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随安徽省人大城建环资工委组织的江淮环保世纪行在马鞍山市采访滨江生态环境整治,记者发现,随着一批环保突出问题彻底整治、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圆满完成,马鞍山市雨山区成功打造了长江之畔的“城市生态客厅”。站在观景平台上,凭栏远望,江水如带,满目青翠,薛家洼、杨树林、八段沟等一批昔日岸边的“脏乱差”华丽转身为如今的“美如画”,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依托一系列节假日和夜间文旅消费活动,采石古镇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游人如织,成为群众最喜爱的全市十佳夜游街区之一。
近年来,马鞍山市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围绕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雨山样板,以薛家洼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实施12.7公里长江东岸的大整治、大修复、大保护,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雨山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严整改、重质量、促转型”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一体推进“五水共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全面完成257个长江排口“查测溯”,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同时,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采取规划、建设、招商“三路并进”,着力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自然景观“生态颜值”向经济发展“产品价值”有效转化。
薛家洼地区曾是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的区域,占地986亩,2019年3月以来,雨山区以薛家洼区域为突破口,启动了长江东岸综合整治,拆除非法码头,搬迁拆除危旧民居,取缔拆除“散乱污”企业,清理30余吨陈年垃圾,对15户渔民全面实施退捕转产,编制长江东岸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规划,实施沿江驳岸、栈道、栈桥、游道、绿道和观景平台、绿化美化等工程,切实将原本“脏乱差”的薛家洼区域打造成为广大市民运动观光休闲胜地。
滨江湿地公园位于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北接薛家洼生态园,南连滨江文化公园,由水系、芦苇、杨树林、柳树和江滩地组成,是保留多年的原生态湿地,总面积约3000亩,南北向长约2650米,东西向长约700米。2012年,在拆除货物码头42座,小化工、小冶炼企业20余家,平整江滩地近5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建设滨江湿地公园,2014年6月基本建成,彻底改变了我市“临江不见江”状况。公园临江而建、环江布局,视野开阔、景观众多,保留了野花、野草、野趣,采取了树木整理、植物多样配植、水系连通等措施,实施3个出入口改造,建设6km游步道、3.2km栈道、10余个观景平台、人行景观桥梁和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既有古朴典雅的牌坊,又有环江而设的亭台,还有舒适优雅的木屋,与滚滚长江、名山形胜共同组成了极具马鞍山地方特色的临江公园。芦苇江湾为滨江文化公园其中一景。此处江波浩淼、芦苇荡漾,与当涂县江心洲遥相呼应,常有江豚于此翻腾嬉戏,白鹭、大雁等鸟类觅食休憩,长江岸线马鞍山段的美丽风景一览无余,是欣赏江景的最佳观赏点。
退捕禁捕2019年以来,雨山区在全市率先完成长江渔民退捕转产、建档立卡等工作,退捕渔户15户,涉及渔业人口74人,拆解各类渔船61艘,就业、安置率均为100%。
其中退捕渔民“三姑娘”陈兰香上岸创业成为长江渔民退捕转产的典型代表。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下陈兰香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公司,吸引9户退捕渔民参股实现“抱团发展”,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实现营业收入160余万元,2023年营业收入近200万元,分红18万元。
编辑:史小静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