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最大短板”迎来变化。

9月30日,陕西科技厅发布2024年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我们在穿透榜单后发现,陕西科技厅在三年引导之中已为省内科技成果转化铸就两大“巨变”,一是民营企业普遍通过此一路径寻求“科研外援”,二是真实地帮省内科研机构找到市场化“服务路径”。

变化之间,“科研大省”与“产业大省”间的鸿沟已得到拉近。

01

33%到82%:民企“放榜者”占比翻倍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陕西“揭榜挂帅”历史。

自科技部于2021年5月启动“揭榜挂帅”机制后,陕西科技厅仅在一个月后就迅速放榜了省内第一批“揭榜挂帅”课题,我们彼时刊文《》记录了这项对于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举动。

历时三年,如今陕西科技厅已累计发布10批“揭榜挂帅”项目,涉及课题157项。而纵观历年榜单,我们发现省科技厅的“引导职能”正在发生巨变。

最突出的变化在于“放榜者”动因出现进化。

2021年省科技厅放出了两批榜单,合计19项课题,分别指向新能源汽车、高端机床、集成电路、光子以及先进金属材料等陕西“千亿”及“痛点”产业。而作为技术实施者,2021年“放榜者”中国企与民企分别占比66.67%与33.33%,其中第一批企业中除西安比亚迪与宝能汽车两家全国性民企外几乎全是国企。可见彼时“揭榜挂帅”主导者集中于国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年省科技厅密集发布七批榜单,合计21项课题,项目多采用“专项归纳”方式发布,其中包括交大一附院统一发布的“医工交叉”专题、秦创原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专题、增材制造专题等。而在“放榜者”中,除了前两批专题之外则涌现出大量科创民企,2022年国企与民企分别占比44.65%与45.65%,民企比例已超越国企。

2023年“放榜者”中民企比例进一步提高,年内省科技厅发布两批榜单,合计57项课题,在整体数量大跨步的同时,民企“放榜者”占比达到59.65%,第一次超过了国企占比。

而2024年则迎来历史性转折,今年截至目前所发布的33项课题中民企“放榜者”占比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1.82%,国企仅余6家。国企“放榜者”中甚至出现了曾经处于“揭榜者”角色的聚能超导等,科创民企显然呈现出“技术需求”的压倒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看来,如此转变背后深意在于陕西“揭榜挂帅”机制正在由政府外部鼓励逐渐走向市场自然觉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开始面对“揭榜挂帅”这种新生事物,国企对操作路径并不熟悉,资金实力较弱的民营主体更是心存疑虑的,政府早期的鼓励政策必不可少。在省科技厅2021年3月发布的《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中就明确提到:除重大应急性共性技术攻关由财政负担全部科研经费,其他项目按照不超过科研经费总额3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给予补贴。更为真实的数据是,截至2022年6月底,省财政厅已安排2.6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揭榜挂帅”项目支持。如今在国企“打样”之后,大量民企已然觉醒。

那么,大型国企就不再参与“揭榜挂帅”了吗?

当然不是,在我们的观察中,陕西建工、延长石油、陕轨集团、陕西交控这样的巨型国企正在以经费“包干制”独立发布“揭榜挂帅”课题,将财政资金留给了广泛科创民企。

02

企业到高校:“揭榜者”来自源头

其实“揭榜挂帅”的另一侧也在发生巨变。

我们曾于2021年7月刊文《》记录了陕西“揭榜挂帅”的第一批“揭榜者”,彼时无一例外是企业,名单中甚至聚集了隆基绿能(601012)、法士特、秦川机床(000837)等龙头企业。

而自第二批课题开始,“揭榜者”扭转至高校主导,至2022年发布的第五批结果中,企业身影几乎消失。虽然今年最新榜单“揭榜者”暂未公布,但可以预见的是此次大概率还是由高校“揭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一步分析“揭榜高校”,我们还注意到了不少细微变化。

一是“联合揭榜”提升效率,历史课题中已出现多家高校联合揭榜现象,其中典型案例就有2023年发布的“猕猴桃智能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北农林大学共同揭榜;

