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有人对于华为没有亲自下场造车感到可惜,认为错过了一个时代,不然的话华为有可能超越比亚迪和特斯拉,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制造商。
其实华为走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当初华为高管因为造车的事情意见不统一,内部矛盾突出,徐直军和孟晚舟坚决反对造车,但是余承东坚决要造车,两派争论不休,不过最后徐孟一派赢了。
任正非发话5年内不准再提造车,不打算单打独斗,而是积极寻求与各大车企合作,共同推动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这种抱团取暖的策略不仅能让华为的技术更快落地,也能让传统车企焕发新生,实现双赢的局面。
华为不造车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家对它的定位,国家层面对华为大力支持,补税退税,甚至花上千亿买下荣耀,就是希望华为保持通信领域的优势和攻破芯片封锁,要是华为拿着这些钱去干其他事情,自然就有人对它不满意,如果华为都想赚快钱,那芯片领域谁来搞呢?
华为被美国制裁后现金流一直都是个问题,这几年才刚放缓过来,如果把钱都投入到造车行业,那么通信和芯片行业的研发资金无法得到保证,而且中国这么多新能源车企,产业链已经非常的成熟,国家层面根本就不想让华为进入这个赛道内卷,说不好还会把自己的名声给搞坏。
芯片和通讯领域不归余承东管理,余承东只在乎自己的手机终端领域,芯片受到美国制裁,手机业务已经大不如以前,以为汽车可以复制手机业务,利用华为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很快就会成功。
面对打压,余承东心中有很多不甘心,华为内部高层否定造车计划,斗争分出胜负那一天余承东发了一篇意味深长的朋友圈,表达了不甘,其中有一句话说的是历史会证明对错,因为措辞有点激烈,甚至有人解读是不是余承东要离开华为。
不过最后双方有所妥协,认为做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是可行的,但是后来又分裂了,徐直军的HI模式和余承东的鸿蒙智行不一致,HI模式是只参与智能化这一块,相当于零部件提供商,不参与其他,代表作是阿维塔,鸿蒙智行是深度参与鸿蒙座舱和整车设计,包括营销,除了不生产,其他都参与,代表作就是问界。
总体来看余承东的鸿蒙智行更成功,问界系列已经深入人心,远远超越了HI模式,但是徐直军的HI模式不能说不如鸿蒙智行,因为企业的接受度不同,像赛力斯这样敢于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华为这种企业是极少的,而大部分车企害怕失去灵魂,他们更容易接受HI模式,双驾齐驱也不能说谁对谁错。
我记得之前看到网友说了一句话,感觉挺有道理,如果要完成百亿目标鸿蒙智行肯定更优,但是如果是千亿目标只能是HI模式。
以鸿蒙智行打开局面,才有可能实现HI模式的全面铺开,才可能真正成为汽车行业的供应商巨头。
其实是余承东看透国内车企,没有他下场搞汽车,智能驾驶就无法普及,无法普及HI模式根本不可能有出路,所以就算一直亏损,华为也没有放弃汽车智能化的研发。
如果生存不下去就走不了更远,任正非还是有智慧的,同意余承东下场秀肌肉,未来还是HI模式走全球。
阿维塔其实卖得不咋滴,只不过鸿蒙智行的座舱让广大消费者认识了华为的智驾能力,所以最近HI模式也开张了,比亚迪的越野车采用HI,广汽也采用了。
但是HI模式是他们的首选吗?未必,因为余承东说了,有车企也想要鸿蒙智行,但是他的团队满足不了四界之外的需求,因为人手不够用,招人的话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培养,换句话说就是鸿蒙智行很难做大做强。
余承东是懂国内车企的性格,华为已经属于干一行,这一行就世界领先,不得不佩服华为的能力。华为不下场做车,特斯拉将要成为下一个汽车一哥。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19.42万辆,余承东曾在一场公开活动中透露,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烧钱的业务,华为每年投入研发十几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10000人,其中70%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上。
车业务投入持续加码,盈利问题成为悬在华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2023年年报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47.37亿元,自成立以来研发投入累计300亿元。
不过今年前三个月智选车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接近盈亏平衡的边缘。
从4月份开始往后能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良性的正向的发展。
总结就是高层领导并不打算造车的,因为国家层面对华为的战略定位不是造车,如果直接下场造车就会和比亚迪等车企进行直接竞争,在这么成熟的汽车行业竞争的话会造成恶性循环。
汽车公司在不少地方投资建厂,和地方政府关系不错,如果华为直接亲自下场造车会和其他车企成为竞争关系,甚至关系恶化,会影响车企和地方政府对华为其他业务的支持,总之就是华为这么大一个企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会对这个行业的公司造车压力,让别人赚不到钱,最终成为人人讨厌的公司,这不是华为的目的。
华为不造车还有一些外部原因,因为不想和欧盟和德国起正面冲突,华为已经失去美国市场,如果失去欧盟日子会更难过,欧盟的护城河行业就是汽车业,德国又是欧盟老大欧盟经济发动机,造车要花巨量资金不说,还容易和德国的汽车业冲突,虽然我们天天都在说华为遭到欧盟的制裁,但是华为在德国的5G基站占比高达59%,通信领域才是华为的看家本领,能大量采购通讯设备的国家无非就是中国、美国和欧盟,如果同时失去美国和欧盟市场,思科和爱立信必然做大做强,到时候可能汽车领域搞不好,同时也失去通信领域的老大地位。
让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去和德国竞争,德国就找不到借口制裁华为,让华为暂避锋芒,现在华为还被美国制裁,鸿蒙智行都在国内销售,如果华为造车必然也会被美国打压,想国际化非常的困难,而华为体量那么大,在国内卷的话有很多车企无法生存。
华为发展到今天体量已经足够大,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合华为了,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没有什么手机厂家选择用,很多公司开发的软件还无法配合鸿蒙系统,这时候华为必须保持好的名声,如果处处争利,什么钱都要赚,谁还敢和华为合作呢?
但是余承东为主的少壮派想造车,因为美国打压,失去了手机订单,如果终端还不起来的话,余承东手下的人越来越少,在华为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低 ,从余承东自身角度来讲,只有让手机和汽车终端越做越强,在公司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是各方利益不一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