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赵树凯:九号院里的“副总理”——散忆纪登奎》 《文史精华》2008年第七期
2. 《纪登奎所经历的人生风浪》党史博采
他是毛主席的“老朋友”,当过副总理,干过政治委员,从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员,一路扶摇而上,成为炙手可热的政坛明星,他就是纪登奎,毛主席委以重任,周总理信任有加。
可随着毛主席的去世,他的政治生涯却开始黯淡无光,给人留下无限感慨。
1988年,纪登奎在北京因病去世,然而相比较于他晚年生活的平淡,他的葬礼上却是“意外频发”,接连两个“没想到”,更是让所有人的心里都百感交集。
其中,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他葬礼的规格会那么高,葬礼当天,前来祭奠的人群络绎不绝,前后共计400多人,上到华国锋汪东兴,下到昔日的同事朋友。
甚至于,就连中央都亲自出面,为他写了一封生平总结,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还要亲自出面审阅。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在他过去的工作中曾经犯过一些错误,和高规格葬礼相差甚远,可事实上,之所以选择高规格为纪登奎举行葬礼,或许和一个人的支持脱不了关系。
这是邓公交给纪登奎的最后一个任务,1980年,纪登奎辞掉了党和国家的全部职务,正当他准备享受退休生活时,邓公却连夜找到了他。
从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员,到名满天下的国家总理,纪登奎的能力有目共睹,邓公同样希望他能再工作几年,事实上,在此之前,在邓公三起三落人生的最低谷中,纪登奎曾经阻挠过邓公的工作。
可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为了工作,有些争执很正常,邓公并没有计较这些,而邓公的这份坦荡,也深深打动了纪登奎。
在邓公的安排下,纪登奎一头扎进了旅游工作中,并在两年之后,挑起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重任。
从邓公安排时的当仁不让,到选择农村时的兢兢业业,尽管纪登奎曾经犯过错误,可他的工作却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就在人们关于,纪登奎葬礼规格的讨论尘埃落定时,围绕着中央给出的生平总结,又出现了第二个“没想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最奇怪的要求,在一个人的一生总结中,不要位高权重的副总理,反而选了一个最不起眼的工作,1988年,原国家副总理纪登奎去世,可家属向中央提出的要求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中央给出的生平总结中,明确地写出纪登奎曾经担任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副总理的职位,可纪登奎的家属在看完总结后,却主动提出,不希望将他担任国家副总理的经历写在里面,反而希望,能够将纪登奎曾在北京军区,从事工作的经历,写进他的生平总结中
原来,纪登奎担任北京军区第二政委,与其说是得心应手,倒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第一政委因长期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难以继续承担繁重的领导职责。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纪登奎临危受命,接替这一关键职位,主持北京军区的工作。
纪登奎,这位素来以冷静果敢、深思熟虑著称的将领,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征程。
在北京军区任职的这些年里,纪登奎面对的不仅仅是日常管理的琐碎,更是接连不断、惊心动魄的国际国内大事件。
中苏边境线上,两国军队陈兵百万,对峙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全面战争。而在遥远的蒙古国境内,温度尔汗地区发生的神秘爆炸事件(即苏联空军击落韩国民航客机事件,虽未直接涉及中国,但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更是让全球为之震惊,也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
面对这一系列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局面,纪登奎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
他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不仅有效稳定了前线局势,防止了冲突升级,还通过一系列高明的策略,将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他深知,在冷战背景下,每一步决策都需谨慎至极,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这其中的分寸拿捏,考验着每一个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正因如此,纪登奎的家人深感其一生贡献之大,经历之丰富,意义之深远,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将这段在风口浪尖上为国家稳定与安全默默奉献的宝贵经历,真实、详尽地写入他的生平总结之中。
这不仅是对纪登奎个人功绩的认可与纪念,更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重要注脚,提醒后人铭记那些为国家和平与发展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而中央也理解家人的苦心,便同意了纪登奎家人的申请。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点击头像进入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