二是优势专业“高校下沉”,虽然“揭榜高校”集中于省内985与211级别,但更广泛的高校已然参与其中,如光学工程较为突出的西安工业大学就于2023年“揭榜”了航天远征流体公司发布的光子相关课题,西京学院硕士生导师党宏涛“揭榜”了三一智能装备发布课题。

在我们看来,这种扭转动因是企业对于技术方向获取的思路转变,因为首批集中于企业的“揭榜者”路线更类似于大型企业在应用端的上下游“技术协同”,而如今从高校端的直接获取则是通过“最先一公里”拿到前沿科技成果。陕西科创民企显然已跳出“价格战”陷阱,追求技术壁垒所形成的高效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无人区”技术的获取在近期榜单中已得到印证。

如国内极少数能够量产12英寸大硅片的奕斯伟及其核心供应商芯晖设备正在从西安理工大学不断获取最新的光学检测系统与磁场系统技术,如有色院旗下优耐特容器正在通过陕科大获取我国长期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电子级二氧化硅超细球形粉体制备”技术。此外,在最新榜单中还出现不少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相关课题。

而在更大的视野下,省科技厅所引导的上述两大变化正有效切中了陕西科技优势转化的关键。

长期以来,陕西研发经费与研发强度都不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研发活动三大主体之一的陕西企业经费占比却长期处于“低位”,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反观深圳模式,其90%以上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机构以及职务发明专利均来自于企业,因此引发了我们关于陕西如何从“科研大省”走向“产业大省”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鸿沟”正在得到补足,我们在《》一文中发现,西安企业占比已由2018年的39.8%上升至2022年的49%。如今再看省科技厅对于“揭榜挂帅”双方的引导,其变化已悄然配置了本土研发主体在“产业大省”建设中的“供需角色”。

03

科转再进化:市场化融合是关键

回到陕西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大话题。

其实金融棒棒糖在陕西首次发布“揭榜挂帅”课题的开篇文章中就曾意识到,科研资源是陕西在全国最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科技成果转化却屡屡遇阻,因此“三项改革”即成为陕西产业发展命脉。而在我们的观察中,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当前已然进入“深水区”,且其路径正在得到不断进化。

如传统的直接出售正在减弱。

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最为容易,陕西也因此形成长期以来的“技术顺差”。但当前最新变化的是,在2023年陕西省4120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就地转化合同及成交额占比分别达到50.38%与38.86%,较上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科研方内部孵化风起云涌。

支撑点是陕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有色院与光机所均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培育了大量科创企业,光机所更是通过旗下中科创星不断孵化“硬科技”企业。西工大则不仅通过“阶段性持股”以实现现金流及继续投资正循环,还进一步探索了空天院模式。

如教授亲自下海已经慰然成风。

在我们的记录中亦是浮现出不少包括院士、总师等“重量级人物”,而更突出的变化在于不少学者已开始携手产业方对商业应用直接进攻。

这其中最为勇敢的案例就包括西电两名教授与江苏籍上市公司宝馨科技(002514)签下“对赌协议”,教授团队如若搞不定电池转化率,上市公司将以0元计收回教授团队所持股权。好消息是,当前教授团队所进行的实验室电池转化效率已达到上市公司一期增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重要支撑的“揭榜挂帅”机制,省科技厅催生出的两大“巨变”正在以“统筹”方式扭转省内企业与科研方之间的研发思路,这既解放了民企长期的“独立研发”压力,又帮助科研机构瞄准最贴近市场的技术方向。

如今“揭榜挂帅”项目已在陕西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

据科技厅公开信息显示,承担陕西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陕西红十月公司,商用车长换油周期齿轮油技术产品已实现量产,揭榜重卡产业链“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及关键部件技术”项目的法士特,目前已具有5万套/年的电驱动系统产能,投入了2条自动化产线等。

行文至此,在省科技厅的三年引导之中,我们已然看到“有为政府”努力之下,企业由“鼓励走向自发”,院所从“刻板走向配合”,此种基于市场意愿的融合,或是陕西盼望已久的“解药”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