“是么?”
基辛格说:“我每顿饭有12道菜,丰盛极了,他们太讲礼貌了!”
基辛格的这番话坚定了尼克松访华的决心,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正式访华。
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远道而来的尼克松夫妇准备了第—次午宴,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加了三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这三道菜分别是: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当尼克松及夫人知道这三道菜是毛泽东特意为他们安排的以后,感到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多。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就是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毛泽东选的“烧滑水”这道菜其实并不适合在午宴上出现,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像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在当天晚上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拿出了窖藏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尼克松。古雅的酒瓶一打开,一股浓郁芬芳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宴会厅。周恩来向尼克松介绍说:“这驰名世界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
尼克松说:“我听说过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茅台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燃,自己先爆炸了!”
周恩来听后大笑,他于是划了一根火柴,点燃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这让美国的客人大开眼界。
在吃饭时,周恩来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等客人敬酒,但他每次只用嘴唇舔舔杯中的酒,敬了一圈下来,他的酒杯仍然是满的。
尼克松看到周恩来的酒杯以后,眼神里充满了疑惑,他终于忍不住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啊?”
周恩来笑着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比这个杯子大,那是超过1两的酒杯。”
尼克松听后吃惊地说:“可是今天您没喝。”
周恩来解释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
尼克松说:“我在书里曾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在长征路过茅台镇时,把镇里的酒全喝光了。”
周恩来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我们的‘万应良药’,解毒、治感冒……”
尼克松听后激动地说:“让我们用这个‘万应良药’干杯!”
电视台的摄像机拍下了这一“干杯”的镜头,并传向了全世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