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农村种地的父母,不愿意让儿女回农村种地。
农村老人进城带娃后,就不愿意回农村了。
从农村出来的姑娘,不愿意嫁回农村。
打工多年的父母,不愿意让儿女回农村创业。
从年龄结构上看,现在这一批出生在农村,奋进在异乡的父母,多半是60、70后。
这一批人,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城里买房买车;从装座机,到用扩机,再到用智能手机;从种地到打工,开店等。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上,都发生了巨变。
刚开始走出农村的时候,大家也以“衣锦还乡”为荣。谁是开小车回来的,谁在农村老家修建新房,都会让人啧啧称赞。但现在“不回家乡”,慢慢成为了大家的默契。
很多人把“不愿意回农村老家”,理解成没面子,丢人,在城里混不下了。其实,以下几点原因,才是主要的。
01
曾经在农村老家,穷怕了,卷怕了。
小时候,我们在农村出生,成长,上学。
因为家里穷,六七岁的时候,就要去砍柴,割草。
农忙的季节,插秧、割稻子,挑谷子。特别是一些有双抢的地方,夏日炎炎里,也要去割稻子,人被晒得黝黑,非常疲劳。
到了开学季,我们盼望进学校,父母却在为学费发愁。
读初中的时候,父母多半会说:“成绩不好,就去打工。”
每次回到家,父母不是安排认认真真做作业,而是去赶鸭子、喂猪等。
也有一些家庭,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去村里人家里借米。
比贫穷更可怕 的是,很多农村的人,都有“小农意识”。
打个比方,村里人要修马路,占用谁家的一寸土,那就要闹翻天了,宁愿不修路,也不要弄丢了土;邻居家盖房子,恨不得占用你家一寸地方;因为房子的高矮不同,邻居之间都可以打官司;一块荒地,你要是用起来了,马上有人找麻烦......
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是客套的,一旦触及利益,马上就翻脸不认人。邻居若是恶人,你家就没有一个好日子。
穷困、内耗、没有格局的生活,让我们记忆犹新。农村老家的山水是很优美,却又穷山恶水出刁民,在风景里留下一根刺。
02
好不容易走出老家,谁都不想子孙穷回去。
60后、70后,读书厉害的人,考上中专、大专,就能够分配到城里的单位上班。
读书不厉害的人,去外地打工,慢慢积累钱,也能在城里买房定居。
一些做生意的人,早就习惯了走四方,哪里有收入,哪里就可以落地生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一个万元户,那都是被大家仰慕的;村里有一台拖拉机,那也是很不错的。
现在,我们有了小汽车,存款 好几万。彩电冰箱,电灯电话,都有了。出门也有公园,菜市场。生活真的是翻天覆地。
一部分留守在老家的同龄人,相对来说,生活条件就差远了。
若是靠一亩三分地过日子,那么种地的收入,大概就几千万把块。另外还有一些果园,但是卖果子却要到城里来,折腾得够呛。
城里混的人,和留在老家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也有一部分同龄人,在农村开养殖场、大型果园、小工厂等,富起来了。但是占比不会很高。
我们一路走来,从穷到富,觉得太难了。若我们的儿女,还要回到农村老家去,那就意味着“走我们的老路”,这就是穷回去,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03
我们的农村老家,已是“今非昔比”。
去农村走一圈,就会发现,现在的农村,和上世纪六十、七八十年代不一样。
那时候的农村,热热闹闹的,虽然穷,但是也有欣欣向荣的迹象。现在却显得萧条,和城市比,就更萧条了。
我们的父母在农村的时候,过年过节,一大家人也会相聚,有烟火气。父母走了,家门多半是上锁的。
村里十几户人家,估计只有一两户有人常住,并且是几个老人。
很多地都是荒芜的样子,野草都很高了;很多新建的房子,也是上锁了,门口杂草很多;一些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路边有路灯了,但长期没有人维护。
一些经历了自然灾害的村子,满目疮痍的样子。要种地,那也得费尽周折。
随着人口的减少,村里没有小学了。很多乡里,也就是几十个孩子在本地读书。上高中和初中,特别不方便。
集市也不热闹了,医疗不太好,通村的客车,也许有,也许没有。
农村人少了,但是小农意识还存在。
比方说,你租用邻居家的地,并且邻居也去城里生活了。依靠种地,带来丰厚的收入。这邻居就不同意了,要么涨租金,要么就停租,让你进退两难。
还比方说,一些老人,看到你回乡创业,就很嫉妒你。你家的地有收获,他就要来采摘,或者使坏。他们是怕你有啊。
看了这样一句话:“60后、70后的儿女,大概率是一群户口在农村,但是连锄头都没有摸过的‘假农民’。”
儿女多半出生在城里,在城里读书长大,只是户口在农村老家,要是回去生活,这就是一切重头再来,其中的苦,不敢多想。
04
曾经我们以为,自己老了,可以落叶归根。
但我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发现“富不还乡”,更加现实。
以后我们就一两个孩子,他们在哪里,我们就跟随去哪里带娃,养老。
至于老家在哪里,也就是户籍上写着的“籍贯”,记忆都会慢慢模糊。
我们这一代,清明节会回去扫墓,也许我们的儿女,扫墓都不会去了。
很多事情,往后看,欣慰中,夹杂一阵凄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