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瑶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垒西边,人道是,天冷要穿秋裤”“小楼昨夜又东风,不穿秋裤难过冬”。霜降已过,各地开始大面积降温。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衣柜里,秋裤隆重登场。这种穿在内裤与外裤之间的贴身裤子虽不起眼,保暖效果却相当优秀,将秋衣扎进秋裤里,秋裤扎进袜子里,身体的热量马上被牢牢锁定。

无论南北,秋裤的造型、材质基本一致,只是叫法不同,比如东北叫它“线裤”,江浙沪叫它“棉毛裤”,也有的地方叫它“卫生裤”“衬裤”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里穿秋裤的场景。来源/影视剧《南来北往》截图

秋裤尽管常见,关于它的来源却众说纷纭。最早取得秋裤设计专利的是一名加拿大人,而在此之前,西方已有穿两层裤子的传统。因此有人说秋裤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不过也有人认为秋裤只有中国人才穿;甚至还流传着“秋裤阴谋论”。那么,究竟真相是怎样的?

中国古人过冬不穿秋裤?

秋裤“舶来品”的传说,常常伴随着一个观点:在秋裤传入之前,中国古人本来是非常耐寒的,冬天经常身穿单衣、赤脚穿草鞋或是木屐,在雪地上潇洒地行走。但实际上,如果不是赤贫阶层,或是彰显不羁的个别隐士,这一造型更可能出现在物产不那么丰富的某近邻岛国。

中国古人过冬时,只要财力允许,御寒衣物相当丰富。不仅上身要披斗篷、穿厚袄,下半身同样要穿类似“秋裤”的保暖裤子,只是不叫这个名字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古人穿着。来源/影视剧87版《红楼梦》截图

在先秦时期,古人称为腿部御寒的服装叫“胫衣”,穿在裙裳里面,它的造型无裆无腰,只是两个套在小腿上的裤筒,上面有绳带固定,可以系在腰上。《拾遗记》记载张仪、苏秦好学的典故,“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体现出大腿部位是没有衣物遮盖的,才能在上面写字。

后来,胫衣逐渐演变成联腰、上面开裆、下面有裤腿的开裆裤,叫“袴(kù)”,也写作“绔”。早期的袴主要用来护腿,《韩非子·外储说》中写道:

“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袴。’”

原来,这孩子的父亲因犯罪被砍掉了小腿,他却炫耀冬天省了袴,让人哭笑不得。

古人在冬季穿的袴通常很厚实,可以看作保暖秋裤的前身。目前发现最早的袴实物是1982年从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刺绣精美,设计舒适。绵袴的腰与袴腿上部相连,后腰敞开,形成裆口不闭合的开裆裤造型。和现在常见的婴儿开裆裤不同的是,袴的臀部和大腿位置也是敞着的。这条绵袴并不是直接外穿的,出土时外面还套着一条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绵袴。来源/荆州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穿的合裆长裤传入中原,并逐渐推广开来,外形和现代的秋裤更接近了。裤装适宜骑射,最初在军队中普及,因此古人用“坏裳为袴”代指从军,将平民的下裳改为士兵穿的裤子。这种合裆裤又名“裈(kūn)”,原本是劳动者穿的短裤,《事物掌故丛谈》中写道:“古时袴长而裈短,袴无裆而裈有,后世既统称为袴。”

对古代普通百姓来说,可以御寒的衣裤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如果囊中羞涩,往往顾了上身就顾不了下身。东汉时期蜀郡太守廉范废除了禁止晚上点灯劳作的法令,为百姓提供了便利,当地人作歌赞美:“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歌五袴”常用来代指民众歌颂地方官的政绩。《世说新语》里记载韩伯幼时故事,讲他小时家中贫寒,母亲为他做了短衣,说改天再做夹袴,韩伯说:“既着短衣,不须夹袴。”

