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消息,截至前几日,中印双方已就边境问题达成解决方案。当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有记者针对中印边境问题进行提问。林剑回应称,近期,中印双方借助外交与军事渠道,针对中印边境相关问题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当前双方已就相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接下来,中方将与印方共同落实好这一解决方案。若有相关消息,中方会及时对外发布。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突然宣布了一则重大消息,内容是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边境状态已经恢复至2020年以前的巡逻状态。而且,双方军队不再处于对峙局面,彼此脱离接触了。印度选择公布这一消息的时机颇有深意。当时,中印两国领导人正在俄罗斯参加金砖国家峰会。于是,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此举是想要顺水推舟,向中国作出妥协求和之举。
近期,外交部发言人提到,双方经过密集的磋商后,针对边境问题确定了解决方案。双方达成了边境巡逻的协议,这表明“与中国的脱离接触进程已经结束”。这一解决方案的达成,看似有些突然,可实际上存在必然性。在近些年当中,双方的一线部队已经在诸多地区实现了脱离接触,边境的局势大体上处于稳定且可控的状态。两国的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也开展了数十轮会议,在这个过程里,双方的分歧渐渐缩小,共识持续增多。能够这么说,这个解决方案是双方共同努力、互相谅解与让步的成果。
莫迪为何突然于此时愿意作出让步妥协,进而与我方达成边境协议呢?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颇为迅速,其主要缘由在于印度从中美双方均获取了利益。然而,自今年起,印度经济增长急剧减缓。印度期望在2029年之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可其基础设施与交通状况极为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印度迫切需要大量的外国投资与援助。而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所以,尽管印度一直在边境问题上不断制造小麻烦,但其在经贸方面却完全无法脱离中国。
2020年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堪称中印关系的分水岭。这一冲突致使人员伤亡,使得中印关系降至冰点。此后,印度国内反华情绪汹涌澎湃,民众情绪高昂,还一度大力呼吁抵制中国产品。印度政府也借机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外交手段来与中国对抗。中印原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像印度在电子产品、制药设备等方面就对中国存在依赖。然而,现实很快就让印度认清了形势。中印之间贸易逆差颇为巨大,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印度经济根本禁不起长期对抗所带来的冲击。
莫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然而,这些举措不但未能使中国屈服,反而让印度自身陷入不利境地。印度政府的强硬手段,致使不少原本打算在印度投资的跨国企业改变了计划。富士康集团不再考虑在印度建厂,而是回归中国;特斯拉也放弃了在印度设厂的打算,最终选址墨西哥;比亚迪更是直接暂停了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车工厂的规划。跨国企业纷纷撤离,这使得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彻底成为泡影,沦为笑谈。
莫迪政府在接受了美国的投资承诺之后,如今却突然将目光转向中国,大力拓展与中国市场的合作,这一情况出乎美国意料。在拜登即将卸任之时,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期刊载了一篇文章,揭露了印度“两面获利”的实情。文章指出,美国的规划是让印度成为“取代中国的新制造业中心”,尽可能将供应链转移至印度,从而削弱中国的经济影响力。美国不仅有这样的想法,而且付诸了行动,拜登已经竭尽全力地在照顾印度了。
在国际关系的视野下,中国面临着诸多国际市场机遇,其中印度市场极具潜力。印度的经济处于增长态势,其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使得印度对中国的商品与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印度具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这一优势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意义非凡,能够助力中国企业削减生产成本,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印两国在经济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的潜力不可估量。所以,中印两国理应强化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拓宽合作的领域范围,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携手推动两国的经济向前发展。
中印边境协议的达成堪称意义非凡的里程碑,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双方必须携手努力,克服在协议实施期间可能遭遇的诸多困难,秉持积极且具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协议切实有效地施行,达成边境地区的长久和平稳定,促使两国关系不断健康发展,进而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和繁荣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