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甲辰年故乡行(3)
4月2日上午我想去“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看看的计划失败,有点沮丧,开车到附近的“两馆一中心”的吴忠市博物馆,想看看馆内的文物,把车停在了广场的停车位。
吴忠市博物馆(照片1)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保护研究和展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原来的老馆在市中心,这座新馆是2013年9月建成的,占地面积133亩,总建筑面积18158平方米,是国家三级博物馆。
照片1 吴忠博物馆
我看到在广场的座椅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这里距市中心还有6公里的路程,开馆时间是9点钟,我来的有点早,还没有开馆,只好离开。
我把车开上了滨河大道,把车停在了路边,这里正好可以看到河西的“黄河楼”(照片2)。
这几年回来探亲,我都要来黄河边走走看看,今天河边的人很少,不是节假日,又是上午,在河边溜达的就我一个人。
照片2黄河西边的“黄河楼”
我跨过了河边的小沟,来到了防洪大堤上,沿着大堤漫步,4月的黄河水清澈透明,黄河水流速不快,远望京藏高速公路的黄河大桥(照片3),使我陷入了冥想。
照片3 京藏高速公路吴忠黄河大桥
我想起了在1967年的那个特殊时期,我的父亲被关押,毒打和批斗,当年8月份,我去银川请我妈的舅母来吴忠,想办法把我的父亲救出来。
15岁的我从吴忠出发骑着自行车去银川,当年的公路都是石子路,在8月的高温天气和凹凸不平的公路骑行,身边疾驶而过的汽车和拖拉机卷起的灰沙打在脸上,汗水和泥沙合在一起,有时候眼都睁不开。
我骑车过了新华桥,继续向前到了“黄河仁存渡口”,从这里乘渡轮过河,渡轮上混杂着卡车、小车、马车、自行车和人,当年从吴忠到银川还没有公路黄河大桥。乘渡轮多少钱我已记不清了,继续沿着公路骑行去银川,60多公里的路程,我从早上出发,直到晚上才骑到银川市区。
第二天一早就原路返回。
黄河自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奔流入境,由南向北蜿蜒397公里,贯穿12个市县,滋润着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生生不息,润泽出富饶美丽的宁夏平原,有了黄河水的灌溉也就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天下黄河富宁夏”,母亲河在给予宁夏人民慷慨赐予的同时,也曾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千百年来人们过河主要靠渡船等工具摆渡来往,出行困难。
“渡口受各种因素影响,夜间不能渡,流凌、封河皆断渡,行洪、大风要停渡……隔岸声问相闻,但却难通往来。”(《宁夏交通史话》。
古仁存渡口曾是连接黄河东西两岸的咽喉要道,过去,从银川前往吴忠、灵武到固原、陕西和甘肃等地“仁存渡口”是必经之地,它还是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航运码头。每天过往渡口的人、马匹、车辆络绎不绝,一度成为宁夏交通航运的繁华之地,是当时宁夏平原上的第一渡。
为了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1969年9月,宁夏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大桥”在距“仁存渡口”的不远处开工建设。14个月后,这座由宁夏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
因叶盛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仁存渡口也就完成了她历史使命。
在黄河流经宁夏的397公里的流域,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是青铜峡黄河铁桥,位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3公里处,1958年11月23日动工修建,1959年7月1日竣工通车,是宁夏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桥梁,全长292米,是一座综合利用的桥,当年的桥面可走火车、汽车、架子车和行人,是包兰线青铜峡车站至余桥12公里专用线之间的咽喉。铁桥建设的初衷是为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的物资运输。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经过修缮加固,成为了文化旅游景观,现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之一。2010年12月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夏黄河大桥的建设出现了快速的进展。
我通过网络查询,至2023年在流经宁夏境内的黄河上已建起了25座公路、铁路大桥,平均十几公里就有一座,这些大桥为宁夏的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带来了快捷和方便。
建在吴忠市境内的公路、铁路大桥就有8座。
1958年11月动工修建,1959年7月竣工通车的第一座大桥是青铜峡黄河铁桥。
1969年10月开工建设的叶盛黄河大桥已服役50年,现已架起了限高杆,禁止大车通行。
1989年7月开工建设,1991年9月竣工通车的青铜峡黄河公路大桥。
1992年12月开工建设,1995年通车的大古铁路吴忠黄河大桥是铁路支线大桥,为宁夏第一条地方铁路大桥。
1999年10月开工建设,2002年11月建成通车的京藏高速公路吴忠黄河大桥。
2005年开工建设,2018年9月通车的青铜峡叶盛黄河新桥距老叶盛黄河大桥下游1.1公里处,西接国道109线和京藏高速,东连银川至西安高速公路和灵武南环西延线,是灵武市、青铜峡市及银川市之间的主要过河通道,是211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线,也是宁夏沿黄经济区的重要交通纽带和咽喉要道。
2010年11月15日建成通车的吴忠黄河公路大桥,联通了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区,实现了吴忠市“依托黄河,西移东扩,一带两翼,相向发展”,也成为了打造沿黄城市带和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的标志性工程。
2012年建成通车的古青高速公路青铜峡黄河特大桥跨越黄河两岸。
黄河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我走在坚固的防洪大提,看到了高大坚固的防洪3脚石(照片4),想起了60年代父亲为了保卫吴忠城区,在古城湾一带的黄河大提上日夜奋战的日子。
照片4 高大坚固的防洪3脚石
黄河从发源地青藏高原一路奔腾,流经四川、青海、甘肃来到宁夏。黄河到达吴忠的古城湾、罗家湖、梅家湾、细腰子拜时,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梅家湾段的河床比吴忠城区高6米,细腰子拜段比吴忠城区高12米,形成“悬河”,历史上曾对吴忠造成巨大危害。由于河道主流冲刷,形成较大弯道,一旦洪水来袭,堤坝决口,洪水会直扑吴忠城区。明代因“故城为河水崩陷”“城湮于河水”等原因,使灵州城三迁新址。
黄河流经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69公里,年过境流量约300亿立方米,吴忠市是继兰州市之后第二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青铜峡大坝以下河道河床深槽浅滩交错出现,河势变化多端。1964年7月19日—23日,黄河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干支流洪水相遇,形成大洪水。青铜峡最大洪峰流量5930立方米/秒,流量在3000立方米/秒以上持续13天,部分低洼地被淹,夏田庄稼损失最为严重。
为了保卫吴忠城区,我父亲带领吴忠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和全市各单位组织的抗洪抢险队伍在古城湾黄河大坝坚守了一个月,确保了黄河大坝没有受损,保住了吴忠城区的平安。
至今我对1964年吴忠的防洪还记忆犹新。
我走在开阔的黄河大堤上(照片5),看到黄河水清澈平静地流淌着,河滩上的水草已是勃勃生机(照片6),又想起了中学时代的课外活动,来黄河边的沟岔摸鱼捉鳖的欢快场面。
照片5开阔的黄河大堤
照片6 河滩上的水草勃勃生机
川流不息的黄河,映照过多少风流人物,总能让人联想起自己心中的豪情理想。唐朝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挟带着从天而落的狂放与豪迈,诉说着人生去而不返的事实。
时光煮雨,岁月逢花,静而不争,万般随缘,心无所持,随遇而安。
2024年4月28日星期日农历甲辰年三月廿日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