自汉至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裤子的制作和穿着细节有所变化,不同季节穿着的裤子也有单、夹、棉之分,但基本结构并没有太大差别。传统的中式裤子有着宽腰、大裆的特点,无论胖瘦都能穿,裆部也不分前后。穿的时候需要将裤腰收紧,把多余的腰围折叠在腰部,用腰带系住,网民戏称为“缅裆裤”,现在已经较为罕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代十国 佚名 雪渔图。来源/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了保暖,“叠穿”裤子并不少见。罩于合裆裤外、裹住小腿的“膝裤”,从宋代到明代均有流行,还有连着袜子的“膝袜”。膝裤内层的贴身裤子,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秋裤。秦桧死后,宋高宗曾对杨郡王说:“朕今日始免得膝裤中带匕首矣!”明代膝裤主要为女子所穿,罩到脚面位置,“冬月,膝下或别以绵幅裹之,或长其裤以及之”,《西游记》里写到通天河畔童女陈一秤金“腿上系两只销金膝裤儿”,《醒世姻缘传》里也写到“白布膝裤子像地皮似的”,可见膝裤在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女性中都有普及。

清代人习惯在裤外加穿一层长至大腿的“套裤”,没有裤腰和裤裆,裤腿的上端缀有带子,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裤脚位置也有带子,天冷时可以扎紧防风。套裤不仅能保暖,还具有装饰衣着和提升衣品的效果。正如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写的:

“二姐找出父亲的那双枣红缎子套裤。套裤比二姐大着两岁,可并不显着太旧,因为只在拜年与贺喜时才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冷枚 人物图。来源/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但也有例外,比如清道光帝用破套裤来体现自己节俭,“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有一次召见军机大臣,问曹振镛补套裤花了多少钱,曹振镛知道内务府肯定报价虚高,便说了个高价:“三钱银子。”(相当于0.3两银子)道光有点纳闷:“外面的物价太便宜了,内务府补套裤要五两银子。”

说到底,天冷多穿几层裤子,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没到需要外国人指导才懂得多穿一层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袁江 山水人物册页。来源/中国美术馆

不过,关于秋裤也可以较个真:近代之前,国人内穿的类似秋衣、秋裤的衣物多为手工制作,而工业化生产的现代秋裤确实来自西方。

秋裤的英文是“autumn trousers”吗?

源于欧美的现代秋裤,可以追溯到13世纪从腰部一直包裹到脚的紧身裤,材质主要为羊毛织物,颜色鲜亮,造型更像现在的打底裤袜,搭配束腰外衣一起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40年,一种穿的时候把袜子系在腰带上的袜子。来源/维基网络

文艺复兴之后,裤袜的流行造型也在悄然改变。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喜欢穿紧身带衬垫的马裤,凸显腿部的轮廓,其造型和秋裤有相似之处。与此同时,意大利贵族女性骑马时会在裙子里面穿绣花布料制成的长裤,凯瑟琳·德·美第奇将这种时尚引入了法国。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期间,贵族男子流行穿短套裤,内穿紧身裤袜,平民直接穿长裤,得名“无套裤汉”,后来这一名词成为革命者的代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66年,穿着紧身裤袜的查理九世。来源/维基网络

在19世纪的欧洲,个人卫生愈来愈受到重视,勤洗澡、勤换内衣的生活方式被大众接受。便于更换清洗、老少皆宜的长袖长裤内衣随之流行,不仅能做居家服,夜间还可以充当睡衣。

最初内衣款式是上下连体的,上半身正中有一排纽扣,很像现在的婴儿装,后来出现了更方便穿脱、可以根据温度选择只穿上衣或下装的两件式衣裤,贴身内穿的长裤得名为“long underwear”,成为现代秋裤的雏形。但当时还没有橡胶松紧带,要在裤腰系纽扣固定。这种内衣裤一度以男性穿着为主,女士内衣仍是裙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女性服饰改革大潮兴起,内衣成为首选衣物。束缚骨骼健康的紧身胸衣、沉重的裙撑、累赘的带衬垫长裙被摒弃,与男装长内衣裤类似的法兰绒“女士卫生内衣”流行开来,因舒适轻便而备受欢迎,推动了女装界的革命。

