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信息茧房,只是不愿意承认。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从众,英文conformity,又称羊群效应,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从众心理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也反映出多数人的决策是从他我到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2019年,我们去泰国试乘试驾了上汽名爵的MG ZS,车主不放心将这台车交给我们,提出必须付费雇他做司机。事后,我们才知道,上汽名爵MG在泰国人眼中是泰国皇室品牌,是来自英国的国际品牌。因为MG在50年之前就进口到这里,成为泰国皇室的座驾,被广泛认为是豪华品牌。
2024年,我们前往英国,参加古德伍德速度节,纪念MG诞辰一百年。在遥远的英国,MG取代保时捷成为主赞助商。古德伍德的主角里士满公爵驾驶着他祖父的MG C-type拉开了序幕,上汽英国设计中心为了回应MG B Roadster(参数丨图片)的辉煌,设计了MG Cyberster,尾灯上再次出现了英国米字旗。英国人对MG充满了感情,在伦敦街头到处都能感受到。
两个国家的见闻,仿佛身处两个世界,名爵MG在中国不过是众多中国品牌中的一个,为什么在海外享有如此之高的盛誉?我开始意识到我已经在信息茧房里了。
反过来的例子也有很多。
柳井正在他的《十胜九败》里阐述过优衣库的成立和发展的逻辑,做一家深受日本人喜欢的平价服装店。优衣库奉行规模降低成本,同一产地供应全球,日本市场和中国市场的产品质量非常接近。在日本人均收入比中国高的情况下,日本优衣库定价是国内的2/3-1/2左右,导致中国的优衣库定位要高于日本,让许多来到中国的日本人大惑不解。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深受中产喜爱的MUJI上。
换做欧洲,典型代表就是依云。依云在中国是高端矿泉水,但在英国就几乎是最便宜的水之一,部分稍微富裕的用户甚至会用依云洗头洗菜。许多欧洲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几乎是全球最高售价,但在原产地的欧洲却触手可及,由此催生了代购。代购代的不是商品,而是信息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从众,舍本逐末。
如果对产品有清醒的认识,比如水、衣服、汽车,有自己的标准,还需要从众一样的看着别人用高端,我们也要高端着用吗?反过来,销量好的产品是真好,还是像《搏击俱乐部》电影里说的一样,是广告欺骗换来的?越来越多中国用户觉醒,摒弃品牌,专注产品,这给一些小众但品质的品牌创造了机会。
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海外远远不如国内,名爵MG也是这样。在英文的维基百科里,MG汽车词条里这样写着——
In 2023, MG Motor sold approximately 840,000 vehicles globally, with 88 percent of those sales coming from markets outside of China.
上汽名爵MG整个2023年销售了84万辆汽车,其中海外超过了88%。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MG在全球的影响力那么大,而中国用户却对此全球品质熟视无睹。
可能觉得所有的品牌都在出海?
可是,名爵MG出口的是欧洲,堪称世界上汽车标准最高的地区。日本众多汽车品牌在欧洲耕耘数十年,都无法实现突破。《雷克萨斯奇迹》里解释了这一点,欧洲人绝不会接受一个没有明确国籍,匮乏自身国度文化元素的汽车品牌,因此中国汽车品牌出口多是东南亚、南美,在欧洲地区实现突破的不多,而MG就是例外。
MG推出的纯电动汽车MG4 EV在英国市场销量仅次于Model Y,高于Model 3,起步价26,995英镑,折合人民币25万。MG取消英国长桥工厂的组装后,欧洲市场的MG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市场的MG4 EV只要10万人民币。MG4 EV不是一款普通产品,有极为强大的底子,尤其是操控性能,这款车直接被《What Car?》评为2024年最佳年度车。
英国的电价不便宜,纯电车必须接受将近1英镑折合人民币10元的电价,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用户大多是奢侈、豪华的。英国一名优秀毕业生能拿到的收入大概只有3000英镑/月。换句话说,在中国花10万就能开到欧洲大中产在开的车。某一天,他们坐着空客A380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会惊讶MG4 EV的价格,可能也会产生「代购」的想法。
信息差淹没了MG4 EV的含金量,也淹没了名爵MG的品牌价值,因为多数人不看产品,并且从众。倘若我们懂得判断产品,自然能判断出优衣库在生产什么档次的产品,而无需被所谓的品牌定位迷惑。一款车在中国是家用车,去到东南亚也是家用,产品价值的体现是真实的。如果在中国售价亲民,而在海外非常高端,就只能说明价值被低估了。
价值不是价格,价值是固定的。MG一直经营海外,尤其是欧洲,研发产品时会考虑欧洲市场的标准,比如MG ES5是一款基于星云架构打造的纯电动SUV,采用了宁德时代躺式电芯,125千瓦后驱电机,前麦弗逊、后五连杆,这些配置背后隐藏了哪些信息?
星云架构决定了MG ES5非常强的安全性能,同平台的MG4 EV取得中欧五星碰撞成绩,已经是这个架构最好的注解。很快,MG ES5会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会出现在欧洲碰撞机构的实验室里,我们只需静待佳音。这样的安全性能是很多中国产品做不到的,因为研发之初没有考虑欧洲,很多本土产品需要做许多针对性的加强才能拿到五星。
125千瓦电机,MG ES5有425/515/525km三个续航,看起来没有远远领先同级?事实是,中国市场的循环工况测试不能全面展现MG ES5的续航水平。因为这款车会出现在欧洲,欧洲普遍在乎中高速,因此MG ES5没办法只针对中国的循环工况特别优化一个超长成绩,而是要结合中国、欧洲两个工况去设计电机,结果就是实际使用续航会扎实。
再比如宁德时代躺式电芯,海外有非常严格的产品召回机制,在全球销售超过10万台,哪怕自燃事故仅有13起,也可能造成20亿美元的损失,由此可见MG全球30万无一例自燃的含金量。MG ES5几乎是同级唯一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芯,气凝胶、泄压阀、星云架构,安全防护万无一失,只是这些都埋在表层之下。
MG在欧洲能有立足之地,我相信是欧洲人看重产品,懂得如何判断。欧洲人喜欢驾驶,在乎转向,上汽MG未来的新能源产品只会采用BD、DP两种转向机构,相比中国大多数家用车的EPS-C要贵出许多;欧洲人在乎底盘,MG ES5会采用货真价实的五连杆,不是筷子悬架,单单一套悬架成本就接近3500元。一辆电车做到不晕车,这就是能力。与此同时,MG ES5还会带着基于地平线征程3芯片的高级智驾系统,出口到欧洲。
应该在体验产品时,能意识到价值,只是现在的我们不能,因此才会有从众心理驱使做出其他选择,也因此出现了沧海遗珠这个成语。
这样的情况历史上不少见,不只是我们。我们甚至可以说上汽名爵MG就是成立之初的索尼SONY,因为盛田昭夫意识到日本人在乎品牌大过产品,直接在日本市场经营不会成功,应该选择以北美为主。为此,盛田昭夫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更改为更容易被北美市场接受的SONY,在北美取得成功后,索尼回到日本,迎接本该更早获得的成功。
上汽名爵MG以更高价格通过最挑剔市场之验证,产品价值也应该在中国市场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突破从众心理,回归产品本质,中国用户会发现名爵MG ES5是一部更具品质的纯电动汽车,得益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只需欧洲用户1/2的价格。
名爵MG和其他许多中国品牌不同的是,MG是先海外,后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