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øhetta提出的概念方案“盘浦生态乐园”入选“首尔汉江盘浦公园和文化地标”国际设计竞赛决赛,旨在将沉寂多年的汉江盘浦河岸改造成集生态景观、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重新连接起首尔的都市生活与汉江的人文叙事。
总平面图
盘浦生态乐园总占地约38,000平方米,毗邻汉江盘浦公园,横跨奥林匹克大道。Snøhetta在这里置入一个生态框架,包括雕塑式地标和娱乐休闲设施。该设计连接起因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分割开来的土地与河流,将汉江河漫滩活化为公共空间。盘浦生态乐园的多功能景观旨在重塑当地的自然生态,恢复社区活力。Snøhetta希望盘浦河岸重获新生的同时,再现城市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汉江的河漫滩是陆地与江河的交界之处。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河漫滩一直都是社区生活的重要部分。夏天是沙滩,冬天则是滑冰场。首尔市民在这里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创造他们各自的体验与回忆。然而,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奥林匹克大路落成后,这片区域被隔绝于周边社区之外,附近的自然栖息地也随之变得支离破碎。
Snøhetta提出的盘浦生态乐园不仅恢复了陆地与江河之间的物理联系,也重现了河漫滩昔日的活力。设计将水引入内陆,将林地向外延伸。城市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又相互依存。河岸再次融入社区生活,盘浦也因此得以重生。
微气候及可持续
盘浦生态乐园的设计围绕“ecosystem”(意为“生态系统”)和“playscape”(意为“乐园”)而展开。在生态层面上,设计通过管理洪泛、整合湿地与林地来建立可以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令基地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水道的恢复使湿地景观成为了天然过滤海绵,汉江和新盘浦(Sinbanpo)也得以连接起来。设计方案的生态层面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繁茂的自然栖息地和谐共存。重新引入本地物种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微气候(由温度、湿度、风速、声音和太阳辐射等条件塑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自然景观同时也是教育元素,令场地体验更为丰富。
盘浦生态乐园不仅仅是人工公园的象征表达,也是文化提升的催化剂。在这里,“玩乐”(play)是汇聚多样化群体的有效关键词。乐园旨在孕育一个包容的社区,人类、动植物,乃至人工智能,都能在这里共生共存。盘浦生态乐园的多层次设计为不同的社区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包括:小型自然空间、开放式广场、露天剧场、游乐区、教育元素和室内文化设施。设计顺应四季的自然更迭,确保场地的耐用性和可持续性。
乐园设施及项目
乐园各处都布有公共艺术装置,与其他的文化设施及展览空间相呼应,鼓励人文与自然的互动与交融,在公共空间内营造片刻的反思之境。同时,人们也在盘浦生态乐园的探索之旅中,深入解读首尔与汉江的文化历史。
三元素
盘浦生态乐园的设计围绕三个元素展开:“自然地形”、“三角平台”和“连接线”,三者交错叠置。“自然地形”位于最低层,“三角平台”则架于其上,横跨奥林匹克大路。“三角平台”仿佛是置入式的雕塑,简洁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折叠成独特的造型。减轻下方车流噪音的同时,平台又塑造出多个坐拥汉江美景的观景台和丰富多样的室内空间,例如:展厅、图书馆和咖啡厅等。“三角平台”全年均可以举办不同的活动,成为乐园内的多功能文化景观载体,令河岸重现生机。
“连接线”作为整个乐园的连接元素,将生态肌理、乐园属性、公共社区及河岸公园联系起来。人们沿着路线,探索多样化的空间体验。盘浦生态乐园将建筑、景观及社区相结合,在物理和精神层面上重新建立了陆地与江河的连结,绘画出一个自然与城市生活、生态与娱乐共存的城市景观,重现汉江河漫滩昔日的活力。
连接线
在第四届首尔城市与建筑双年展 (SBAU) 上,Snøhetta通过分析首尔土地形成的底层支流,提出了城市重组方案,即在洪水频发的江南区恢复水道并重建城市结构中的生态层。根据研究结果,Snøhetta发现竞赛项目地点便是江南集水区的出口点。盘浦生态乐园的设计方案也许能够将集水区的一小部分雨水重新引导至方案中的湿地,以减轻江南现有排水系统的压力。
首尔盘浦生态乐园
地点:韩国首尔
年份:2024
业主:首尔市政府
类型:公共空间, 公园&花园, 基础设施
设计内容:景观建筑、建筑
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
合作方: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Buro Happ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