在英语中,秋裤的另一个别名是“long johns”,据说和19世纪末的美国著名重量级拳击手约翰·沙利文(John L. Sullivan)有关。这位传奇拳王是伦敦职业拳击赛规则下最后一位裸拳重量级冠军,曾创下十年不败的纪录。在比赛时,沙利文习惯穿一条长秋裤,引领了当时拳击手的服装潮流。英国制衣公司John Smedley趁机推出了“拳王同款秋裤”,并以沙利文的名字命名,风靡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挪威男士内衣裤。来源/维基网络

加拿大的弗兰克·斯坦菲尔德被誉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他和兄弟约翰在1898年开发了一款以“不缩水”为卖点的棉质内衣,并在1915年12月7日申请了秋裤的制造专利(正是开头提到的那位加拿大人)。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队购买最多的仍然是连体秋衣裤。战争结束后,分体的秋衣和秋裤更受民众欢迎。制作秋裤的材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从最初的棉、羊毛、亚麻到现代混纺材料、合成材料等。

“国足”屡屡战败

竟因为中国人穿了苏联秋裤?

关于秋裤的诸多传说里,最耸人听闻的要数“穿秋裤会降低人体的御寒能力”,甚至还将这一观点安到苏联遗传学家李森科的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来源/维基百科

相传在中苏建交后,李森科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建议:“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不可能脱下它了!”原来,李森科研究发现,人体内有耐寒基因,如果习惯穿厚衣物,久而久之就会阻碍耐寒基因发挥作用,让身体越来越怕冷,几代之后就会难以适应寒冷的气候,让人体质变弱。斯大林根据这一观点,在苏联秋明州生产了一批保暖贴身裤,取名“秋裤”,无偿支援给了中国。几十年后,李森科的谋划终于有所成效,秋裤导致中国男足腿部功能减退……

这个听起来有些像段子的故事也的确没有科学依据。“生物的机能越用越发达,越不用越退化”的观点已被证实只对某些特例成立,怕冷特性并不能实现获得性遗传。个体可以通过不穿秋裤来训练抗寒能力,但不会将此特性遗传给后代。作为恒温动物,人类可以依靠体内的调节机制来平衡自己的体温,但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就需要靠增减衣物来调节。秋裤并不会影响耐寒能力,还能对下半身的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关节受凉诱发不适症状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膝盖关节。来源/pixabay

另一个常见的秋裤传说也和苏联有关,据说1921年苏共代表“丘尔库夫斯基”来中国时,发现百姓在秋冬季节缺少衣物御寒,就根据经验指导大家用纯棉制作暖和又便宜的贴身裤子,为了纪念他,人们给这种裤子取名“丘裤”,后来就写成了“秋裤”。其实,但苏联从来没有过“丘尔库夫斯基”其人。

纵使一些传说尚不可信,但我国现代秋裤的普及,离不开服装工业化的全面铺开。曾几何时,纯棉秋裤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在许多反映八九十年代的年代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在居家场景中穿着宽松的秋裤活动。试问,谁的“童年衣橱”里,没放过那么两三条成套的秋衣秋裤?从保暖夹棉到贴身显瘦,各种款式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东方之门”,别名“大秋裤”。来源/维基网络

随着网络社交空间的发展,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很可能在天冷时拥有同一种臃肿、不甚舒适的叠穿穿搭,以及背后“你妈觉得你冷”的牵挂,“美丽冻人”的渴望开始逐渐抬头,秋裤的地位开始动摇。再加上空调随处可见、汽车代步日益便捷,人们在冬季的体感更为温暖,对秋裤的需求愈发下降。

不过,万物轮回,审美概不例外。科技终究也作用到了秋裤身上,更轻薄、更保暖的秋裤开始席卷秋冬衣物市场,或许秋裤的时代回来了,也或许它从未离开,毕竟总有人在天寒时节,担心你会冷。

参考资料:

1.李屹.百转千回 秋裤的前世与今生[J].文明,2022,(第4期).

2.秦改梅.恰似一条秋裤的温暖[J].科学之友,2014,(第21期).

3.张宇.秋色正好,莫让谣言迷人眼[J].科学24小时,2022,(第9期).

4.张文翰.汉族裤装历史演变与创新应用.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俊杰.中国传统裤装造型结构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瑶华。)