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个字 阅读时长:6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发现价值讲述生活
社交媒体黑暗丛林。
这几天,一个叫沙白的女生高调去死的事情,引爆了舆论,以至于在她离去之后,关于她的评价发生了天翻地覆截然相反的变化。
这种变化,比起讨论沙白事件本身,似乎更有意义。
这再次印证了:
传播媒介和用户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人们的观念和审美。
我们捋一下这个评价的变化。
1、小圈子发酵
沙白的事情最早是在小红薯发酵的,说实话这个圈子比较精致,有点过于精致了,用户也比较偏中上。
在这个小圈子里,大家对沙白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整体观点和调性都跟沙白比较匹配。
2、社交媒体发酵
从小红薯破圈之后,开始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酵了。
对她的评价主要是:
比较惋惜,并对她的选择保留意见。
这个时候关注这个事情的群体,还是比较友好的,当然批评沙白的也有。
但是你会发现主要是观念的冲击。
毕竟沙白的选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为什么不好好遵医嘱,好死不如赖活着。
二是生命不完全是自己的,要为家人朋友活着。
这块大家其实去看一本书《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里面说的很清楚,这种观念其实就是宗法传统的延续,在城市和商业社会发达之后,个体才有更多自主的选择。
这种选择包括婚恋、就业、生活方式、乃至生命主张。
所以说,沙白的事情,其实给了人们一种生命思考,拓展了生命体验,说的就是这一层意义。
到这个时候,哪怕有人觉得沙白的做法有误导的可能:
但大家整体的态度是善意的,转折点在于沙白死后上了热搜。
3、舆论急转直下
沙白死之前,舆论基本是善意和惋惜的,沙白死之后上了热搜,人们开始逐字逐句地找她言论的毛病,挖她的黑料,并上纲上线。
其实懂的人一眼就看明白了:
都是为了博眼球为了流量。
批评沙白的主要有几种。
一是反精英。
沙白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精英人设,长得好看,精通多国语言,做英语培训年入180万,一年花100万到处旅游,自称人生的精彩程度超过一般人几辈子。
这估计会招人恨。
有人说,沙白就是一个自私只知道自己享乐没有责任担当的人,她不是什么精英,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人还举了个例子:
如果是农村妇女患绝症喝农药,大家就不会关注,她花巨款去瑞士安乐死,大家就赞赏她生命有价值。
这是比较常见的解构精英的方法,用制造冲突对比的方式来论证精英的正当性,其实是没有逻辑的。
比如同一个吃糠咽菜的结果:
有的人是没钱吃不起肉,有的人是信佛不杀生,有的人是改善饮食结构。
你能用同一个吃糠咽菜的结果去推导出这三个人动机或者道德上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吗?
但是这套玩法很有舆论市场,比较容易忽悠人,因为大家普遍没有逻辑思维。
而且精英普遍富裕,也有仇富的成分。
二是上纲上线。
有人逐字逐句翻沙白的视频:
找出了器官和失足话题的瑕疵。
我找到这个视频看了一下,其实很难确认是沙白理性的言论,视频中甚至有点对线的意思。
大家想想看,沙白已经是肾衰晚期,换肾是她的救命稻草,但是这个救命稻草她抓不到,所以才选择高调去死。
你可以想象她是有不甘的,对抓不住这根稻草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抱怨,而不是认同。如果她不需要换肾就能活,我觉得她应该不会说这种话。
想想《我不是药神》,非法的仿制药,厂商认为不对,有关部门认为不对,但患者别无选择,其实是一个事情。
至于失足活动的观点,更像是为了作证器官而说出来的。
对观点的讨论没有问题,但是在一个人去世之后,还拿她生前说的话来批判她给她上纲上线,甚至是泼脏水说她有集邮癖好,真的太离谱了。
都说国人以人死为大,盖棺定论,看来也不完全是这样。
4、社交媒体黑暗丛林
对社交媒体,我们曾经引用过《三体》里的黑暗丛林法则:
不要发射坐标。
千万不要在社交媒体发射坐标成为热点,否则就会成为算法和流量争相追逐的对象,一直到被榨干社死为止。
过去的例子层出不穷,武汉跳楼的学生家长,河北寻亲的16岁少年,杭州取快递的女子……
因为社交媒体造谣的成本太低,而利益太大流量就是钱,所以一旦出现一个热点,就会有无数的人去揣测和发散:
没有哪个正常人可以承受这种被人拿着放大镜毫无边界感地去审视。
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下沉,也让这个揣测过程变得愈发不堪。
当然,跟有些人讲边界讲体面,可能有些困难,但至少可以想想沙白的父亲。
老人家忍痛陪伴女儿走完最后一程,现在正承受失去女儿的悲痛,还要被外人在网上批判自己女儿如何如何,还有人上纲上线,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真的觉得沙白的做法不妥,那批判她的人现在又在做什么呢?
有点人类的同理心吧。
对了,还是那句话:
在社交媒体的黑暗丛林里,普通人千万不要发射坐标。
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就这样。
另外,
大事终于定了。
所有人都在关注的大事,昨天在大洋彼岸放出了消息。既然大事已定,是不是要爆发?
可以继续阅读:。
10个朋友读过 趋势
500个点赞 深度
阅读10万+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